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苗族吃新节的文化解读

2022-08-20 03:30袁廷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祭祖村寨苗族

文 毅,袁廷科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苗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如春节、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重阳节、苗年、姊妹节、芦笙节(又称踩花山、跳洞、跳月、跳场、立花杆、跳花、跳花场)、吃新节、采花节、爬坡节、腊八节、玩花房、跳鼓、踩桥、踩坪、开秧门节、二月二、鼓藏节、闹冲节、龙舟节、翻鼓节、祭尤节、叉鱼节等等。贵州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土家、瑶、仫佬、壮等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和谐共处。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各种民族节日集会有1046次(处),其中苗族有651次、布依族171次、侗族84次、水族43次、彝族23次、回族13次、仡佬族11次、瑶族2次。参加集会的人数在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节日有511次、万人以上的有224次,集会在县内的836次、数县群众集会的185次、数省交界群众集会的25次,每年全省参加节日集会活动的各族群众达到800万人次。[1]据潘廷映《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统计,贵州省民族节日集会苗族占62%,布依族占16%,侗族占8%,水族占4.1%,彝族占2.2%,其他民族占7.7%。《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记载,黔南苗族的节日,每年约有20个,包括吃新节、牛打场、鼓藏节、四月八、六月六、三月三、叉鱼节、吃鸭节、米花节、过冬节、赶秋节、苗年、春节、七月半、中秋节、迎雷节、端午、重阳节、赶姨妈坡、社节等。[2]从统计数据看,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文化生活丰富。在黔南,民间有“苗吃新,水过端,布依过小年,客家过大年”的说法,因此吃新节是黔南苗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苗族吃新节有的也叫“尝新节”。

一、吃新节与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明确,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类是文化空间。又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规定:文化空间指“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从上述文献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包括六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苗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要举行许多祭祖、庆祝丰收的文化活动、仪式,因此苗族吃新节就是典型的文化空间,它具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即地域性、时间性、活态性(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口耳相传,约定俗成,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节日的文化空间

节日空间指节日流行区域和展示的场所。黔南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东、中、西部三大方言,人口有509245(2008年)[3]。吃新节主要流行于苗语中部方言地区,如都匀、三都等县市,贵定、龙里、罗甸、福泉等县的部分苗族村寨也过此节。这些地区的苗族村寨,村村都有斗牛场,寨寨都有芦笙场,家家户户都要在堂屋祭祖、祭“米魂”。

(二)节日的约定时间

节日时间指节日举办的时间。吃新节(nongx gad hvib),黔南苗语由于方言土语存在差异,都匀叫“能敢西”,三都排月、高硐、交梨等村寨叫“奴架化”,三都都江一带称为“过苗年”。节日时间为每年七、八月至秋末冬初,视水稻成熟时间或以同一土语区的苗寨约定俗成,各村寨过节时间相互错开,轮流来过。

在都匀坝固、新场、基场等地区苗族,吃新节的时间大多在农历七月至八月间,日子选在“七龙”“八蛇”,即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场天,农历八月的第一个蛇场天[4]。

在三都,吃新节选择在秋收后的九、十月间的巳日、卯日、戌日三个日子分别过。例如排月苗家吃新节,每年秋收后,遇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为吃新节。三都高硐一带吃新节要过三天。据说他们是按十二生肖与二十八宿相来择日的。吃新节的约定时间主要以片区(村寨)划分:巳日过节的有望结、平寨、中寨、罗榔、打孟、交向、高寨、排烧、姑鲁等村寨;在卯日吃新的有盖赖、排炮、平坝、排怪、高尧、小脑、交梨、大塘等村寨;亥日吃新的有达荣、达落、小昔、羊告、控抗、怎雷、甲雄、排月、野记等村寨[3]。

(三)节日的内容事项

节日内容主要指节庆中的各种活动、仪式、口头传统(唱词)等。一般来说,吃新节要备好糯米、米酒、田鱼、猪肉等等,届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祭“米魂”,各个村寨要举行斗牛、吹笙跳月、唱山歌等活动。改革开放后,增加了篮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过去以祭祖、祭“米魂”为主,后来衍生了庆贺丰收的内容。

