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亚,周容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当前,“诗和远方”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文旅融合发展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淮北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地区研究的重要课题。淮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各种政策支持下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力图梳理淮北地区文旅深度融合的十二大领域并提出具体的融合路径。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安徽段的淮北市、宿州市,分别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入选其中,标志着皖北出现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也为皖北地区赢得了靓丽而厚重的世界文化名片。淮北市紧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运河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进一步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运河遗址。如何借助大运河遗址打造文化经济带,实现世界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活态国家遗址公园,实现世界遗产文化产业融合与创新,打造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首先,以历史为脉,运河为线,打造隋唐文化体验地,开发运河旅游产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养生度假村等各个主题的旅游模式层出不穷,感官的刺激让游客有更深刻的体验,更能增加游客的兴趣和消费。大运河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水和船,可以加以开发展示,让游客在船上欣赏运河,通过行船走进古码头体验先民们的普通生活,走进古镇游览斗拱、梁架、藻井、屋檐重栏、雕花,领略隋唐运河文化气韵,走进运河文化展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开发水上游,打造城市河道的游览线,开通水上巴士。游客在船上欣赏运河风光、聆听古筝、品味古琴演奏。打造出如南京秦淮河上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开发网上游运河,开发大运河旅游专项App,通过手机App即可查阅大运河旅游的相关情况,还可以引入VR、AR技术,三维场景展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挖掘的文物及重要场景再现。其次,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路线。以运河为纽带,打造运河研学游、运河古镇游、运河专题游。研学游可围绕考古发掘的船只、瓷器,探寻运河的千年历史变迁,以及古船等的构造工艺,体验运河漕运和商业的风采。大运河沿线附近有众多的古镇,如:运河古镇、临涣古镇、百善古镇、濉溪老街、黄里古村等,可根据古镇的不同特点打造专门游古镇路线。再次,加强运河文化宣传。建设运河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运河(安徽段)的相关景观、历史和人文资料等,定期开展展示交流活动,扩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力。依托重要节日节点,举办运河艺术节、淮北艺术节等展示地方文化来吸引人气,提升大运河知名度。积极推进互联网+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加强宣传和引导。此外,淮北市委宣传部、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挖掘、制作大运河风貌、名人名事相关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能抓住市场,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就像一部《白蛇传》让世界了解西湖和雷峰塔的效果一样。
2023年1月,《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随着人民对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乡村旅游形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主题形象不突出、同质化严重,这种相似的旅游经历严重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也会减少对乡村旅游的兴趣。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不同地域可能乡村旅游形式相似,但是乡村文化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立足本土,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地,让村民在此过程中受益,增强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的认同感与获得感;依托乡村景观营造独特的乡愁文化,突出“一村一品”与“一村一景”特色,打造田园式度假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与精品为目标,实现差异化的品牌发展之路。[2]如:淮北烈山区石榴(软籽石榴及石榴博物馆)、段园葡萄(举办葡萄采摘节、“葡萄王”评选等活动)、“和村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里杏花(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等,依托实物打造“一村一品”品牌,并围绕本村特色不断延长产业链,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体验。
淮北市文旅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淮北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极易受到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对环境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使煤炭不再是淮北市的经济优势。为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淮北市未来发展的转型方向。淮北地区的旅游资源相较于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占优势,但通过对旅游资源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将文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对塌陷区湿地进行休闲化治理,使其成为煤炭城市的特色资源。朔西湖、东湖、绿金湖、南湖、乾隆湖、化家湖等6个湖泊近30 km2,结合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湿地休闲度假区,塑造湿地休闲宜居城市形象,也是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特色。湿地资源作为复合型资源,将塌陷区与历史文化、公园、儿童乐园、湿地生态等联系起来形成集休闲、娱乐、生态、商业于一体的高品位、高起点旅游度假区。
