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埃及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2023-05-13 16:39卢娜周友华丁春丽郑宇婷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拉硫磷氯氟氰溴氰菊酯

卢娜,周友华,丁春丽,郑宇婷,周红宁

1.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省热带传染病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流经西藏,由云南进入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流入南海[1]。该流域多为欠发达地区,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重要虫媒传染病高发地区[2-4]。埃及伊蚊起源于非洲,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已证实是上述虫媒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5-7]。由于上述重要虫媒传染病缺乏有效疫苗或特效治疗药物,采用杀虫剂控制媒介埃及伊蚊成了这些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而长期使用杀虫剂会导致埃及伊蚊抗性的产生[8-10],本文就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简称澜湄流域)国家埃及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主要杀虫剂种类

以往调查发现,澜湄流域国家主要使用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有机氯杀虫剂控制埃及伊蚊种群密度[8,11]。其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类从除虫菊酯中提取的合成有机杀虫剂,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12]。20 世纪80年代,WHO 建议广泛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该类杀虫剂主要用于室内滞留喷洒、空间喷洒和蚊帐浸泡[8,12-13]。有机磷杀虫剂属胆碱酯酶抑制类杀虫剂,以双硫磷、马拉硫磷和杀螟硫磷常见,主要用于室内滞留喷洒和空间喷洒,杀灭幼虫,1971年WHO 推荐其作为杀灭蚊虫幼虫的首选杀虫剂[8,13-15]。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属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中以残杀威较常见,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杀虫效果,主要用于室内滞留喷洒杀虫[8,13,16-19]。有机氯杀虫剂属合成氯化碳氢化合物,被归类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代表性化合物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和狄氏剂等,主要用于室内滞留喷洒杀虫[8];但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签订后DDT类化合物被禁止使用[19]。

2 中国埃及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中国于20 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合成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亚市发现了埃及伊蚊对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杀虫剂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发现海南省三亚、儋州、昌江3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98.00%溴氰菊酯和92.00%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为敏感至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为1.56~3.76。2009—2010年,靳建超[23]调查发现,广东省湛江市埃及伊蚊幼虫幼虫对98.00%溴氰菊酯、90.20%氯菊酯和95.20%高效氯氰菊酯的RR 分别为13.07、7.94 和6.74。2013年,Li 等[24]对中国南方埃及伊蚊幼虫的抗性检测发现,该蚊幼虫对98.00%氯氰菊酯和92.00%氯氟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别为6.82~88.82 和4.82~88.87)。近年来,对云南省部分地区埃及伊蚊抗药性的调查也发现,埃及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如2015年,景洪市埃及伊蚊幼虫对95.90%溴氰菊酯、99.00%氯菊酯、92.00%氯氰菊酯、92.00%高效氯氰菊酯和92.30%氯氟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RR 分别为130.60、865.50、30.90、12.20 和210.40),成蚊对0.10%溴氰菊酯、3.00%氯菊酯、8.00%氯氰菊酯、3.00%高效氯氰菊酯和1.80%氯氟氰菊酯产生了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为0~85.44%)[25];2016年,耿马县埃及伊蚊对0.25%氯菊酯、0.80%氯氰菊酯、0.03%氯氟氰菊酯均产生抗性(死亡率为10.09%~64.17%)[26];2017年,瑞丽市埃及伊蚊对0.25%氯菊酯、8.00%氯氰菊酯、0.03%氯氟氰菊酯产生了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为0.55%~80.31%)[27];2017年,景洪市和耿马县埃及伊蚊对0.20%溴氰菊酯、3.20%氯菊酯、0.08%氯氟氰菊酯、0.23%氯氰菊酯、0.27%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为可能抗性至抗性(死亡率为0~91.40%),其中景洪市的埃及伊蚊对0.20%溴氰菊酯为可能抗性(死亡率为91.40%)[28]。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澜湄流域埃及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了较高的抗性,幼虫呈现不同程度的抗性。