都匀苗族吃新节有两个准备过程,首先是准备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都到稻田边去采抽香糯米穗,烘干,去壳成米,浸泡蒸煮。其次是准备鱼和猪肉。将从稻田里捉来的鱼和买来的肉分别煮熟,把鱼、肉、糯米饭分装在三个碗,摆上堂屋的方桌,再摆三碗酒,烧香烧纸。首先祭祀,供奉祖先。祭祖不用请鬼师,也不念咒语,只喊祖宗来享用,祭祀未完毕,不许吃用祭品。第二项仪式是祭“米魂”,“米魂”又叫“米姑”,相传“米姑”从外家带来水稻并将栽培技术传授给人们,故以之纪念。祭“米魂”时,要叫“米魂”或由两个未婚姑娘唱“米姑娘”。歌词大意是:八月谷子黄,唤声米姑娘。今日好时节,唤你返回仓。莫等风雪到,在外受风寒。红蛋迎接你,赶快把家还。啊,我的米姑娘!罗哩罗![2]

祭“米魂”完后,主持仪式的长辈才将糯米饭、鱼、肉、酒分给众亲食饮。亲友才开始共进晚餐——“能敢西”。节日期间,各村寨还举办芦笙会、唱苗歌、斗牛、打新米糍粑等活动,庆祝五谷丰登。

在三都苗族聚居区,过节前家家户户缝制衣服,打好银饰,酿酒、杀猪、捉鱼、打豆腐,做好准备。过节那天,各家亲友在主人的邀约下带着一个“芒碉”糯饭、一壶酒、几条鲤鱼、一只鸡或鸭、一块炖好的水牛皮(普安一带的习惯)前来过节,主宾食品均用来祭祖。各家祭祖,有的请鬼师念咒。祭祖完毕,主人客人举杯畅饮,共庆丰收节。都江一带,晚饭后邀约客人去月塘跳月。在普安一带,当晚要组织芦笙队到有水牯牛的人家“庆丰收”,“架斗牛”,牛主在堂屋摆好酒肉相待。边吹边舞,边吃边喝。先吹贺喜调,吹完感谢调,贺牛结束,移步下一家。第二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齐聚芦笙堂和斗牛场,主要活动是跳芦笙、放牛打架。第三天,跳芦笙、斗牛活动进入尾声,吃新节结束[3]。

(四)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吃新节

吃新节的分布、时间安排等尽管有人的行为参与其中,但其整体呈现出一种传统时空概念下的物理空间或时段,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是基于人类学概念提出,“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物理空间或自然空间,是一个文化场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态的物理‘场’;其次在这个‘场’里有人类的文化建造或文化认定,是一个文化场;再者,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5]此外,有学者总结国外文化空间研究时指出,“文化空间是由拥有这一空间的特定群体的一整套相关行为和生活模式来定义的”。[6]因此,只有将吃新节中苗族群众的全面参与纳入其中,才能构成名副其实的“吃新节文化空间”。苗族中吃新节的这一群体,通过年复一年的开展节庆活动,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特征,并代代传承节庆相关的一整套知识体系,吃新节成为他们有别于其他苗族群体的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公共文化空间。吃新节活动是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娱乐或审美,而是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集体的庆祝活动和人人参与,来建立一套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7]

二、吃新节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农耕稻作的文化遗存

农耕文明主要指以石器为主的农业经济。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是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渔猎生产占有一定地位。大溪文化是以种植稻米为主的农业经济,兼营狩猎、捕鱼等,在大溪文化遗存中经常发现一些稻草、稻壳印痕,墓葬中大量随葬整鱼。屈家岭时期及石家河文化各遗址内发现了大规模稻作遗迹,说明原始农业有重大发展。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正好同蚩尤九黎部落、三苗集团生存的时代和活动地域相吻合,可以说苗族先民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创造者。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可以视作最早从事农耕稻作的蚩尤九黎部落所留下的文化遗存[8]。荻原秀三郎在其所著的《水稻民族——苗族和江南的民族文化》中说:“(日本的)水稻耕作文化从苗族文化中可寻找到主要的底层因素。”他还认为,楚国灭亡时楚国的原住居民苗族曾东渡到日本,促使了日本水稻耕作文化的尽快成熟。