当前,淮北正处于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淮北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文旅融合深度,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淮北地区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连接华中、华北战场的重要枢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淮北地区是淮海战役的指挥中枢——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也是“小推车”精神的诞生地。[3]刘少奇、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经历了一场场革命斗争,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淮北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点多,但大多点杂、知名度低。首先,淮北的“小推车”精神需要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演绎让大家印象深刻、耳熟能详。这块可以借鉴沂蒙老区的做法来打造“小推车”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沂蒙红嫂代表的就是一群伟大的女性群体,在物资极度紧张的战争年代,她们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牺牲自我成全大我,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坚韧,战胜了无数的困难,换来了革命的胜利。[4]其次,淮北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形式单一,如:革命的旧址、遗址主要通过静态展示,游客的观赏、驻留时间非常短,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要系统地收集淮北地区红色历史文物史料,准确把握主线,把一个个故事串联成线,用生动的故事向游客展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AR、VR等技术展示手段,突出红色史料故事化、场景化,以增强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真正让红色史料说话,讲好红色故事。再次,注重打造优秀红色讲解员队伍,加强队伍培训,让红色旅游有趣、有料,用好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淮北市有着悠久的矿业文化发展史,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丰富,是我国著名的“百里煤城”。长期的过度开采不仅严重影响自然和城市的生态系统,也使淮北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过渡。将关闭、废弃的矿井打造成为工业遗存的文化园,打造出煤城印记片区、运河与煤主题的文创园,实现矿区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既保留了过去的煤炭工业文明,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保留了淮北几代人的记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一,打造文化产业园旅游项目应在保护原有矿井遗址前提下进行适当改造,通过图片、讲解、物品展示及短视频的方式展示工业时代的工业产业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感知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如:淮北电厂打造的煤炭工业文化园。第二,通过举办展览、节庆活动、大型文艺活动或者打造影视作品,将时代性的潮流文化与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空间相结合,形成巨大的冲击,满足群众的求异心理。通过高质量、高频率的创意性活动,提升群众对工业文明的认知,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夜经济也逐渐兴盛起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发工业遗产文化园夜游项目,既能实现错峰游玩,也实现经济发展白天到晚上全时段覆盖。在园区周围打造灯光亮化工程,利用灯光将照明对象景观重塑,形成优美、壮观的夜景,使其成为工业城市文明的新地标。
非遗文化为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旅游为非遗提供展示的渠道,二者相得益彰,使得非遗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旅游资源更加多样。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建立非遗文化场馆,通过搭建展厅、体验馆、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向大众展示和传承非遗。可借助先进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不仅利于文化的保存,也能提升文化艺术的观赏性和互动性。第二,强化技艺传承,非遗技艺的传承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非遗基地、非遗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不仅让加深普通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强化创造性转化。对非遗的活态保护不仅要传承,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守正创新。一方面,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以提升它的观赏价值,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剪纸大师工作室,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红色元素;另一方面,注重打造非遗品牌,提升知名度,如:临涣培乳肉、壮馍等。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与“七贤”之中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晋书》载:他们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而随之。一些文人墨客,宴乐于佳酿美酒之中,留下“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5]的美誉。淮北口子酒(前身为濉溪大曲酒)历史源远流长,留下来丰富的酒文化,为酒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做好顶层设计,深入了解淮北酒文化,做好调研,了解酒文化文旅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思路,为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人力和资金支持。第二,打造酒文化文旅品牌。加大研发,着重提升酒的口感、品质等,同时,组织开展大型酒文化节、音乐节等吸引游客体验、参观和消费。第三,深挖酒文化底蕴。挖掘口子酒的发展历程、历代文人墨客对口子酒的评价、其中一些喜闻乐见的轶事等,还可学习、借鉴山西杏花村、茅台集团国酒文化城的先进做法。同时,要凸显淮北本地特色,重点建设酒文化博物馆、酒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等各类文旅项目。
美食文化从古至今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以食为天,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多对美食有不一样的理解和需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美食既可以成为游客驻足的动力,也是让游客了解淮北的重要窗口。很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大多会关注当地的特色美食,更有因为美食而产生旅游的动机。淮北美食文化丰富多元,独创出了徽菜之皖北风味的特色,而且融入了地方的人文特色,如:地锅鸡、羊肉汤、淮北烫面、面皮、南坪响肚、临涣培乳肉等。作为文化旅游的通用名片,首先,要打响、擦亮淮北美食的招牌。通过举办美食节、美食大赛、美食展等活动弘扬淮北美食文化。如:淮北已连续多年举办“伏羊节”“地锅鸡大赛”等。制作高质量的“淮北味道”纪录片,组织专人策划、设计、宣传,发布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向人们讲述淮北美食故事。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美食品质的监管,如:食材的质量、明厨亮灶等,突出生态有机特色。其次,保护、弘扬淮北美食“老字号”。如:安徽杨府锦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口子”调味品、濉溪县临涣蒋家酱品厂“涣水”酱菜、淮北市东岗楼老王牛肉汤“牛牛牛”店“东岗楼老王”牛肉汤、濉溪县临涣纯羊汤馆“临涣纯羊汤”、濉溪县丰庆斋食品有限公司“丰庆斋”食品等多个品牌上榜安徽老字号,文化底蕴深厚,深受游客喜爱,但是这些老字号未能发挥市场应有的分量,在游客中知名度、市场份额都不高,因此,必须要突出本地特色,培育更多的餐饮品牌店。再次,建设特色美食文化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美食文化景区的创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在景区的创建中,不仅要有淮北本地特色的“名小吃”品牌店,还要将淮北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中,多方位挖掘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比较出名的有淮北市的老城石板街、望洋小吃街、南翔云集美食街、榴园村特色小吃街等美食街,但目前其知名度低,市场份额占有量小,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守正创新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在美食街加入本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还要在美食的风格、产品设计及服务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水平。