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入文: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路径探析

2023-02-04 13:36张逸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以诗入文”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通过“寻根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以诗入文”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将“以诗入文”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以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以诗入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2-0036-0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思考命题。因此,笔者以“寻根式”教学模式为载体,引导学生寻找民族文化的根源,指导学生掌握“以诗入文”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

一、读诗为先,立足文化传承

在整个教学路径中,首要的一步即通过阅读古诗的方式,使学生深度沉浸于文学传统之中,为妙笔“以诗入文”创造坚实的土壤。学生步入高中阶段,阅读诗歌不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字,更是为了体味文化传承的深邃内涵。在这个背景下,选择具有价值的传统诗歌成为写作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将以《古诗十九首》作为阅读讲解材料。这一组诗歌以其温婉绵长的风格,承载着中国汉末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五言古诗的杰出代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讲解《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来源和艺术特色,通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聆听十九首诗的音律;其次,学生进行自由品读,小组内展开对诗歌情感和语言风格的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同时分享自身的阅读感悟。通过这一过程,读诗不再是被动的文字解读,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学体验,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灵感源泉。

二、方法点拨,促进思维发展

(一)介绍“以诗入文”常见位置

1.诗句为题,画龙点睛

题好文半,设计标题时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可以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可谓画龙点睛。例如,以“回家”为话题,可以取《羁鸟恋旧林》《此心安处是吾乡》《孤舟一系故园心》等古诗为题,使文章在题目上就充满了文学的氛围。

2.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在议论文中,通过以诗句开篇,能够展现学生丰富的知识面,吸引读者眼光,为文章增添文采和意境。例如,作文《家园》开篇写道:“淮南秋夜,西域绵绵。韋应物独坐于高斋之中,听雁声回荡,不禁一叹:‘归思方悠哉,叹他重檐叠瓦的居所,更叹他心灵渴求的栖地。”此处用自己的语言描摹韦应物的诗诗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充满意境,引发读者联想,引出对家园的渴望。

3.诗句议论,形象传神

在逻辑严谨、重视思辨的议论文写作中,巧妙地引用诗句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对话题的感悟和思考,为议论文增添神韵与文采。如作文《阳光照进来》:“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是为了看见一抹温暖的阳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分过后,白日渐长,太阳将光芒倒在山水里,洒在花草上,一切都是那么温暖。记忆中的杜甫,一直是语文课本中沉郁沧桑的诗人,总不如李白或者王维让人容易亲近。然而,在某日突然邂逅像“迟日江山丽”这样的小诗,才感到他的鲜活可爱。或许是杜甫的心,在阳光的温暖下活了过来吧!人生需要一丝缝隙,让阳光照进来,倒满人生的另一半。”以杜甫诗句为论据,别致清新。此“阳光”暗含自然中的阳光和人生中的阳光,一语双关,自然巧妙。

4.诗句结尾,强化主题

在议论文结尾部分,引用诗句不仅能体现文采,更能强化主题,突显议论重点,响亮有力地收束全文。如作文《论争之道》的结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哉斯言,论争之道与其又何其相似!论争之道,在明明德,在尊己尊人,在止于至善!”既巧妙地引用了古文化经典,又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二)讲解“以诗入文”具体做法

1.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将古诗中的诗句直接搬用到文章中,要求学生在搜寻相关诗词时发散思维,围绕话题寻找合适的古诗。这既可引用单句,加之对话题和诗句关联点的阐述,也可引用多句,排比成文,写出文采气势。如作文《回归母语》中:“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精神获得先哲的哺育滋养。‘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需注意,引用多句古诗时,每句诗后最好要有关键词或短语对诗句进行概括,以点明诗句的主旨核心。

2.化用古诗

化用古诗是在直接引用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变形,以适应文章的需要。学生需要转化思维,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文章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将“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转化为“美就是白鹭点点来,逐云上青天的灵动”,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仿用古诗

仿用古诗是根据诗词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形式相同的诗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意。这要求学生在创作时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并能灵活运用诗歌的形式。例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展现学生对于文学形式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对比《欲寄彩笺,何惧山长水阔》和《欲寄彩笺兼尺素》两个标题,化用诗句比直接引用难度大,却也更能展现思维高度,同时要注意,两者都必须建立在紧密扣题的基础之上[2]。

三、片段写作,尝试语言运用

要将学生引导至“以诗入文”的创作境地,不仅需要深刻的文学体验,更需要在语言运用上有所突破。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作文题“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要求学生运用《古诗十九首》以及学过的诗歌为素材,撰写一段“以诗入文”的议论语段,不少于200字。由于充分的铺垫和详细的指导,学生将通过片段写作,尝试语言建构和运用。

