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民俗色彩呈现

2023-05-14 10:41齐文东
中国造纸 2023年11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剪纸民俗

在中国民俗文化生态中,色彩是民间民俗思想情感的一种有效载体,其所呈现的地域性、文化性和历史性,都使其成为了民俗生态的表达符号。库淑兰剪纸艺术是民俗色彩应用的集大成者,艺术家库淑兰将典型、独特的民间民俗色彩应用于剪纸艺术,在色彩的对比与融合中展示东方哲学真理、呈现民间民俗的魅力,让库淑兰剪纸艺术成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华艺术思想与民俗风格的载体之一。韩靖在其编著的《中国最美剪纸:库淑兰剪纸艺术》一书中详尽介绍了库淑兰剪纸技法,并按照不同题材和主题收录了库淑兰剪纸共百幅,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库淑兰剪纸艺术的工艺之美。本文结合书中所展示的库淑兰剪纸作品,围绕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民俗色彩呈现展开系统论述。

同为剪纸艺术家的韩靖在书中提到,库淑兰的剪纸艺术创作运用了她的文化积累及人性特色,尤其是拙朴的民间特殊技艺,使库淑兰剪纸艺术更显东方乡土味道,在色彩与线条和谐的伴奏中裁剪拼贴出了朴素的生活。在对库淑兰剪纸艺术进行欣赏与评价时,色彩是始终绕不过的元素。书中认为,观众在欣赏库淑兰剪纸时最先享受到的一定是彩纸呈现的色彩之美。这种彩纸是市场上常见的彩色有光纸,纸材表面平滑,固色效果突出,色彩艳丽明快。库淑兰用这种彩色有光纸直接进行剪裁创作,既省去了颜色涂抹的程序,也保障了色彩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从色彩元素上看,剪纸分别有单色剪纸与复色剪纸,库淑兰剪纸艺术便是典型的复色剪纸,色彩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从书中给出的库淑兰剪纸艺术作品可以看出,库淑兰剪纸多以大红、大绿的色彩为基调,尤其在《牡丹花》 《石榴树开红花》 《一树梨花靠粉墙》等团花艺术类剪纸作品中,红色或绿色近乎铺满整个画面。在红、绿基色之上,库淑兰还会运用其他颜色来进行颜色的搭配,用层层拼贴的方式让细节色彩呈现立体效果。如在《关老爷》中,库淑兰以红色为主基调,包括关老爷的脸、身下的坐台都是红色,关老爷身后则是满片的绿草和小红花,关老爷的身上服饰和胯下大马则由金黄色、蓝色、白色等色彩组成,色彩迷离缭乱,让人目不暇接,具备形式美感。在运用大红、大绿等色彩基调的同时,库淑兰剪纸作品中还经常可以看见蓝绿搭配。蓝色与绿色搭配较为不易,这是由于靛蓝色较为厚重,青绿色则显得生机有活力,二者的色彩内蕴并不协调。但库淑兰并不受色彩相性束缚,善用蓝、绿二色进行搭配创作。如《五毒》这幅作品便以绿色为背景,大片绿色的树叶下是蓝色的底子,绿色的青蛙旁边是蓝色蝎子。整幅画面中,绿色的青蛙置于中央,绿色的生机感与青蛙多子的寓意相契合,蓝色在绿色旁边作为映衬,呈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厚重感。

通过上述对剪纸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发现库淑兰剪纸艺术的色彩呈现深受传统民间艺术“阴阳五行色彩审美观念”影响,包括色彩的样式类别、主流色调的运用,以及色彩和图案造型的搭配等,都与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五行色彩观、阴阳色彩观等相契合。不仅如此,库淑兰在运用五行色彩样式的同时,还在持续丰富和更新色彩表现。如在民间风俗类作品、乡土生活类作品及爱情故事类作品中,库淑兰充分运用了当地民间常用的色彩形式,凭借对色彩的直觉创造出了一大批或古朴、或鲜亮、或大方的剪纸作品。可以说,库淑兰剪纸艺术对民俗色彩的应用,与其赖以生存的黄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民俗色彩呈现3 个突出特点。其一是色彩的主观性。画面中的色彩元素既是对事物的描绘和修饰,也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及其思想精神的传达。这种色彩应用的主观性特征在库淑兰剪纸作品中较为常见。结合一众作品可以发现,库淑兰在绿中套红、红中配绿的主色调下有意识地堆积色彩,她直接用彩色来着色,将色彩直接作为一种画面构成工具,用色块勾勒出整幅画面,而不进行色调的渲染和轮廓勾勒。民俗色彩在库淑兰的双手下成了情绪化的色彩,绿色、红色、蓝色等众多颜色承载着她的生活情感,表达着她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印象派的色彩分析是以自然为母,那么库淑兰剪纸的色彩运用便是以生活为尊,生活中的个性感受便是其色彩选择与呈现最直接的来源。其二是色彩的厚重感。在色彩运用中,不同的颜色会削弱原本色彩的地位,库淑兰明显注意到了该问题,为了凸显主要色彩的厚重感和冲击性,她往往运用大面积着色以使主要颜色表达的视觉内容更具吸引力。如在《庙内难治一重天》 《老来上神归山去》等民间风俗类作品中,库淑兰采用大面积的民俗色彩来奠定画面的基调,厚重的靛蓝色或大红色充斥整个画面,其他色彩运用比例较小,仅为点缀之用,刨除了不必要的色彩。民俗色彩本就有拙朴和厚重的质感,库淑兰通过大面积的色彩运用抛去了多样色彩交叉形成的细节描绘和光影变化,让画面去除了色彩的不安分感,显得沉稳、寂静,以厚重的色彩创造出了令人沉静的力量。其三是色彩的和谐感。上述分析库淑兰剪纸的民俗色彩运用喜好时提到,库淑兰善以红配绿、蓝配绿,这几种颜色搭配在民间中均不受欢迎,甚至有“红配绿赛狗屁”“绿配蓝猪狗嫌”等俗语。库淑兰却并不过分在意色彩的相性问题,其在众多作品中用高对比的色彩来构成画面,色彩搭配看似复杂和不稳定,但整个画面却看起来十分和谐、单纯。如《斟酒歌》这幅剪纸作品就使用了红、绿两种强烈的冷暖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节奏,同时配以少许黄色和蓝色以达到点缀的效果,库淑兰在讲究各个颜色的比例添加之余,在画面中巧妙地用小的黑色块将红、绿两大色块分开,有效调节了画面的刺激感;如果直接将画面中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拼接,可能会使画面的整体观感过于夸张,甚至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体验。色彩的和谐与交融,是库淑兰剪纸艺术在色彩把握方面的突出特色,她让没有光感的民俗色彩在搭配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和谐的色调处理中更显轻快明朗,充分展现生活气息。

