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的否定与情态组配

2023-03-12 12:16修俊俊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情态句法形容词

修俊俊

(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13;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1. 引言

动词重叠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朱德熙先生(1982:68)指出,动词重叠式的否定形式只出现于以下两种场合,一是“不……不……”的前一个“不”字后头,一是反问句里。例如:

实际上,还包括其他一些“场合”。例如:

之后的研究中,石毓智(2001:301)、张雪平(2009)指出,重叠式动词在现实句中都不能被“不”或“没”否定。例如:

例(3)是现实句,动词重叠“看看”“做做”不受“不”或“没”否定。王晓凌(2009:173)的调查表明,VV 式充当谓语的句子中,表达非现实意义的句子占了压倒性的多数。条件句、反问句、情态句都表现为非现实语境,这表明,动词重叠的否定与非现实语境具备强关联。朱先生所举例子也正属于非现实句,基于上述观察,我们可以说,动词重叠一般不受“不”的否定,但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却可以被否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对于重叠本身而言,一些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重叠或较难重叠的动词,在助动词的帮助下而重叠起来,并且自由地充当谓语(李珊,2003:134)。例如:

(4)a.我要欺负欺负你!

b.*我欺负欺负你;*欺负欺负

(5)a.这须要热闹热闹。

b.*这热闹热闹;*热闹热闹

例(4)~(5)表明“助+ 重”是动词赖以扩大重叠范围的重要手段之一。还需要思考的是,第一、为什么情态能够允准动词的重叠,同样作为非现实语境的实现要素,如否定、反问,为何能够允准重叠的否定;第二,与动词重叠的匹配的情态的类别差异及其原因是什么。

非现实语境是句子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同意戴耀晶(1997:4)、陈立民(2005)的观点,应该从句子层面考察重叠问题。学界关于动词重叠的研究已然很多,主要集中在:(一)动词重叠的范围。(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三)动词重叠的条件。(四)重叠是有界还是无界等等。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我们拟进一步讨论以下具体问题:

(一)“不+VV”的语义限制与允准条件;

(二)“别、不、没”对不同动词重叠类型否定的对立及其能说明的问题。

(三)非现实语境与动词重叠的关系,为什么非现实能够使其成立?

(四)动词重叠与情态类的匹配倾向性以及可能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重叠的范围前人已有诸多论述,本文选取较为典型的单音节AA式、双音节ABAB 式、AABB 式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于上述重叠,统称“VV”重叠,本文研究对象不包含用于已然的动作时常见的形式“V 了V”。

文中引用的例句均注明出处,未说明出处的均为自拟例句。

2.“不+VV”的语义限制与允准条件

本节从“界”的角度说明,“不”与“VV”式重叠所具备的特点以及“不VV”的允准条件。一般认为,“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沈家煊1995),因此有必要先讨论清楚“VV”式重叠是有界成分还是无界成分。

2.1 “不+VV”的无界与有界限制

“不”对有界无界存在否定倾向,而学界对“VV”是有界成分还是无界成分存在争议。张旺熹(2006:149)认为,动词重叠具有惯常性的特征,因而是无界的。更多学者认为重叠是有界的,如:戴耀晶(1997:79)、沈家煊(1995)、陈立民(2005)、杨安珍(2016)等。戴耀晶(1997:79)认为,汉语的短时体是通过动词重叠来表示的,其格式是“AA”,其语义内容是表达一个短时的完整的动态事件。动词重叠的完整性也表现了对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选择的观察角度是取之于外部而非内部,可见完整性隐含有界性。沈家煊(1995)认为,“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正是由于“不”的这一性质,可以解释带数量宾语(有界名词)的句法结构是不自由的。

陈立民(2005)认为,动词重叠表示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此定义含四层意思:(一)动词重叠属事件范畴,而不属动作范畴;(二)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持续的具体时间量;(三)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有终点;(四)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是可控的。既然有终点,那么是有界的。杨安珍(2016)认为动词重叠与否定词“不”互补分布,是因为重叠式中的动词被借用为量词,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数量短语,是有界成分,不能被专门否定无界成分的“不”否定。

我们同意戴耀晶(1997:79)的观点,认为VV 式重叠是有界成分,不能被专门否定无界成分的“不”否定。例如:

