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化路径
——以安徽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23-02-06 13:28王珊珊
关键词:单证外贸专业课程

王珊珊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深化学校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理念正式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贸易与商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本领等,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面对国际上不同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碰撞与冲击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外贸单证”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国际贸易流程所涉及的单证办理与流转展开,其中国际货物贸易每一环节涉及的内容都蕴含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等差异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双重目标,优化“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课程对学生思想文化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形成了丰富且富有启发性的研究结论,主要成果包括三类:一是厘清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有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2]。也有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宣传、阐释与引导下,认识、理解与接纳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价值范式,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与自身价值认知体系整合,实现“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相统一[3]。总的来看,课程思政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使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协调统一、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塑造。二是构建课程思政指标评价体系。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出发,遵循一定的理论原则,从教学团队、课程设计、教学考核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4-6]。三是探讨专业课程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现有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视角展开分析。如孟婧等以热流体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从身边故事和哲学元素两条路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7]。目前,已有学者分析了“外贸单证”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8-9],但是这些研究侧重分析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对“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聚焦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在剖析“外贸单证”教学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方面探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优化路径,以期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序安排教学诸要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其中,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表明只有系统性设计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安徽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分析“外贸单证”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实践。

1.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的水平和需求规划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对象进行精准学情分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前提保障。“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度过大学生活的大半时间,处于从刚入学时的懵懂而好奇、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的阶段过渡到躁动、消极、面临就业和择业压力的阶段。学业上,大三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经过参与比赛、项目训练等掌握了一定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思想观念更趋成熟、职业理想进一步明确的时期。

1.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具体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这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起点。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重新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点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外贸单证”课程旨在培养制作单证、审核单证的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前沿知识;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贸易流程,制作与办理贸易单证的能力;思想素质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方针、行业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共享、合作的发展理念,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1.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蕴含在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并依据“外贸单证”课程知识的价值、特点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外贸单证”课程制定以下教学策略(见表1),即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融入思政元素,并匹配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使显性的理论知识与隐性思想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现实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有助于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全面的教学评价反思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可以为后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为导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侧重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拓展、实践行为等方面的考核。一方面通过观看学习视频、在线测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观察与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实验操作、撰写心得体会等,考查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能力。此外,过程性评价还包括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总结性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设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放式论述题,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优化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外贸单证”课程只有不断创新与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才能增强课程的价值引领性、思想启发性,持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外贸单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优化。

2.1 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素质与思政能力的提升是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人才的根本要求。目前,专业课程教师大多已在“外贸单证”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但是还存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低、协调性弱等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充分重视课程思政的潜在教育功能,形成立德树人信念,确立并内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激发自身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现场观摩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交流合作等方式明晰育人思路、掌握育人方法,增强对思政元素的敏感性。除此以外,专业课教师还可以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等研究项目,针对自己专业特长,按“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深入挖掘、全面提炼和系统总结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2.2 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有效落实课程思政

为了增强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外贸单证”课程教学需从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具体而言,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慕课、超星学习通等,推荐和分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并设置思考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补充查找一些贸易经济热点。围绕这些课前准备资料,教师提炼出相应的道德情感和德育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潜在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与品质。在课中讲授阶段,教师通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的发展数据、生动的案例故事等内容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设计的方方面面,使青年大学生在无形中感悟道德思想,提升道德修养。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以观看短视频、课外阅读、撰写心得体会、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感悟,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3 构建课程思政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实际上,课程思政并不局限于课堂。“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优势互补的高校育人创新机制,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外贸企业拥有精通贸易业务、熟悉国际市场、通晓平台规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商业资源,而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智力资源和学科建设成果。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专业实训与价值观念、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基于此,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挖掘校企优势资源,积极探讨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共建机制,最大力度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政能效。比如,可以尝试将企业的创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中,还可以选择某一外贸企业,拍摄外贸单证员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的视频,从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现有教学案例中。这些生动具体的案例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资源,还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2.4 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课程思政

当代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乐于通过微视频、图片等方式接受新事物,偏好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变革与创新,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可以借助QQ、钉钉、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比如围绕信用证、原产地证书、报关等环节设计思政主题,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参与感,延展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目的。其次,利用慕课、云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线上教育平台,融入课程思政视频资源、案例资源以及完善课后实践内容,以此丰富课程思政线上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库。最后,还可以利用课堂信息化工具,及时采集和分析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数据和效果信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合理的思政教学方案,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3 结束语

“外贸单证”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针对“外贸单证”课程如何创新和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从教与学、课内与课外、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践行课程思政改革,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单证外贸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基于物流单证的物流信息处理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外贸单证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解析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