作者韩靖在书中指出,库淑兰的色彩观念是民间五行色彩观的典型代表,库淑兰在运用民俗色彩进行艺术创作时,民俗色彩也为其剪纸画艺术作品带去了诸多价值。结合作品,可以总结得出库淑兰剪纸艺术中民俗色彩呈现中具有3 方面的突出价值。一是直观意义上的视觉美。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民俗色彩呈现,能给人以视觉上的艺术观感,这是其色彩要素首要且最为凸显的艺术魅力。人们在观看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作品时,最直接的感官便是视觉,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动作如何甚至背景装饰如何,观众难以一眼看出,但使观众第一眼看到并形成一定审美认知的便是色彩。此时民俗色彩的基本功能便是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让剪纸作品的画面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民俗色彩的应用是民间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大部分人而言,除了画面中的人物和花鸟图案,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艺术元素便是色彩,因此库淑兰通过大面积运用民俗色彩来充分调动观众视觉积极性,以更好地传递艺术之美。二是主观视角上的情感美。色彩本身不具备情感内涵,随着艺术实践的普及和深入,色彩被人们习惯性地融入了特殊情感,较为常见的便是冷色调、暖色调。在所有艺术设计元素中,色彩的情绪调动能力数一数二,它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其他元素难以比拟的。库淑兰剪纸艺术中民俗色彩的呈现同样是对情感的宣泄,能让人在看到色彩时模糊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内涵。如作品《想起媳妇睡不着》中,库淑兰用大面积的红色来描绘人物和场景,甚至人物所骑的马也全为大红色,整体色调热情洋溢、积极向上,使观众对作品画面形成了先行性的情感认知,即认为该作品是积极的、欢快的、热烈的,此时再结合作品图案造型、题材内容来进行整体赏析,就会对大红色调的运用产生认同感。除了色彩本身的情感内涵外,库淑兰剪纸中的民俗色彩还具有充分的文化感染力,其色彩呈现基本遵循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阴阳五行色彩学与五色审美观”,这种色彩观念受到了民间艺术群体的广泛使用,蕴含着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文化,代表了民间艺术群体的审美倾向,并且在民间艺术市场中广受认可。因此,库淑兰将民俗色彩应用到剪纸艺术中,可以将民俗色彩打造成传递民间艺术文化的媒介,可让观众借助作品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质。三是基于画面对象的个性美。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画面艺术,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着什么样的特征,是要靠观众自己去看、去体会的,而色彩的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观众提升这方面的认知,增进观众对画面对象的理解。如作品《门上来了个媒人哥》中,库淑兰用更显活力的红色和绿色来描绘女性人物,包括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脸颊及绿色头饰等,都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人物形象,让人感受到了女性人物的活跃;以黑色和蓝色作为男性人物的服饰色彩,使其更显沉稳,但火红的脸颊同样反映了男性人物此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民俗色彩呈现可以让画面中的人物或其他形象更具指向性,使画面整体的塑造力度更加强烈,尤其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个性美。

综上所述,民俗色彩作为各民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创造的色彩表现形式,体现了大众集体创作的文化沉淀,其在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呈现充分反映了库淑兰扎根中华大地、厚植民间乡土文化的艺术追求。库淑兰用其特殊的色彩语言创作出了一个个富丽繁缛的画面,在色彩的碰撞和拼接中激活了色彩之美丽,又在不同色彩的逻辑关系中探索着画面空间的布局,在追求色彩个性的同时注重色彩意象的传递。可以说,库淑兰剪纸艺术记叙着库淑兰的生活故事,倾诉着她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无限热爱。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剪纸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民俗中的“牛”
剪纸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