体验式德育在育人教育中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22-07-09 13:43杨丽英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体验式道德创设

杨丽英

摘要:体验式德育是指教师根据德育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积极创设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中存在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实践,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自身的德育实践,探讨了体验式德有模式的内涵、意义、方法等问题,以求达到促进学生感悟道德境界,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从而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德育有效性

一、德育不能没有体验

道德行为是不能强迫的,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采用分解要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从日常生活领城和道德教育现象领域的大量观察和例证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才容易入其脑、入其心,珍藏久远,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应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反思身边种种德育现象,老师找学生谈心,如果不断强化、强调自己的思想、观点,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切身体验,这种对话就是“伪”对话;如果学生只是把人生道理作为标准答案背下来、写下来,而没有内化为个人习惯与追求,就难免会“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如果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一成不变,一味强调教育性,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那么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如果在德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加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因此,只有诱发学生主体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心体验”、“自然体验”、“生命体验”, 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二、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传统德育模式是一种知识德育、考试德育、灌输德育、空洞德育,而体验式德育模式则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它根据德育内容和目标的要求,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中存在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它强调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一)创设德育情境,引导道德体验

1.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实践是道德体验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我校在进行体验式德育探索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舞台及媒介。如每年 “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 “一二九”纪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2.创设虚拟实践情境

由于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体验式德育的全部操作不可能都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因此创设虚拟情境,用虚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和内化也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开展诚信主题班会活动,针对目前社会上许多不诚信的现象,让学生扮演角色,在模拟实践情境中,体验不同身份的立场。这种模拟体验同样可以在他們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有助于他们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内化。而且这种模拟实践情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把教育与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二)强化体验评价,陶冶道德情感

同传统的德育活动不同,我们进行的体验式德育活动更重视学生活动体验后的总结和评价。我们在进行体验式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后自由畅谈体会、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参加活动时的心理体验程度和广度,对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榜祥激励是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德育总是由老师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德知识化为学校和社会的硬性规定,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榜样激励也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心理和道德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我们把刚刚毕业的优秀学生请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因自己身边的典型、榜样的存在而产生向上的动力,让学生为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而产生荣誉感、成功感,从而激发他对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一个“知一信一行”的递进过程。德育的成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真切情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通过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和,感悟道德境界,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样德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陆清华.试谈体验式德育教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J].今日教育,2004(7):2.

[4]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4).

猜你喜欢
体验式道德创设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创设未来
跟踪导练(五)(2)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道德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