中国于1973年开始广泛使用有机磷杀虫剂[14],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亚市发现了埃及伊蚊对马拉硫磷杀虫剂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研究发现海南省三亚、儋州、昌江3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91.56%双硫磷呈现为敏感至抗性(RR 分别为1.45、2.00 和2.45)。2009—2010年,靳建超[23]在广东省湛江市的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幼虫对杀螟硫磷、双硫磷和敌敌畏呈现为敏感至低抗(RR分别为1.06、1.19 和2.36)。2015年,在云南省景洪市发现埃及伊蚊对0.44%马拉硫磷、0.18%杀螟硫磷分别呈现为抗性和敏感(死亡率51.85%和98.99%)[25]。2016年,在瑞丽市和耿马县发现埃及伊蚊对0.25%杀螟硫磷均呈现为敏感(死亡率100.00%)[26-27]。2017年,在景洪市和耿马县发现埃及伊蚊对0.25%马拉硫磷、0.25%杀螟硫磷呈现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85.86%~100.00%)[28]。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澜湄流域埃及伊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水平均较低。

中国于1980年开始使用氨基甲酸酯杀虫剂[20],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亚市发现了埃及伊蚊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发现海南省三亚、儋州、昌江3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98.00%仲丁威和98.00%残杀威为敏感(RR为0.71~1.31)。2009—2010年,靳建超[23]在广东省湛江市的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对98.00%仲丁威也呈现为敏感。2015年,在云南省景洪市的调查发现埃及伊蚊幼虫对95.60%残杀威和98.00%恶虫威均呈现为低抗(RR为3.30和3.02),成蚊对0.10%残杀威和0.02%恶虫威分别呈现为可疑抗性和敏感(死亡率分别为86.07%和98.65%)[25]。2016年,瑞丽市和耿马县的调查发现埃及伊蚊对0.10%残杀威均呈现为敏感(死亡率为100.00%)[26-27]。2017年,景洪市和耿马县的调查发现埃及伊蚊对0.03%残杀威和0.02%恶虫威分别呈现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 96.67% ~97.71% 和 95.68% ~100.00%)[28]。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澜湄流域埃及伊蚊成蚊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呈现为敏感至可疑抗性,幼虫呈低抗,抗性水平均较低。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生产和应用以DDT 为主的有机氯杀虫剂,1983年中国停止生产该类杀虫剂,虽然使用DDT 防治蚊虫的时间不长,但蚊虫对该类杀虫剂仍然产生了显著抗性[20]。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亚市发现了埃及伊蚊对DDT 的抗性[21]。1988年,吴能等[29]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埃及伊蚊对DDT 产生了抗性。2016—2017年,云南省瑞丽市、景洪市和耿马县的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对4.00%DDT 产生了抗性(死亡率为14.93%、1.96%和0.74%)[28]。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澜湄流域埃及伊蚊对有机氯杀虫剂已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3 澜湄流域其他国家埃及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老挝2000年初开始大量使用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类杀虫剂。2014年,Marcombe 等[30]在沙耶武里、琅勃拉邦、万象、沙拉湾和阿速坡5 个省的监测中发现,埃及伊蚊幼虫对99.70%溴氰菊酯和98.10%氯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别为7.50、7.10~12.00、8.10~18.80、6.25~17.50、6.25 和9.40、8.40、13.50~15.20、9.60、2.00),成蚊对0.05%溴氰菊酯和0.25%氯菊酯呈现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别为88.00%~100.00%和7.00%~83.00%)。老挝自1973年以来一直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为马拉硫磷杀虫剂。2014年,Marcombe 等[30]发现沙耶武里、琅勃拉邦、万象、沙拉湾和阿速坡5 个省埃及伊蚊幼虫对96.10%马拉硫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别为3.62、1.55~2.31、1.86~3.50、2.38~3.34 和3.41),成蚊对0.80%马拉硫磷呈现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33.00%~98.00%)。2014—2015年,有研究发现老挝万象省埃及伊蚊幼虫对马拉硫磷类杀虫剂产生了中等抗性(RR 为2.30)[31]。老挝于20 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DDT 控制蚊虫种群密度,1960年首次发现蚊虫对DDT 产生了抗性,2010年禁止DDT 的使用[32]。此外,2014年Marcombe 等[30]对沙耶武里、琅勃拉邦、万象、沙拉湾和阿速坡5 个省的监测发现,埃及伊蚊幼虫对99.40%DDT 产生了抗性(RR 分别为171.70、18.90~83.00、94.60~124.10、9.70~72.20 和7.60),埃及伊蚊成蚊对4.00%DDT 呈现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0~31.00%)。上述提示老挝部分地区埃及伊蚊对溴氰菊酯仍敏感,对氯氰菊酯和双硫磷呈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对DDT呈现为高度抗性。