(6)a.请你挪挪板凳。

b.*请你不挪挪板凳。

(7)a.我看看这本书。

b.*我不看看这本书。

(8)a.我们晚上聊聊天。

b.*我们晚上不聊聊天。

例(6)~(8)的对比说明,重叠与“不”的组配存在句法限制。本文认为,现实句①非现实句表现略有不同,如惯常句:她周末一般会逛逛街,看看电影。此句表现为无界。中动词重叠之后具有界性,我们可以有如下证明:

(一)“VV”不能与表持续的“在、着”连用,例如:

(9)a.*在挪挪*挪挪着

b.*在看看*看看着

c.*在聊聊*聊聊着

活动动词重叠之后有转变为事件动词的倾向。当变为事件动词时,不能与“在、着”连用。事件动词的有界性或完结性与“在”或“着”的进行性或持续性是矛盾的。

(二)不能与时间成分“一直”连用,例如:

(10)a.一直看书

b.*一直看看书

(11)a.一直聊

b.*一直聊聊

重叠的有界与时间的持续相矛盾,因此例(10)b、(11)b 不成立。当然,由于动词重叠具备抽象意义上的“短时性”(戴耀晶,1997:76),因此,与指明具体时间的时量补语不相符合,如:

(12)a.*看看一天书

b.*说说一天话

(13)a.三点看看书

b.过年串串门

例(12)a 中的“一天书”指明具体时间段,与动词重叠的意义不相符合,而例(13)中的时间是状语成分,表示时间范围与抽象短时不矛盾。这种抽象短时也能解释为什么动词重叠不能与表持续的“在、着”连用,不能与持续时间成分“一直”连用。

我们还注意到,“有界无界”“离散连续”的概念具备一定解释度,但有范围限制,比如在形容词的否定中,则不一定适用,例如:

(14)a.红;不红

b.红彤彤;*不红彤彤;*没红彤彤

形容词一般分为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例(14)a“红”为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用“不”否定,而例(14)b“红彤彤”为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根据规则用“没”否定,但事实是“红彤彤”既不用“没”否定,也不用“不”否定,名词也存在类似问题。

总之,“有界”“无界”具有一定解释力,但尚且不足涵盖所有事实。在动词范围,既然“不”否定的是无界成分,而重叠又具有有界性质,二者如何能顺利组配?这需要考虑句类的不同,在一般的现实句中,二者不能组合,但在一定条件下,即下文要讨论的非现实语境则允准了“不VV”的句法实现。

2.2 非现实语境对“不+VV”的句法允准

上文指出,在动词范围内,虽然“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而重叠表示的是有界,似乎阻断了“不”对重叠的否定之路,但是扩大考察范围,虽然在祈使句、陈述句中不能否定,但在除祈使句之外的非现实语境中却能得到允准。

石毓智(2001:32)论证了汉语里“没”和“不”最基本的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即有界性)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动词重叠之后是有量的边界,为有界成分,不能与否定无界成分“不”相容,不过非现实语境具有泛时性,实现了句法相容。非现实语境下,还原动词原型,即:“不V+非现实语境”。“不V 就X”的实际用例较多,例如:

可以看到,在条件句中,“不V”的出现是比较自然的。而引言中我们也列举了“不VV”出现在非现实语境的例子。这说明,在非现实语境中,动词无论重不重叠都能受“不”的否定,但是重叠其中的动词,对重叠进行否定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语用效果。

3.“否定+VV”的句法可能与句类语义

本节说明存在动词重叠受“不”“没”“别”否定的句法可能性,并讨论“不+VV”所在句的句类意义差异与联系,进而明确“不”“没”“别”的否定分工,这种分工对于“不没+VV”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3.1 “别+VV”

“别”一般不与动词重叠连用,华玉明(2010)指出,语料调查显示,动词重叠用于祈使句,一般只有肯定式,没有否定式。如:

(16)a.大家来帮帮忙!

b.*大家别/不要来帮帮忙!

(17)a.你赶快收拾收拾房子!

b.*你别/不要赶快收拾收拾房子!

(18)a.你去打听打听消息!

b.*你别/不要去打听打听消息!

