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区推广应用计划烧除研究初探
——以子午岭林缘区为例

2023-05-13 20:37李辉鹏
森林防火 2023年3期
关键词:林缘子午岭天然林

李辉鹏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甘肃 庆阳 745400)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的相继实施,横跨陕、甘两省的子午岭原有天然林郁闭度、覆盖度逐步提高,人工造林逐年郁闭成林,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1-2],管护任务更加艰巨,这就对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午岭水源涵养林区在甘肃省境内的面积有511 933 hm2,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庆阳市。为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不断增强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3],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子午岭林缘区实施计划烧除[4]清理林地可燃物是保障森林防火工作的有效途径[5]。

1 子午岭缘区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

1.1 道路边缘杂草

国道244、309、327 和省道317、318 等8 条主要干线公路横贯子午岭缘区,上百条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密布其中,上千公里的林区专线和支线纵横交错,道路边缘杂草密布丛生,平均高度60 cm左右[6-7]。

1.2 林下枯枝落叶

子午岭缘区的森林林分复杂,树种繁多,易燃、可燃类树种较多,大部分是多代萌生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辽东栎、白桦、山杨等阔叶树组成的天然林面积占比较大。长期以来,随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导致林下枯枝落叶常年累积,乔、灌、草、枯死木、枯落物、腐殖质等不同类型的林下可燃物持续累积。可燃物载量每公顷超过50 t,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可能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30 t的临界值,林下腐殖质厚度达10~20 cm,生物量超过7.8 t/hm2。且森林资源质量较差,中幼林面积比例高,森林抗火能力差[6-7]。

1.3 林下油松松针

1998年10月,《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随之,甘肃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相应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文件,子午岭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得益于良好的政策支持,20 余年来,通过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实施,甘肃庆阳市子午岭林区营造了多达57 333余hm2的人工油松纯林,加之原有的8 666 hm2天然油松纯林和13 333 hm2人工油松纯林长势良好,同时,林下松针经过长年累积,松针落叶厚度达10 cm左右,其生物量每公顷超过6.2 t。经调查,油松林比其他林分型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很多,可燃物载量相对高很多,且燃点低,热值高。阴坡、半阴坡、沟洼相比阳坡、半阳坡、梁峁更容易产生可燃物堆积情况,发生火灾的等级较高[6-7]。

1.4 坟墓周围杂草

林缘区农林交错,坟墓分布零散,且数量较多,在“清明”“五一”“十一”等重要传统节日,林区群众焚烧秸秆地埂、上坟烧纸等农事用火现象多,且时常伴随高温、干旱、大风天气,极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据统计,分布在甘肃庆阳子午岭林区的坟墓多达4 600 余座,主要是上世纪末林场职工和世代居住在子午岭林区的当地群众。坟墓周围杂草丛生,平均高度80 cm[6-7]。

2 阻碍计划烧除的原因分析

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子午岭林区至今未实施过计划烧除,而对森林可燃物的清除还停留在人工铲除的原始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对计划烧除的认识不到位。各级森林防火组织对计划烧除的认识不足,不了解计划烧除在森林防火中的科学意义[8],片面认为通过放火消除林区可燃物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认为森林防火工作只可防火,不可放火。二是对政策理解有偏差。甘肃省政府于2005年正式批准将子午岭林区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266 000 hm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允许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不允许开展其它生产经营活动,从政策法规层面出现了理解偏差,认为自然保护区域不可以从事计划烧除、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之类的林业生产保护经营活动,从而制约了森林防火工作[9]的开展。三是缺乏科学防火专业队伍[10-11]。由于森林防火专业人才奇缺,对计划烧除的研究出现空白,技术规范存在盲区,没有组建专门的灭火警戒队伍,对是否符合计划烧除的条件把握不准,对开展计划烧除清除森林火灾隐患的信心不足。

3 子午岭林缘区实施计划烧除必要性

绝大多数森林火灾是由于枯枝落叶和干枯杂草着火蔓延而引发,有计划、有组织地烧除这些可燃物,而不伤害乔木、灌木等目的树种,可以降低火险,从而达到森林防火的目的[12-16]。

3.1 可燃物长年累积,人工清除不现实

子午岭林区无论是辽东栎、白桦等天然林,还是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经过常年累积,生物量不断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及时释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便会因自然释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受地形复杂、面积和工作量大等因素限制,人工清除林地可燃物不仅费时费钱费力,而且不太现实。如果每5~10 a采用计划烧除清除一次林地有害可燃物,在人为可控的情况下让生物量得到释放,则能大幅降低森林火灾隐患。

3.2 人为活动较频繁,引发火灾几率大

林区道路纵横交错,过往人员和车辆多,一个小小的烟头或可酿成火灾。加之坟墓密布,杂草丛生,冬春两季,天干物燥,杂草干枯,遇火便容易引发火灾。而且行人抽烟乱丢烟头的不良行为和群众在祭奠日上坟烧纸的传统习俗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防不胜防。每年进入防火期之前,林场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除道路边缘和坟墓四周杂草,而且人工清除可燃物还存在清理不干净、不彻底、效率低、效果差的弊端。如果采取计划烧除,消除火灾隐患的效果会更明显。

3.3 林区气候较干燥,可燃物引燃性大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冬春两季多干旱大风天气,子午岭林区又属北温带半干旱地区,受气候条件制约,可燃物遇火引燃的概率高,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增加。如果采用计划烧除清除森林可燃物,便可以去除森林火灾发生的三个要素之一,森林着火燃烧的几率就会大幅度降低。

3.4 常住人口密度低,对群众影响不大

甘肃庆阳子午岭林区林缘地带共有28 个乡(镇),127 个行政村,835 个自然村,无县级以上城镇,城镇集市不多,人口密度不高,且大部分居住在没有大片林木生长的林缘地带,完全被林木包围的村庄很少。如果实施计划烧除,操作控制得当,不会对空气质量、当地环境和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太大影响。

4 子午岭林缘区实施计划烧除重要意义

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确需清除的林地可燃物,在科学研究考证的前提下,先从林缘区分布试点实施,申请办理准入手续,开展计划烧除,实施1 m防火线,消除火灾隐患,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域的生物。林地可燃物在经过计划烧除后,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森林火灾,还可以控制森林病虫鼠害、改善野生动物饲料源、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17]。

5 结语

聘请专家加强骨干人员开展计划烧除技术知识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相关森林防火指挥部审批和备案,在具备适宜的林型、林分、气候条件下,成立计划烧除现场指挥机构,选择正确的点火技术,组织好灭火警戒,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低强度火烧,消除林地可燃物,可以降低火险,达到森林防火的目的[18]。在实施过程中,还可通过认真总结,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对照区,为制定计划烧除技术规程和进一步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林缘子午岭天然林
三代“林缘”
子午岭国有林场皂角育苗思考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子午岭林区丝棉木育苗技术
生长季毛竹林内和林缘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研究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子午岭茶条槭苗木培育技术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土壤化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