吃新节在苗语中部方言有的称“nongx mol”,直译为“吃卯”,意译为“卯日吃新”。李国栋教授认为,“nongx mol”是苗族最古老的节日,苗族的“尝新节”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蚩尤九黎时代。在苗族创世史诗《开天辟地》也有关于农耕稻作文明的反映。如:“古来没有天,历来没有地,是谁来治天,是谁来治地?古来没有天,历史没有地,是磐瓠来开天,是苗家来辟地。天已撑稳了,地也支好了,爸爸走下山,犁田种麦稻,妈妈转回家,重新起锅灶,后生吹芦笙,姑娘围着跳,歌声和笑声,阵阵冲云霄。”[9]再如,中部苗族过“尝新节”时鬼师唱的《谷穗歌》:央与仰和妮,居泉水坡边。造田开水沟,撒谷在池塘。捉住水牯牛,教水牛犁田。牛轭挂肩头,叫它犁池塘。《谷穗歌》反映了苗族始祖姜央、仰、妮就开始了野生稻的驯化和水稻栽培,他们是稻作农耕的创始者。

水稻是苗族最主要的栽培植物。我们来看看“稻”“田”“叶子”“糯”等词在三大方言里的读音情况。

表1 苗语三大方言区读音对比

拿“稻”一词来说,苗语湘西方言称noux,黔东方言称nax,川黔滇方言称nblex。从语音上看,湘西方言称与黔东方言音近,而川黔滇方言与这两个方言不同。但是川黔滇方言带鼻冠的复辅音音nbl与湘西方言称与黔东方言的声母n有对应关系。“稻”一词,三大方言虽然读音有差异,但都是同源词。因此,“稻”是苗语固有词,而且三大方言同源,说明苗族很早就已经种植水稻。[10]这是苗族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历史久远的一个重要明证。

从田野调查来看,在黔南苗族吃新节里,新糯米、米酒、田鱼、米穗是必备的祭品,祭祖仪式必须供糯米饭,说明糯稻具有神圣性。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苗族的老祖宗吃的是糯米饭,对糯米饭情有独钟,表达对野生稻采集时代的记忆和怀念。祭祖、祭“米魂”、唱“米姑娘”是延续的家祭,斗牛、吹笙跳月、唱苗歌是各个村寨约定俗成的习俗,选择辰日、巳日、卯日、亥日、午日、戌日为各个村寨吃新吉日。由于吃新节的标志性的祭祀物品都与水稻有关,又是一个以糯稻的成熟阶段为物候标识的节日,透视出苗族的原生态计时制度是以生物的生长节律变化为依据的一种计时方式,这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物候历,是典型的农耕稻作的文化遗存。

(二)追溯早期苗族的岁时历法

苗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创制并一直使用岁时历法,这种历法就是用生肖纪年、月、日、时。苗族著名学者石朝江教授在《苗学通论》中认为:操中部方言的苗族,岁时历法除有年历、月历、日历和时历等区分之外,苗历以二十八宿和十二生肖组合成84个“嘎进”(苗语称ghebjenf),用以表记岁时,编制历记(口头)。其顺序是:雷宿虎(许进夫,苗语称xed jenf hfub)、大龙宿兔、竹猫宿龙、野猫宿蛇、太阳宿马、大虎宿羊、小虎宿猴、螃蟹宿鸡、水牛宿狗、妇宿猪、鼠宿鼠、燕宿牛、猪宿虎、小龙宿兔、螺狮宿龙、狗宿蛇、雉宿马、鸡宿羊、鹰宿猴、猿猴宿鸡、水獭宿狗、鹅宿猪、鬼宿鼠、马蜂宿牛、马宿虎、蜘蛛宿兔、蛇宿龙、蚯蚓宿蛇、雷宿马……余下照推。最后一个是蚯蚓宿牛[11]。苗族以此作为婚丧嫁娶、起房造屋、年节推算等事项来选择吉日或祭日的依据,也用来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

