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
编 前
“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这是嘉庆年间描写四川曲艺盛况的诗,诗中“洋琴”即今四川扬琴。四川作为一个曲艺极为发达的地方,许多曲种风格独特,饶有韵味,加上它又与其特有的茶馆文化结合在一起,深受巴蜀人民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四百个左右,其中四川曲艺的曲种包括传统的清音、扬琴、金钱板、竹琴、相书、评书、车灯、荷叶、盘子、花鼓、谐剧、方言相声等,同时也包括南坪弹唱、格萨尔仲、折嘎、月琴弹唱等具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的曲艺形式。
唯美的扬琴、深刻的谐剧、精彩的泸县鼓书,是四川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穿越古今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唯美的四川扬琴又被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多个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的基础上,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其独特的魅力令人沉浸其中。由王永梭先生首创的四川谐剧,其特点为用话剧手法,一人表演,诙谐幽默,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泸县鼓书”是“中国曲艺之乡”泸县曲艺极具代表性的呈现,俗称“板凳戏、打书、单唱书”等,它是泸县人民群众节庆贺岁,红白喜事、结婚嫁娶、茶馆楼堂的演唱活动,是流行在泸县境内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曲艺说唱艺术。
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现代艺术》本期“印象”栏目特别以“四川扬琴”“四川谐剧”“泸县鼓书”为线索对四川曲艺进行探寻,希望以曲艺传统文化为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当中,用曲艺讲述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
四川扬琴《黄荆树》是由秦渊作词、向胜作曲的四川曲艺唱曲类一个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我很有幸能够出演剧中“宋妈妈”这一主要角色,为了能够准确地演绎出这一人物形象,我紧紧围绕着这一角色,深度思考剧本含义,反复研读人物内心,并在词曲作者和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如何熟练地把传统四川扬琴的表演形式和声腔艺术与现代演唱技巧融合,并且运用到新创四川扬琴《黄荆树》这个作品中。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以求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黄荆树》这部作品具有较高的表演难度,除了曲艺表演的形象和状态的多次转换以外,特别的难点还在于“宋妈妈”在提意见的时候,所呈现的大段唱腔,也是《黄荆树》中的经典唱段,它包含了四川扬琴多样的音乐形态、音乐节奏、音乐情绪和声腔艺术,如:一字、二流、三板、苦皮、垛板、散板等,以及四川扬琴最具特色的润腔手法“哈哈腔”等技法都在该段落集中出现。所以在表演和演唱时,关键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层次变化、强弱对比、演唱技巧和角色情绪发展变化等问题。
该作品借鉴了戏剧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了四川扬琴的艺术特点、表演形式、声腔艺术和音乐元素,由引子(开场唱段)、《争论》《宋家意见》《新规划》和尾声(赞黄荆树)组成,以村民争论而展开叙述,讲述了“博士村”因修建新道路,村民们围绕着是否要移走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一棵黄荆树而产生的激烈争论,最终在“宋妈妈”语重心长、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谆谆劝导下,大家统一意见,本着传承优良家风的美好愿景,永远都要保护好这棵精神之树的生动故事。为了便于理解和演绎,这里先以图表形式来概括这首作品的全貌。
其结构如下:
引子(开场唱段):春风送暖入屠苏,燕子衔泥进了屋,焦点就是宋家那棵“黄荆树”,这一段由我的搭档周鹏以讲述人的身份来演唱,传统上称为“立四柱”,作者将这段唱腔设计在作品的开头,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矛盾的焦点,非常巧妙地为整部作品埋下了伏笔。其表演是“多位一体”式的,乐队人员分为两队,分别扮演持相反意見的两个部分的村民,男主唱扮演村长,我主演“宋妈妈”,乐队人员分别还有客串的角色。顷刻间将一幅热闹兴旺的新农村气象图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同时村民开会“此起彼伏,争先恐后”的激烈争论场景再现,把观众迅速带入故事之中。舞台上的布置呈现了现代新农村和一棵高大的黄荆树景象,给观众和演员都营造出了最真实的临场感。就这样,你唱我听,你演我观,动静结合,此起彼伏,将观众的感情一层一层地激发出来,使观众深深地被剧情所吸引,并有滋有味地感受着四川扬琴的艺术魅力。
第一部分《争论》由三个段落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人群来表达对“是否移走黄荆树”的具体看法,有举双手赞成的,有坚决反对的。第一段由周村长先介绍博士村的来历,并表达了黄荆树所起到的精神力量,支持“不能移走黄荆树”的意见,并得到拥护,唱腔是半说半唱的形式。紧接着,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开始表达,以“王会计”为代表。唱腔也是以半说半唱,音乐上由F调转成G调,情绪上也更加激动,并进一步地升级了矛盾。进入第三段,为了体现出矛盾的戏剧性变化,这一段直接设计成说唱结合,众多角色“跳进跳出”,伴奏人员也参与到表演中来化身“村民”,在一人一句的对白中,直接将矛盾升级到顶点,从而为后面的解决矛盾段落作铺垫,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冲突。