学生原作:时间的长短刻度本是恒定的,但因为人们的感情,时间又有了新的意义。是什么令女子忽老?思君令人老。思妇沉甸甸的相思穿过日日夜夜,将岁月穿连成线,凝结升华,化作细细的情丝。春秋忽代谢,一年又相思,相思又相思,妾已迟暮颜。

笔者发现,在学生的原作中,虽然围绕时间展开,却显得过于泛泛而谈,直接引用《古诗十九首》的一句“思君令人老”在整个语段中显得格格不入。此外,表达也较为干瘪,缺乏情感层次和修辞的丰富性。

一次升格(提升逻辑结构,引入丰富的诗句):对女子而言,时间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时光何其短暂,“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却在暮去朝来之间,“将随秋草萎”。时间又何其漫长,“荡子行不归”,“揽衣起徘徊”,女子被思念煎熬,禁不住怨恨悠长的夜晚、皎皎的月光。等待的时光是那样的永无穷尽,只见“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却不见君子归。每天似乎很长,又似乎一样,殊不知岁月已爬上眉梢,风霜已染了鬓角。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一次升格。语段采用总分结构,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生尝试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多个诗句,丰富了语言表达。这一改进在逻辑上更加流畅,但还存在语言干瘪的问题。

二次升格(增加情感层次,精心打磨语言):因为是女子,时间对你而言,是短暂的;青春对你而言,是转瞬即逝的。此时的你,如未落的桑叶,亦如扬着光辉的蕙兰花,尽情敲碎云篦,泼脏罗裙,却在暮去朝来之间,“其黄而陨”,“将随秋草萎”。因为是女子,时间对你而言,又是漫长的,为了异乡的他,开始那永无穷尽的漫长的等待时光。你或许看着月亮圆了又缺,“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却不见君子归。你或许与他“相去日已远”,甚至怀疑“游子不知返”,日日夜夜,永无穷尽地思念着,每天似乎很长,又似乎一样,殊不知岁月已爬上眉梢,风霜已染了鬓角。

学生进一步改进后,将视角聚焦在女子身上,使故事更富有情感共鸣。通过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学生成功地拉近了古今的距离,赋予古代女子更为现实的生命。此外,学生还尝试以自己的语言演绎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语言更加灵动生动。整个语段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让人感受到时间的转变和情感的沉淀。两次升格有着学生精心打磨的痕迹,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可喜变化。

四、点评交流,进行审美鉴赏

在写作讲评课上,围绕“时间短与长”话题,教师投影了一些颇具形态的文采佳段,供同学们讨论、点评、交流。现略举几隅,呈现如下:

佳段1:《青青陵上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当我们身处自然,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和脚下的地,更其永恒。而我们作为人,拥有的时间却极为有限。苏子曾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个体的生命较之自然,不过百年,转瞬即逝,这也正是生命本质的悲剧!

然而,生命短暂,精神却可以永恒不朽,将自己的生命写进历史,随着漫漫长河,流进后人的心中。《鹊桥仙》中曾有一句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想古往今来,无数美好真挚的感情在短暂的时光中产生,却又在后来千百年的时光里散发着太阳般的光热,温暖人們的心。当你诵到“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时,是否会被焦仲卿与刘氏热烈的爱情而感动;当你诵到“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时,是否会被纳兰性德与妻子的温情而打动;当你诵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时,是否会被归有光的深情而触动……

学生点评1:该语段围绕“美好真挚的感情在时光中获得不朽”这一核心展开,立意明确集中。

学生点评2:本段选取三个时代的著名爱情故事,画面感极强,感情真挚动人。

佳段2:“日月盈昃”,“寒来暑往”,这世上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我们叹惋“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已湮没在历史的浪花中,却也承认在几度如血夕阳下,那亘古青山依旧存在;我们唏嘘“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却也赞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世间万物皆因时间的无穷而不朽;我们感伤“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却也见证了清浅河汉间,脉脉已万年的永无穷尽的牛郎织女间的牵绊。

山一程,水一程,转眼又是一年春,落叶已作尘。

风一更,雪一更,古木又添一年轮,时光一层层。

学生点评1:时间的短暂与永恒,比照写来,对比强烈,引发思考。

学生点评2:直接引用与化用古诗交替写来,灵动自然。结尾仿写清代纳兰容若的《长相思·山一程》,令人眼前一亮,颇有新意,意境自来,韵味悠长。

通过以诗入文的方式,古诗在学生的作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学生通过点评交流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获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关联,密不可分[3]。而本次教学活动中,阅读古诗、指导方法、片段写作、讲评交流四个步骤也是缺一不可,彼此依存的关系。

(张逸,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1)

参考文献:

[1] 刘扬.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8):11-13.

[2] 鲍文文.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3(3):150-152.

[3] 刘旭东.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究[J].亚太教育,2022(22):50-53.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