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蛟,钱 莹,李桂玲
(1.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 数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德是教育之本,为人之基。思政课程教学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形成正确“三观”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深植于国人体内的“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国人重要的精神食粮,其中包含着许多有关德育品质与价值取向的内容,是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学素材。[1]因此,充分挖掘及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思政课程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构建精品思政课程值得深入探讨。
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资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对当今依旧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学说等,如:“求大同” “重民本”“讲辩证”“崇仁爱”等思想,以及“爱亲孝老” “济困扶危”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都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消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需要强大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干预学生的观念、思想及行为方式等,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思政课程教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逐步培养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强国及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等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提出“课程思政”思想,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阶段伴有一些价值取向不正确或理想信念缺乏等突出问题。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心理承受力不足,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退缩,并且会有一些不良情绪,这对他们身心健康乃至未来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更无法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关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包含着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学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三省吾身”的独处慎思精神,以及许多传统教育方法与思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对拓展及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与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学生是传承及发展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是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程中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不仅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思政课程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涵养,以助力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思政课程教学领域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使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3]
思政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4]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学生探寻梦想、追寻梦想及实现自身人身发展价值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因此,思政课程教学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内核层面上的“公约数”与契合点,明确现阶段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其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点所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有计划地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力求在新环境下开创思政课程教学的全新局面,保证最大程度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程教学期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选择、教育指导等方面出发,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方案的设计工作。
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时代的发展及演变使以往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下有了全新的“意味”,有些可能已经不再满足当下的时代教育需求,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不加考虑地直接导入各种传统文化的素材。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去伪求真,去粗取精”的原则,有选择地鉴别及应用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5]这就需要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解读及筛选,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中发现那些具备德育价值、指向性、时代性及趣味性等基本特征的内容,切实做好思政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把关”工作。在选择应用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结合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及应用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以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程教学的涵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思政课程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现代社会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及看待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支撑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有效开展,避免因为某个教育环节的指导不到位或者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等影响思政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利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总结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保证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力求最大程度提升传统文化助力思政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的效果。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程教学是贯彻课程思政思想的一个创新之举。为促使二者有效融合,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构建思路,从“马魂”“西用”和“中体”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如下:
3.1.1 “马魂”
所谓的“马魂”,主要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二者融合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思想,其强大的辩证性与引导性已经得到了证实,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发展及应用过程中坚持“马魂”,可有效指导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3.1.2 “西用”
所谓“西用”,主要是指要合理借鉴及吸收西方国家的一些优秀文化。鉴于西方文化体系庞大,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文化内容,所以,在强化思政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中也要注意批判地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成果,更好地激活思政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时,要注意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先进、有效元素和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从理论逻辑视角来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
3.1.3 “中体”
“中体”主要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根基和学术研究的主体,其关系中华民族能否永续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积累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根基,并且要借助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使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自觉传承。[6]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意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出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格,是新时代社会大众的崇高价值追求所在。在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功能是一项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习近平多次在教育会议上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断,为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学活动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思政课程教学实践融入传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7]归结起来,价值逻辑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程教学的策略主要表现如下:
3.2.1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夯实价值观的培育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现象日益复杂,出现了诚信不足、道德丧失、理想信仰缺失等问题,许多西方国家趁机从意识形态方面侵蚀国内学生的思想。为有效地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及不良现象,需要大力传承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基础,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命脉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因此,思政课程教学中介绍有关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时,要注重有效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受到外在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错误价值观,以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决抵御腐朽、拜金等不良思想才能更好地承担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3.2.2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抵制,尤其是“中美脱钩”“中欧脱钩”和“中澳脱钩”等问题显得越发严峻,“中国威胁论”等影响着中国的崛起,甚至部分西方学者想要通过扭曲历史来侵害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宝库,致使许多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受到了影响。[8]如果任由这些腐朽思想侵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就会给国家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尤其会严重打击民族自信心,对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思政课程教学要有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使他们将“文化自信”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思想。
3.2.3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程是学生了解马列主义思想,领悟及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一门重要社科课程。其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共产党执政治国、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众多方面的故事讲给学生,要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在实践逻辑层面,为了有效融合思政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需要彻底转变以往单一化的课程教学方式,从突出及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课程地位出发,灵活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具体策略如下:
3.3.1 加强传统文化自信教育
思政课程教学要坚定不移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以此启迪及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体会及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9]要注意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觉悟和思想水平。
3.3.2 注重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思政课程教学实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优秀“教材”,并对其认真研究及合理利用,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仔细领悟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3.3.3 注重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除注重第一课堂外,也要积极拓展及应用网络课堂、第二课堂,这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手段。比如: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微课课件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借助手机或电脑来观看这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课件,以此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形成更深刻认知,这对提升二者的融合效果有很大帮助。
总之,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促进二者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有选择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采取发展眼光分析问题,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二者有效融合的新模式,最大程度发挥传统文化在助力思政课程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