在三都排月等苗族村寨,苗族历法是以阴阳四柱、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八宿和李淳风六壬(即大安、留连、小吉、空亡、速喜、赤口,苗语分别称为liongk dlok、liongkgenl、liongk hink、liongk jinl、tongx langd、wux xongb)相配合推算,推算皆以农历为准。将一个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主要采用十二进位制,如地支用十二进制,同时还采用八十四进制。俗称苗家甲子,当地苗语称ghab jongk(谐音“干金”),用二十八宿与十二生肖相配合,组成八十四个不同的苗甲子[12]。

苗族这八十四个“嘎进”(有的地方称“干金”)名称,全是苗家人熟悉的自然界的动物和神话的事物,具有形象性,而且排列组合很有规律,每一宿都只固定与三个生肖组合,容易记忆和使用,也便流传。同时表示对自然崇拜和原始崇拜,体现了浓重的原始宗教色彩。苗族人民在诸多零散、周而复始的吉日和祭日中习惯地选定了月日代码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同时还根据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及其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事项。吃新节传承了苗族的岁时历法。

(三)族群认同文化的延续

在都柳江流域,苗族地区时兴地乳崇拜。人们认为这个叫“鹳堆”的土包是始祖蝴蝶妈妈居住的地方。“鹳堆”土包里埋有两个合扣的铁锅,锅底放有一块小石板、一根小枫木柱、一个禽蛋、三个小红石雕人像。每到逢年过节包括春节、斗牛节、吃新节都要举行仪式祭供。届时,巫师要念唱词做祈祷,祭供鸡、鸭、鹅、鱼、酒、糯米饭、肉等祭品。吃新节通过特有的文化空间和传说叙述,来构建当地一套系统的社会文化的意义符号和行为系统,建立了族群的地方性社会秩序、经济概况、宗教信仰和仪式等。黔南苗族的吃新节是在不同的寨子之间轮流进行的,是以村寨为单位所过的节日,也是一种以家族为单位所过的节日,因此,吃新节是一个宗族的祭祀性的节日。在节日期间通过祭祖、祭“米魂”、斗牛、跳月,家族亲戚参加祭祀,认祖归宗,聚会喝酒,维系感情,交流信息,庆祝丰收;年轻人们愉快游方,谈情说爱。快乐的时光,美好的欢聚,一定程度上突出和强化了族群自我意识,从而加强族群的内聚力,是对族群的认同。这种具有生态性、活态性、传承性、民间性、民族性的文化遗产,承载一个民族(族群)的世界观、民间信仰、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凝铸着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13]。节日有助于民族(族群)的团结,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吃新节也是农耕民族特有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族群认同文化的延续。

(四)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禁忌

禁忌(Taboo),是波利尼西亚的土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作为人类学专业术语,禁忌是指为避免遭到惩罚,禁止用“神圣”的东西,禁止触犯和接触“不洁”的人和事。禁忌的表现形式为被模式化了的在潜意识中带有神秘性的、传统性的观念和意识或某种习惯,具有调整人类行为的功能。规定了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样行那样不行的规范准则。人们遵循这些规范准则,就可避免遭到厄运和惩罚,于是,形成了最早的禁忌。魏春艳在《古代宗教与传统法文化》中认为,中国苗族在图腾禁忌方面有八条规定:第一,祭祖祀社时,应参加者都须参加,应做的事都须做,不该做的事就不能乱来;第二,鼓石窟和鼓头家供奉的祖像、木鼓、芦笙、牛角等,不准乱动;第三,鼓福的鼓醒鼓之前,不得乱动;第四,祖像到村寨看访,各家要认真接待,不得怠慢,亵渎;第五,藏木鼓的山上一草一木,都不得任意攀摘、砍伐;第六,从播种至吃新谷期间,禁止吹芦笙、敲鼓和斗牛;第七,寨中敬奉的古树和风景树,要以礼相待,不准亵渎或砍伐;第八,过鼓社节后至蒙鼓的三年间,男女不得婚嫁[14]。