例(16)~(18)表明,祈使句中动词重叠一般不被否定。华玉明(2010)认为,祈使句的意义特点是表示说话人希望动作行为发生的主观愿望,表示积极的、主动的处置,具有明显的意愿性。这是动词重叠青睐于祈使句并且是肯定性祈使句的重要理据。洪波(1996)指出,为什么有的动词只能有肯定祈使形式,有的只能用于否定祈使形式,这与动词所表示的心理状况是不是说话人所希望的有关,如果动词所表示的心理状况总是说话人所希望的,则只有肯定祈式形式,反之则只有否定祈式形式。李宇凤(2016)认为,非所有重叠动词都要求“合意愿”。“合意愿”性是祈使的要求,并依托于祈使者的主观愿望。合意愿是祈使的合适条件,不是重叠动词的根本特征。陈述中的重叠动词不必“合意愿”。如:

她认为“可延续、可反复”是重叠动词的基本特征。“可反复”没有问题,但“可延续”并不一定,前边我们也有证明,重叠与持续时间是矛盾,从这点来说,重叠是“非延续”的。但我们基本同意意愿性是语境义或者说句子传达的意义,而不是重叠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AA 式不受“别”的否定,但是AABB 式却可以,李珊(2003)注意到这一现象,但未予以解释。例如:

(20)a.二爷,有什么话只管说,别拉拉扯扯。

b.算了吧,福嫂,别唠唠叨叨了。

“别”否定的是AABB 式“唠唠叨叨”。和“别”有关的“不用”“不必”,有时也能见到用来构成AABB 的否定式,如:

(21)a.只管瞧去,不用拉拉扯扯,

b. 自己的心思让她明白了,爽性也不必再藏藏掖掖。

用“别”否定的重叠动词,最常见的是“AABB+的”,如:

(22)a.我劝你走罢,别拉拉扯扯的了。

b.快一点,别磨磨蹭蹭的。

c. 要作什么和我说,别偷偷摸摸的不中用。

对于AABB 重叠的分类,华玉明、马庆株(2007)指出,AABB 有两种:一种是后面的A和B 重读,整个AABB 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记作AABB1;一种是后面的AB 轻读,表示两个意思,记作AABB2。如“说说笑笑”有两种意思;后面音节重读的AABB1是状态形容词;后面音节轻读的AABB2,应该分析为两个动词分别重叠,表示先说一说,再笑一笑。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是AABB1,已经变为状态形容词①动词“唠叨”用AABB 重叠会变成状态形容词“唠唠叨叨”。形容词“热闹”用ABAB 重叠会变成动词“热闹热闹”。。

问题是,状态形容词为何用“别”否定?既然它是形容词,那就很好解释,因为一般的形容词就能用“别”来否定,这是一种常见用法。如:

(23)别马虎;别大意;别客气;别难过

由于此类AABB 式重叠已经转变了性质,不同于AA 式重叠。其实,如果要对动词进行祈使否定,只要否定动词原型即可,无需否定重叠形式。“别”具有祈使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表示禁止、劝阻,属于非现实的语义范畴,表达否定意义(吴菡,2019:143)。例如:

(24)a.你别看

b.*你别看看

例(24)b 不成立的原因是,对动词重叠否定是一种冗余否定(李宇凤,2016)。“别”还可以否定“不V”,如:

总之,“别VV”可以自然用于对状态形容词AABB 的否定,对于动词VV 的否定,只需要否定动词原型,“别”不仅可以否定“V”,还能否定“不V”表示禁止语气。

3.2 “不+VV”

如引言所说,动词重叠一般不受“不”的否定,但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却可以被否定。其实,动词重叠在陈述句中也有限制,张雪平(2009)就指出,动词重叠基式VV 式在非现实句和现实句中的使用存在鲜明的对立。“VV”不能出现在自足的现实句中,却可以出现在自足的非现实句中,先看在现实句中,例如:

再看V 式在非现实句中的使用,如:

他的解释是“VV”“V 一V”表未然尝试义,跟已然义的现实句语义冲突而不能使用。我们可以看到,在非现实语境中,作为肯定的重叠是可以出现的。例如:

例(28)都可视为一种条件句,可以看到重叠是可以与非现实语境相容的。与其说重叠不能被“不”否定,不如说,重叠构成陈述句有限制,重叠构成的祈使句不受“不”的否定,而非现实语境为“不VV”提供了句法可能,例如:

(29)a.你吃吃!

b.吃!

c.多吃!