就像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等网红小吃街一样有吸引力,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淮北拥有种类多样的市民公园,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场所。如:安徽相山国家森林公园,曾经有乾隆皇帝题词“惠我南黎”,公园内有刘开渠纪念馆、相山动物园、儿童乐园、寓言园、将军碑林、开放式党校等,是一处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公园。淮北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在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上建设而成的湿地公园。绿金中央公园是淮北集生态修复、科学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真正实现“乌金”变“绿金”。[6]东湖公园着力打造军旅文化园(如:军舰、大炮、坦克、模拟的淮海战役战壕巷道等),除了这些还有小区周边的“口袋公园”,如:利用淮北历史名人桓谭打造了桓谭公园。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市民公园的重要性得以突显,逐渐增加了文化、游乐、休闲、旅游元素,让公园不仅是休闲锻炼的场所,更是人们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成为游客游览娱乐的好去处。淮北市市民公园要进一步增加文艺雕塑等静态性的文化符号,更要增加一些文艺演出、大众娱乐项目等动态性的活动,让公园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市民公园对于群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方便快捷,可迅速到达的特性,让大多数群众乐意利用闲暇时间在公园休闲娱乐,群众的高参与度进一步带动公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市民公园的基础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园饮用水等,让市民公园不仅属于市民也属于游客,促进公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7]因此,推进徐淮宿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首先,徐州、淮北、宿州三市地缘相近,有相似的楚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但目前徐淮宿区域旅游资源还未充分整合,发展比较零散。基于此,为充分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徐淮宿区域旅游一体化平台,为三市联合开展文旅产业博览会、大型文艺活动及各类宣传活动提供载体。着力构建旅游一体化的品牌服务体系,打造统一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形成徐淮宿区域一体化旅游示范区。在整合过程中,三地要摒弃自成一派的观念,树立抱团意识,充分发挥各自区域、产业优势,加强分工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良好格局。其次,打造徐淮宿“大旅游”格局。三市毗邻接壤,地理位置的优势为徐淮宿推行“旅游一卡通”提供了便利。加强“大旅游、大融合、大发展”顶层设计,依托地理位置优势,打造徐淮宿区域一体化旅游线路。打造淮海战役红色游览带淮北双堆集烈士陵园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及淮海战役纪念塔风景区等。再次,共谋转型发展。徐淮宿三市同属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异曲同工。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淮北从煤城发展为美城,构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特色风貌。宿州建设华东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动画集群渲染基地,是继北京、上海、合肥、济南之后的全国第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三市对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等开展生态修复,变废为宝,转危为机,将生态包袱变为生态资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三市之间应该加强协作,源头治理,共建长三角绿色家园。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运河沿线发展体育休闲产业,积极开发徒步、健走、马拉松、骑行等产品,形成新的消费点,加快体育休闲、健康、旅游深度融合”。淮北市人文体育资源底蕴深厚,如:通过对柳孜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怀抱蹴鞠的孩童瓷器、瓷质围棋、象棋、骨牌、骰子、木剑等,还出土了射箭、六博、比武等汉画像石等体育遗产。[8]淮河流域还产出了我国著名的养生文化,如:老子、华佗、桓谭等赫赫有名的养生名家。首先,加快现代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体育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质量。如:大型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等。其次,开发高质量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目前,淮北致力打造“皖北川藏线”,该线不仅沿途风景优美,而且把淮北烈山东部的南庄野杏林、榴园4A景区的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龙脊山自然风景区等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主要满足自驾旅游者的需求。下一步,可结合淮北市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围绕山、水再开发几条特色旅游路线。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的产业体系,涉及“食、住、行、游、娱、购”6个方面,“食、游、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前文已经提及,在此阐述“住、行、购”方面的融合。
住宿方面,开发符合淮北特色的文化主题酒店,即:通过不同文化场景的构建,让游客感受文化熏陶。主题酒店的设计既要立足本地文化特色,又要适应市场需求,做到有故事、有人物。淮北主题酒店的选择有很多,如:汉文化主题酒店、红色文化主题酒店、大运河文化主题酒店、古镇文化主题酒店,也可以在建筑装饰方面进行改造创新,如:利用大运河的船文化打造船形酒店。
交通方面,高速公路“井”字形网络形成,淮北境内建成符夹铁路、青阜铁路、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但徐淮宿交通廊道联系薄弱,高速公路覆盖不足。因此,仍然要加强公路、铁路覆盖面,织密交通运输网。在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公路铁路的文旅功能,如:增加特色铁路运输路线,可以借鉴云南大理特色铁路。此外,截至目前,淮北境内暂无机场建设,航空主要依托距离淮北市90 km的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仅仅辐射周边地区,很多想来淮北旅游的省外、国外游客因为距离望而止步。淮北小型通用机场的建设不仅能吸引游客来淮游玩,也能将淮北文化带向世界。
购物方面,旅游文创产品不仅能增加当地收入,也能勾起游客的特殊回忆。在文创产品方面,坚持高品位、高品质原则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在全市征集特色文创产品,重点设计几类文化的系列旅游商品。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化和旅游不再是独立运行的个体,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淮北地区拥有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有关部门的科学规划、适度开发、重点保护前提下,要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融合多产业多行业,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泛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构建以旅游业为引领的,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文旅融合是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也是淮北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