在苗族民间,人们常说:“岁首吹芦笙,岁杪好收成。”;“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苗胞不跳花,谷子不扬花”。意思是跳花是为预祝丰年。黔南大部分苗族村寨过吃新节,跳月是为了庆祝丰收。对苗族跳月(芦笙会)来说,利用它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给个人或族群或社会带来好处。通过举办跳月娱神、求神、求雨、求祖灵保佑,消灾免难。苗家人视“金”为宿,以宿燕、宿马、宿蜘蛛、宿蚯蚓、宿猫、宿螃蟹等为吉祥星宿,常用作起屋造房、婚嫁的日子。宿鬼、宿女多用让解鬼神日[12]。不同村寨不同家族的苗族,选择不同时间来过吃新节,各个村寨根据自身情况一般选择辰日、巳日、卯日、亥日、午日、戌日为吃新节日。吃新节里,新糯米、米酒、田鱼、米穗是必备的祭品,祭祖、祭“米魂”、唱“米姑娘”是延续的家祭,斗牛、吹笙跳月、唱山歌是各个村寨约定俗成的习惯。祭祖不完毕,祭品不能食用。显然,吃新节存在诸多禁忌,主要涉及祖先崇拜禁忌和农业生产禁忌。

(五)反映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吃新节”,当地苗语叫“nongx gad hvib”(谐音“能敢西”),翻译成汉语即是 “吃新米饭”。“吃新节”的一个重要仪式是必须要有鲤鱼、糯米饭、米酒等作为祭祀品敬供祖先,稻田里养殖出来的鲤鱼被视为干净祭品,苗语称为“dail nail hsab ngas”,用这样的鱼用来祭祖,祖先才能接受。所以,节庆祭祖,稻田里养殖的鲤鱼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祭品,家家户户在这一天,堂屋神龛下的供桌都要摆上煮熟的鲤鱼,敬供祖先。当然,米酒、糯米饭也是少不了的。

“吃新节”一般是在每年秋收前后的 “龙”日里过,节日用鱼祭祖,是有讲究的。在苗族图腾崇拜的世界里,存在图腾化身之说,龙、鱼被视为苗族的部落图腾或氏族图腾,为幻化型图腾,视为祖先,地位很高。例如唐春芳《砍枫香树》这样描述:“大树根变成龙,小树根变成鱼鳅。”而燕宝《苗族古歌·砍枫香树》这样描述:“树枝变成布谷鸟,……木片变成了鱼种。”[8]此外,生命意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龙、鱼在苗族的生命意识里具有生殖崇拜含义。他们认为龙和鱼都具有“互渗性”,即让动物的繁殖力与人的生殖力“互渗”“交感”,促进人丁兴旺。鱼具有自由生命形象的虚幻性创造,认为鱼具有繁殖旺盛、多子多女的文化意象[15]。在苗族的原始思维观念和苗族图腾构成中龙与鱼同属幻化型图腾。民间有龙主风雨之说,“龙场天”吃新,用鱼祭祖,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人丁兴旺,庆祝五谷丰登。水是生命之源,水用来养鱼,也用来种植水稻,使稻谷能够增产。鱼(子)象征人丁兴旺,稻谷承载了祖先的灵气,吃新节既娱人娱神,又实现了人神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祭祖是慰劳祖先,也是感恩神灵,要把生产出来的祭品用来敬供祖先神灵。吃新节是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沿习至今。这种民间习俗,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构建和谐关系的思维模式,也是苗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生态[16]。

三、结论

吃新米饭是吃新节的重要内容,象征着吃到新谷,庆祝丰收;祭祀祖宗,感恩祖先,是族群认同文化的延续。因此,吃新节是苗族的祭祀性的节日。吃新节反映了最早从事农耕稻作的蚩尤九黎部落、三苗集团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也是苗族最早开垦水田进行水稻种植的一个重要明证,同时是对早期苗族的岁时历法的传承,人们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禁忌),祈求实现人神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猜你喜欢
祭祖村寨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绵 延
洪洞祭祖
锅巴粥
祭祖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