这一部分里,我扮演的是村民,在表演上,总体把握了“欲扬先抑”的思路,尽可能地与群众“打成一片”,说和唱都与大家一起形成一致性,凝聚出同一种力量。这样的表演方式在每一场演出中,我都能从观众认真的神情中感受到,是我们真情实意的演绎,打动了他们的心灵,让大家明白了剧情,使得他们看得更加入迷,这也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第二部分《宋家意见》主要唱段由我完成,共有四个段落,前面的矛盾已经不可协调,随后村长便让大家听一听守护黄荆树的主人公“宋妈妈”的意见。我也由“村民”角色跳出,进入到“宋妈妈”这一角色之中。随着“乡亲们!这棵树是我们重学重教,催人成才的励志树啊。”念白响起,情绪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音乐由G调转入C调,扬琴的唱腔音乐也加入了具有戏剧老旦韵味的元素,速度缓慢了下来,氛围也雅静了,与前面杂乱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娓娓道来,音乐慢慢地响起,乐队和观众都开始静静地听着“宋妈妈”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表白”。
这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唱腔细腻且多变,表演和演唱技巧细致丰富。同时有着许多技术难点,我根据音乐的风格特点,把表演的情绪做了一个大转变,用“对比”的方法对乐曲进行处理,由欢快、喜悦转换到舒缓和深沉。在肢体动作上,借鉴了戏剧旦角(老旦)的“手、眼、身、法、步”,演唱上则采用了沉稳、有力的声音,演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速度、表情与前段作了较大变化,我将音头咬得稍微有力,音尾还巧妙地加了一些下滑音,来强调风格特点,这部分音乐虽然比较舒缓,但在演唱时做到了字字清晰、出口分明、不拖泥带水,把一帧帧老练大气、庄重沉稳、和谐生动的“讲述场面”通过深情的演唱和表演完整地展现出来。
为了体现出这一段的情绪对比,我将此部分分成四个层次。在念白(叫板)后,乐队起音乐,此刻的氛围是平静的,所以我在唱腔的处理上尽力营造出一种自然的代入感,将黄荆树的来历向观众娓娓道来,乐句中的尾腔都设计了具体四川扬琴特色的“哈哈腔”,每唱到這一句式的时候,我在保留传统原汁原味的演唱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具有戏剧唱腔风格的元素,从而产生出了一些新的听觉感受,使观众耳目一新。后来唱到黄荆树几百年风雨的成长经历,情绪转为激动,音乐是1/4拍的“垛板”,我在处理这一段时,用了较为短促的气息,逐字逐句地表明这棵树奋力求生的精神意志,情绪上由弱到强,为后面一段的“垛板”再现作铺垫。接下来一句甩腔后,又进入慢板段落,这一段介绍了黄荆树存在的意义。与前一段的慢板有所不同,此段落的情绪是饱满的,唱腔是激动的,语言表达上也更为恳切和真挚,生动地体现出宋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诫态度和虔诚的护树之心。随着情绪变化,又进入到“垛垛板”,这一段表达护树的决心,情绪进一步递进和升华到顶点,气息感也最强,我演唱时在字与字、句与句之间,做到声断气不断,字断情不断,将情绪继续延伸。最后的乐句中,速度渐慢,不同情绪交替转换,使整个场面如电影般变化着。在高音的处理上,以声乐唱法为基础,结合四川扬琴的声腔艺术,从而不失四川扬琴的传统风味。
随着宋妈妈的唱段结束,“张科长”突然送来新的规划图,并告知大家黄荆树要作为精神标杆继续保留在此地,对新村建设和道路规划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新设计,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是说白,大家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得到满意的答案后,音乐唱段自然而起,情绪欢快,情感饱满。这一段“周村长”的演唱是在介绍新规划图的设计内容,我又跳出“宋妈妈”的角色,成为村民的一员,与大家合腔,乐队成员也一起随着“周村长”的表演而变化,乐台上的伴奏音乐鼓点明确,旋律欢快,与主唱的表演丝丝相扣,配合紧密,乐器和人声巧妙的配合,展现出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热闹场面。
最后的尾声《赞黄荆树》是全曲的最高潮,表达了大家对黄荆树的真切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传承决心。这一段我与男搭档一起领腔,乐队人员整体合唱并伴奏,演唱的层次还是遵循了“强、弱、强”的规律,即在开始段落尽情的演唱,中间略有收敛,最后又更加强烈地表达出音乐情绪。表演时,我充分注意到了该段的“对话性”和“互动性”,即眼睛的对话、身体的对话、情绪的对话,从而让喜悦的氛围充分地包裹着整个舞台。
《黄荆树》从首演至今,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荣誉。每一次演出,都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都会产生新的创演感受。演好一部优秀的作品并取得成功,表演和演唱技巧是基本要求,个人文化内涵的积淀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亦必不可少,要在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上抓住作品的灵魂。最重要的是演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做到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只有认真努力、千锤百炼,才能真正地把作品演好演活,才能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