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读出“真味道”

2023-10-14 21:59李玉华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语文

李玉华

(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学 江苏 扬州 225261)

悦,本义是高兴、愉快,只有用喜悦的心情学习,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语文阅读同样如此。如果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变为“悦读教学”,让学生越读越快乐,越读越享读,学生才能读出效果,教学才会实现目的。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果教师可以采取科学的手段让学生“悦”读,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出阅读的“味道”,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读出语文“真味道”。

1.构建文本情境,提高阅读审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中考”这一因素作为衡量的尺度,凡是中考的重点考察项目、凡是中考必然涉及的考点,教师一定会不厌其烦的在课堂上重复,根本不考虑学生会不会听烦、厌倦。正因如此,教师只是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情感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心中的“牢房”,使学生一上课就“如坐针毡”,不愿意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缺乏学习的动力,而一下课就活力四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不妨为学生构建文本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文本中,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另一种可能,这样的教学才会吸引学生。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大多数教师只会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学习本文,但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并不会增添教学的趣味因子,反而因为过分机械化,让学生产生心理倦怠感。因此,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首先,在上课一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特殊的视频。这段视频节选自2015 年上映的网剧《毛骗终结篇》,在第6 集中,编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黑色桃花传说,并借助演员之口,重新演绎了《桃花源记》的故事。在这段视频中,学生将发现一个全新的“桃花源”,那里不再是避战乱的沃土,反而充满了暗黑元素,映射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学生看完这段视频后,内心浮现了很多问号,他们很想知道《桃花源记》到底讲了什么、真相又是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展开阅读,教学目的顺利实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视频创设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策略。因为情境将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意,也更容易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悦读心理。

2.设计课堂提问,倡导师生对话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3-16 岁之间的孩子,他们比小学生成熟,却比成年人幼稚,因此如何把握教学尺度,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每个教师认真思考。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其视作小学生,也不能将其视作成年人。这意味着教师既不能在课堂上实施霸权主义,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一问摇头三不知。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悦读能力,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师生对话,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启发学生学习的智慧,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确保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和主旨,体现出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激趣导入。在该环节中,教师首先领着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并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想法的字眼。学生很快定位在“孤”和“独”两个字。此时,教师顺势过渡到诗人柳宗元的政治处境上,“孤”字和“独”字恰是诗人参与改革失败遭贬后的心情写照。由此,引出“永州八记”这个文学概念,并过渡到课题上。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试着结合注释译读,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梳理文章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游记,那么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行文的?从哪里可以看出顺序的痕迹?同时,让学生在文章中画出体现诗人行踪变化的词语或者句子。接下来,再次品读文本,教师再次发问,“柳宗元为什么先喜后悲?喜从何来?为何而悲?”让学生遵循文脉梳理答案。最后,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文本的大部分内容后,教师又一次提问,“柳宗元在石潭边并未移动,景色也没有任何变化,为何作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情感的微妙变化,领悟诗人孤寂的心境。在层层设问之下,学生既过了一把悦读瘾,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避免“走极端”。此处所指的意思是,教师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也不能牢牢把握课堂,而是应当采取中庸之道,用提问辅助学生阅读,既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也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利用合作探究,营造悦读氛围

有的教师在面对初中生这一学习群体时,总是将初中生设想的过分成熟,认为初中生凭借自我的力量,可以解决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于是,在初中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学生间热烈的讨论画面,只能看到一个个严肃的、静默的身影,课堂不再充满欢声笑语,而是充满了压抑、肃穆的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又如何实现悦读教学的目的?鉴于此,教师需要恢复小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融合,分享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阅读的方法,让欢乐的探究氛围重回课堂,激情四射,促进学生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真实体现出阅读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的:首先,教师并未从自己的角度分组,而是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学生还可以暂时换座位,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组成新的学习小组。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前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若干个学习主题,由小组学生自行抽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安排了“试分析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效果”“探究范进人物形象”“分析科举制对古代文人的影响力”“试分析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等主题。其次,每个小组可以选取其一展开探究。有的小组对范进这个人物更感兴趣,于是将这个作为小组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探究中,组长负责分派任务,有的学生负责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有的学生负责梳理范进的人生轨迹,有的负责记录组员观点,每个人各司其职,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探究出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小组认为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非常传神,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胡屠户的心理和态度变化,深刻地揭露出科举制度的弊端,突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有的小组认为文章运用讽刺的手法,重点对胡屠户、范进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对比了范进中举前后人们的表现,细致地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众人形象。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并将有趣的观点以及内容作为课堂互动的话题,和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非常重要。因为初中教学任务繁重,新知识繁多,如果采取合作模式,既能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能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有利于实现阅读目的。

4.利用读写结合,丰富悦读体验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很少有教师会将二者融合教学。但是,从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历届中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其作文能力更是不值一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问题的根源正是从“读写分家”开始产生的。读和写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彼此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而且,在读写结合背景下,学生的悦读体验也会成倍增加。

例如,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时,这一段改编自《红楼梦》“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内容,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大观园众儿女的不同性格。比如,故事中的刘姥姥为了讨贾母欢心,心甘情愿成为鸳鸯和凤姐手中的“篾片相公”(即取笑对象)。在文章中,最精彩的描写就是大观园不同女儿的笑容。有的是捧腹大笑,有的是喷饭之笑,有的微笑不语,各有各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性格,教师特意安排了一个课堂随笔练习,让学生试着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想一想当她看到刘姥姥的表现时,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品读,发现当刘姥姥说完那句“食量大如牛”的笑话时,唯独没有提到宝钗的表现,于是她代入宝钗的视角,写下了一段心理描写,“难为刘姥姥这么大岁数还要被人嬉笑,哎,可怜、可叹。我若是也学别人一样笑她,只怕她会更难堪吧?可叹世上之人际遇不同,有的如贾母这般享尽齐人之福,但也有如刘姥姥这般忍受贫苦、奚落的老人家,却也难说。”通过这样的读写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和写作本为一家,是最亲密的一家人。但是,很多教师总是让读写“分家”,这样做既无益于教学,更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让读写“破镜重圆”,才能让学生获得成倍的悦读体验,其读写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悦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悦读”体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依据阅读内容采取多样化、灵活的阅读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并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笔下的芸芸众生,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强化阅读效果,发挥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角度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目的是构建更具魅力、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