(30)a.*你不吃吃

b.你不吃吃就不知道味道

(31)a.我不吃

b.他不吃

c.?你不吃;你别吃

自主可控动词的重叠具有祈使意义,在这种祈使句中,不能受到“不”的否定,因为,祈使句如果是要禁止某人做某事,只需要否定动词原型就行,如(31)c 的“你别吃”。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正面建议的祈使句是建议某人去做某事,这样从语义上与“不”的否定意义是相矛盾的,因此“不”也不能与表示肯定建议的动词重叠组配,所以例(30)a 不成立。(30)b 成立的原因在于,它并不是祈使句,而是假设句,我们认为(30)b 的语用意义是对“吃吃才知道味道”的反向肯定。这种反向肯定贯彻在重叠在非现实语境受“不”的否定的句子之中。例如:

例(32)都表示对事件P 不成立的消极态度,以此达到对事件P 应该成立的反向肯定。

总之,VV 倾向在惯常句、祈使句中使用,而陈述的使用具有一些限制。“不VV”不能出现在祈使句,但是可以出现在表达主观态度的否定、假设、情态、疑问等各类非现实语境之中。这说明,“VV”不是不能被“不”否定,只是存在一些句法限制,并且当说话人使用“不VV”时,存在与使用“不V”的语用差别。

3.3 “没+VV”

“没VV”与“不VV”类似,句法上也成立,但也需要一些句法条件,例如:

例(33)有一些共同的句法特征,比如一般为问句,多用第二或者第三人称,存在语气副词“也”“就”“可”,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未发生的遗憾、抱怨等评价情感,进而表示对该事件的反向肯定的主观态度。例如(33)a 表示“应该问问”,(33)c 表示“应该瞧瞧”。

另一方面,“没”的主观性要弱于“不”,因此陈述句中“没VV”多用于客观性报道,如:

总之,“别”是祈使否定,表达禁止语力,“不VV”传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不出现于祈使句中,表示对事件P 未发生的不肯定,进而达到反向肯定的语用效果或话语功能。从功能分工的角度来说,“别”与“不、没”各有分工,“别”用于祈使句否定,而“不、没”用于非祈使句否定,而在非祈使句否定中,“不、没”否定动词重叠较之否定动词原型有着更多的语用意义与句法限制,并且内部也有主客观差异,下文将具体阐述。

4. 反向肯定:允准否定重叠的语用解释

以往研究多注意到重叠否定所处的非现实语境,但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需要非现实语境。本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并论证动词重叠可受“不”否定的原因,我们的基本观点是:用“不”否定重叠而不是动词原型,有特殊的语用效果与话语功能,即出于强化肯定的语用需要,通过对否定的假设、推理直至双重否定来达到反向肯定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肯定(assertion)”是一个语用概念(王冬梅,2014),而非语法概念,是动词重叠在非现实语境中受到否定之后的语用作用。

4.1 否定重叠的句类特点与否定效果

前人研究,早就提到重叠否定的效果,如刘月华(1983,2013:166)指出,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

4.1.1 在疑问和反问句中

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句中的语气词“也”,反问“怎么”都表达了言者以不礼貌的方式说听话人“应该想想”“他应该等等”。邓川林(2017)就指出,“也”搭配动词重叠的否定命题,表达带有讽刺的反向建议行为。如(35)a 中说话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好好想想”。(35)b 暗示“你该瞧瞧自己那德性”,带有取笑和调侃效果,他认为该构式通过间接否定既成事实,达到建议相反做法的话语功能:如果说话人认为命题P 最不应该成立,那么暗示-P 应该成立。其他例子如:

除了语气副词“也”“就”+“不VV”也比较常见,如:

总之,这种句子其实不是在“叙事”,而主要还是在“表情”,即表达说话人对“想想”的主观肯定态度,也有听话人的责怪,甚至愤怒的主观情感。

4.1.2 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动词重叠形式的否定用法一般都含有“应该”的意思。李宇凤(2016)认为,动词重叠否定的“量”意义与祈使和陈述的非现实语义的配合效果不同。某些“不/没VV”形式通过否定VV 的“量”意义、帮助显现“应该VV”的非现实主观评价,不再多余。例如:

动词重叠用于凸显否定的非现实评价义。假然的动词重叠否定通过推理关联体现“应该VV”的评价义,如例(39)b 表示“应该走走过场”。这些动词重叠否定带来额外的非现实肯定评价义,因而比较常用。

李宇凤(2016)看到了动词否定的语用作用,她将它归结为非现实评价。但没有说明这种肯定评价如何形成的。刘月华(1983、2019:166)所谓的埋怨、李宇凤(2016)的评价义,不仅是非现实评价,这种非现实评价具体表现为通过“反向肯定”来实现肯定的强化。