越南1995年开始使用溴氰菊酯、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杀虫剂,至2007年该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20 个省[33]。1998年,在越南南部坚江省发现埃及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25%氯菊酯和0.10%氯氟氰菊酯为抗性(死亡率分别为60.00%、82.00%和70.00%),而同奈省埃及伊蚊对上述菊酯类杀虫剂为敏感至可能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2.00%~100.00%、100.00%和100.00%);1999年,嘉莱省埃及伊蚊对0.25%氯菊酯和0.10%氯氟氰菊酯呈现为抗性(死亡率分别为12.00%~86.00%和14.00%~88.00%),对0.03%溴氰菊酯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为6.00%~98.00%)[34]。2008年,有研究发现邦美蜀市埃及伊蚊对0.75%氯菊酯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83.00%),芽庄、胡志明、迪石、边和市的埃及伊蚊对0.05%溴氰菊酯、0.75%氯菊酯、0.05%氯氟氰菊酯、15.00%氯氰菊酯均为抗性(死亡率为3.03%~55.10%);2008—2009年,河内市埃及伊蚊对上述杀虫剂为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分别为62.00%~97.00%、51.00%~80.00%、59.00%~74.00%和82.00%~96.00%)[35]。2018年Lien 等[36]研究发现,河内、清化、义安、河静、庆和等5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5%溴氰菊酯、0.75%氯菊酯和0.05%氯氟氰菊酯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别为22.00%~100.00%、2.00%~100.00%和3.00%~95.00%)。越南有机磷杀虫剂使用较少,1998年在越南南部坚江和同奈省发现了埃及伊蚊对0.05%马拉硫磷呈现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1999年在嘉莱省发现该蚊对0.05%马拉硫磷也呈现为敏感(死亡率为98.00%~100.00%)[34]。2008年调查发现芽庄、胡志明、邦美属、迪石、边和市的埃及伊蚊对0.05%马拉硫磷呈现为敏感(死亡率为98.00%~98.30%);2008—2009年,河内市埃及伊蚊对上述杀虫剂也为敏感(死亡率为98.00%~99.00%)[35]。2018年,有研究报道河内、清化、义安、庆和等4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5%马拉硫磷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而河静对该杀虫剂为抗性(死亡率为87.00%)[36]。1995年越南停止使用DDT 杀虫剂,1999年首次报道DDT 对埃及伊蚊的影响:坚江和同奈省发现了埃及伊蚊对0.04%DDT呈现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0~38.33%),嘉莱省发现该蚊对0.04%DDT 也呈现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0~20.00%)[34]。2008年,芽庄、胡志明、邦美属、迪石、边和市的埃及伊蚊对0.04%DDT 呈现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0~7.00%),2008—2009年,河内埃及伊蚊对DDT 呈现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20.00%)[35]。2018年,有研究报道河内、清化、义安、河静、庆和等5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4%DDT 为高度抗性(死亡率为0~57.00%);对0.01%的残杀威为抗性(死亡率为1.00%~84.00%)[36]。上述提示越南大部分地区埃及伊蚊对马拉硫磷仍敏感,但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呈不同程度的抗性,对DDT为高度抗性。

在柬埔寨,20 世纪80年代后期,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溴氰菊酯和氯菊酯被广泛使用[37]。2018年,调查发现金边、磅湛、马德望、暹粒等4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3%溴氰菊酯呈现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为4.00%~93.00%),其中金边和暹粒的埃及伊蚊平均死亡率较低(死亡率为4.00%~8.30%)[37]。2021年,Boyer等[38]对金边的埃及伊蚊监测发现,该蚊对0.03%溴氰菊酯、0.25%氯菊酯、0.03%氯氟氰菊酯和0.03%氯氰菊酯均为抗性(死亡率分别为10.20%、1.00%、4.20%和10.70%)。柬埔寨1992年开始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杀灭幼虫。2018年有研究发现金边、磅湛、马德望、暹粒等4 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双硫磷呈现为抗性(死亡率为3.80%~33.60%)[37]。2021年,Boyer 等[38]对金边的埃及伊蚊监测发现,该蚊对0.80%马拉硫磷和1.00%杀螟硫磷为抗性(死亡率分别为10.20%和1.00%)。1955年,柬埔寨开始使用DDT 杀虫剂。2021年,Boyer等[38]对金边的埃及伊蚊监测发现,该蚊对4.00%DDT 和0.40%狄氏剂为抗性(死亡率分别为0 和87.60%);对0.10%残杀威和0.10%恶虫威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7.80%和96.10%)。上述提示柬埔寨大部分地区埃及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特别是对DDT产生了高度抗性。