4.2 反向肯定的过程与方式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否定确实会额外带来一些语用效果,即用反向肯定来达到“强化肯定”,而这种语用需求正是重叠能用“不”否定的原因。具体来说,反向肯定达到强化肯定有以下手段,而这些手段也有强弱之分,下面由弱到强逐步说明。

(一)假设条件:假设+否定=肯定

上边两句可以转换为肯定说法,例如:

(41)a.铜板应该算算

b.应该管教管教

(二)反问句:疑问+否定=肯定

上边两句同样可以转换为肯定说法,例如:

(43)a.七十四岁了,要活动活动

b.他应该等等我

(三)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否定=肯定

上边两句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讽刺、戏谑的主观态度。

(四)双重否定:否定+否定=肯定

双重否定带来的反向肯定最强,上边两句可以转变为肯定说法。例如:

(46)a.伪军伪官必须打打算盘。

b.她必须做做姿态。

而重叠所带来的不是语义减弱,反而是语义的增强,此时增强的是肯定意味。语言反应思维,当说话人要肯定某一事件时,正面肯定是一种方式,而另一种方式即是从反面来讲,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表达上,就体现为对否定的否定来达到对肯定的强化。这种以否定来达到肯定的效果较之直接肯定,语用效果更加强烈。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去除否定加以证明,对比:

(47)a.?他怎么等等我?(问方式)

b.他怎么不等等我?(问原因)

(48)a.?怎么试试(问方式)

b.怎么不试试(问原因)

可以看到,在反问句这一非现实语境中。没有否定词“不”的存在,句子反而变得很奇怪。“怎么”也因为接的是肯定的“试试”,而变成问“方式”。如果接的是“不试试”,则问的是原因,进而形成反问,表达说话人的肯定态度,如:

(49)a.你应该试试

b.他应该等等我

这正说明了“不”存在的必要性。

总之,对一个否定命题进行操作,可能有两种后果,一是将否定命题转为肯定命题,二维持否定。显然,无论是否定的假设,还是否定的质疑,还是双重否定,都同样地起到了否定逆转即反向肯定的语用效果。

4.3 “不”的主观否定与道义之力的正向肯定

上边的论证再一次证明“不”表现为主观否定,这种主观性与说话人想表达的主观肯定是一致的,因此“怎么没VV”中的“没”也可以替换为“不”,如:

(50)a.他怎么没等等我?

b.他怎么不等等我?当替换为“不”的时候,肯定的语用效果跃然纸上。侯瑞芬(2016)指出“不”和“没”之间是一种扭曲关系,“没”偏向客观性,而“不”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主观性为主。然而,在否定动词重叠时,通过疑问“怎么”的作用,使得“怎么没VV”也具有反预期作用,说话人的正预期是肯定事件,这种主观性与反预期信息转变为强化肯定,即:

(51)他应该等等我。

总之,动词重叠用“不”否定是出于强化肯定的语用需要,通过对否定的假设、推理直至双重否定来达到强化肯定的效果。这是重叠否定用“不”的原因,而出现于非现实语境只是形式表现,因为“不”的否定本身就是非现实范畴,在非现实语境之下,允准“不”对重叠否定的动因还是在于强化肯定的语用需要。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在没有否定的重叠中,动词重叠与情态动词的搭配情况,来证明动词重叠所起到的肯定作用。

戴耀晶(1997:74)指出,动词重叠经常用于表达未来完整事件的,句子中可以出现情态词和表示未来意义的助动词。例如:

以上句子中的“得”“要”和“熟悉”“暖”与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起,表示了事件的未来性质,其中的情态动词为道义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肯定的话语功能。强化能动性是动词重叠式的最根本的意义(朱景松,1998)。强化能动性、主观意愿性都是在对事件进行正面肯定。非现实的道义情态等与非现实假设、条件、评价等具有共通性,都能允准动词重叠的存在,哪怕是否定存在,而这种否定或者情态评价实际上都是表达强化主观肯定的动词重叠。

5. 结语

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动词重叠的否定需要非现实语境支撑这一语言事实,提出重叠否定的语用效果不仅是一种主观评价,更是一种说话人处于对所述命题的肯定的强化,或者说是一种反向肯定策略,正是处于这一语用动机与“不VV”产生的特殊的话语功能,使得一般不能被否定的重叠式被安置在否定语境中。这也进一步证明语用在塑造语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反映了语言表征人类思维的基本事实。

猜你喜欢
情态句法形容词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认识形容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