泰国1992年开始使用溴氰菊酯杀虫剂,之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被广泛使用[39]。1999年,Somboon 等[40]发现清迈、南邦和难府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3%溴氰菊酯和0.25%氯菊酯呈现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别为61.20%~100.00%、8.30%~96.00%)。2008年,Chuaycharoensuk 等[41]对泰国28个省32 个地区监测结果发现,尖竹汶、春武里、孔敬、南邦、帕府、春蓬、博达伦、宋卡和素叻府等11个地区的埃及伊蚊对0.05%溴氰菊酯呈可疑抗性(死亡率为81.78%~96.26%),其余21 个地区均为敏感(死亡率为98.00%~100.00%);32 个地区对0.75%氯菊酯呈现为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为43.21%~96.58%),对0.05%氯氟氰菊酯均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1950年,泰国开始使用双硫磷。1999年,有文献首次报道曼谷市和帕尧府的埃及伊蚊对双硫磷产生了抗性[42]。2005年,Komalamisra 等[43]对曼谷的埃及伊蚊监测发现,该蚊对双硫磷和马拉硫磷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为86.00%~100.00%)。2011—2012年,有研究发现清迈和那空沙旺监测点的埃及伊蚊幼虫对双硫磷产生了抗性(RR 为3.50~30.97),而博他仑埃及伊蚊幼虫呈现为敏感(RR 为1.00)[44]。在1992年以前,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一直被大量使用于病媒控制和公共卫生。2003—2005年,Jirakanjanakit 等[45]发现曼谷、呵叻、清莱、北碧和尖竹汶府地区埃及伊蚊对残杀威均为敏感(死亡率为98.60%~100.00%),春武里、那空沙旺和宋卡府埃及伊蚊则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为69.10%~100.00%)。1949年,泰国开始使用DDT 杀虫剂控制昆虫,直到2000年,DDT被禁止使用。1964年,有学者首次报道了曼谷的埃及伊蚊对该杀虫剂产生了抗性[46]。1999年,Somboon 等[40]发现清迈、南邦和难府埃及伊蚊对4.00%DDT 呈现高抗性(死亡率为0~20.60%)。2005年,研究发现曼谷埃及伊蚊对4.00%DDT 呈现高抗性(死亡率为0)。以上提示泰国大部分地区埃及伊蚊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双硫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残杀威抗性较低,对DDT 为高度抗性。

缅甸1992年开始广泛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03年禁止使用有机氯杀虫剂[47],相关埃及伊蚊杀虫剂监测信息缺乏。仅2014年在仰光的埃及伊蚊中发现菊酯类杀虫剂抗性基因S989P 和V1016G 突变,且突变频率均较高(频率分别为78.80%和84.40%)[48];2020年,在曼德勒的埃及伊蚊中发现S989P、V1016G、T1520I 和F1534C 突变( 频率分别为 68.60% 、73.50% 、8.10% 和40.10%)[48]。提示缅甸埃及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可能较高。

4 结 语

在澜湄流域国家,目前虽然已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但上述监测结果仍然显示中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的埃及伊蚊对DDT 存在高度的抗性;中国、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的埃及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老挝埃及伊蚊对氯氰菊酯呈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对溴氰菊酯仍敏感;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埃及伊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中国埃及伊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水平均较低,越南埃及伊蚊对马拉硫磷杀虫剂敏感;柬埔寨埃及伊蚊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中国和泰国的埃及伊蚊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均较低。建议澜湄流域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埃及伊蚊对常见杀虫剂抗性的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合理选择及使用杀虫剂,为降低澜湄流域国家埃及伊蚊杀虫剂抗性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卢娜负责文献搜集、整理、分析与论文撰写;周友华和丁春丽负责部分文献的翻译;郑宇婷和周红宁负责论文撰写指导

猜你喜欢
马拉硫磷氯氟氰溴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在芹菜中的残留量检测及其消解动态
UV 与UV/TiO2 降解马拉硫磷的试验研究
马拉硫磷对照品的制备
溴氰菊酯的急性毒性效应与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表征家蝇对马拉硫磷的水解代谢
欧盟拟修订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芹菜、茴香和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梨使用氯氟氰菊酯后安全间隔期为21天
金银花储存过程中高效氯氟氰菊酯降解动态的初步研究
饲粮中马拉硫磷农药残留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