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平阳秘探析孙光荣中和理论治疗肿瘤内涵

2023-11-29 05:18孟祥雪付晓伶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平阳中和光荣

孟祥雪 付晓伶,2※

作者单位:1.辽宁中医药大学 110847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 200437

孙光荣于临床上辨证论治疾病时擅用“中和思想”指导用药遣方,其“三联药对”通过君臣佐使合理配比,已救治脑病、妇科、肿瘤等诸多患者。孙光荣的个人学术思想来源于古籍,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本文从思想来源、理论支撑等角度分析孙光荣学术思想的形成,并通过病案举隅探析孙光荣临床诊疗特色,从而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中和”思想的渊源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原理。早在先秦时期“中和”二字就已被提及。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致中和”,其中蕴含着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1]。孔子主张中庸思想,强调“中”是达到“和”的正确思想方法,即执中以致和,运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中的平衡之态[2]。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思维体系及思维方式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强调的“中病即止”的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述的“致中和”,过则不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外伤筋骨有碍,或内伤脏腑失衡,都会导致气血运行不利,进而导致经脉痹阻不通,终成气血、脏腑失和之象[3]。医者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纠正气血、脏腑失和的过程就对应了儒家所主张的“执中以致和”,即“中和”。众多现代医家也是中和思想的倡导者、继承者,例如名医朴炳奎[4]主张“和其不和”,刘嘉湘国医大师[5]治疗恶性肿瘤时强调“平衡阴阳”,徐景藩国医大师[6]诊治消化道恶性肿瘤时注重“刚柔并济”等。

孙光荣个人“中和思想”的形成亦是来源于古代经典及大家,结合现代诊疗方法,有扬弃的加以继承、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风格及学术思想。

2.黄帝内经涵盖的中和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内含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而阴阳观与中和观贯穿整个体系,阴阳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也是对人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的根本依据所在[7]。《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离合》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万物的生化、具体运作及操控均由阴阳主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二者起着对立、互根互用、交感、消长、转化等作用,属正常运作,正如王冰注所言:“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在阴阳各自达到最佳状态的基础上,二者开始相互交感,谐和为用,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时机体达到最佳稳态,也就是“致中和”[8],《中庸》的“中和”状态。因此,儒家的“致中和”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阴平阳秘稳态理论的形成[9]。当机体一直处于“阴平阳秘”的稳态状态下,外邪难以入侵,也不会内生杂病,便不需要进行外界干预调治。若这种稳态被外界因素打破,但外界力量不强时,机体是可自行恢复这个动态轴,最终回到阴平阳秘的有序状态下的,即《伤寒论》中提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平阳秘”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意指人体阴阳相互对抗、制约、排斥以求得统一,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二者互相调节,不偏不倚,此刻人体才能保持“精神乃治”的状态,可御外邪侵袭,防病自内生[10]。《素问·阴阳大论篇》中强调的“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提出了治病的关键在于和调阴阳,而和调阴阳即是将“阴不平、阳不秘”的失衡状态,通过外界针灸、推拿、用药等各种方法干预调治,矫正回阴阳二者相互转化、相互滋生的动态调适过程,而这个动态调适、恢复相对平衡的过程中[11],阴气渐趋平顺,阳气向上卫外以固表。故,“阴平阳秘”既是方法又是结果。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也提到“亢则害,承乃制”。五行学说中认为这句话指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否则仅有生化而无克制,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这解释了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正是这种生化与制约并存的稳态调节机制,自然界及人体才能健康平稳发展,可见“阴平阳秘、精气乃至”即是“内稳态”。现代研究也已证明,生物体内这种奇妙的平衡协调系统通过器官、神经、体液等各机制进行反馈,以维持机体的平衡协调[12,13]。临床上也有医家通过纠正阴阳失衡、稳定内环境的方法,达到逆转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效果,从而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14]。

3.孙光荣的中和学术思想的形成

孙光荣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将其与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用药遣方相结合,在防治疾病时处处体现着“调阴阳、和气血”的中医理论。孙光荣是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自幼随父行医,后师承李聪甫,勤读古训、潜心问道,在继承“东垣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经方化裁新方,有着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教学、科研经验,在疑难杂症、脑病、妇科、肿瘤方向颇有建树[15],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笔者有幸整理孙老的临证病案,受益匪浅,甚有启发,故选取若干例消化道肿瘤方面的医案进行探析、归纳,以此为基石,继承总结,拓展思路,创出新说。

4.验案举隅

4.1 验案一

姚某,女性,52岁,2022年7月6日因肠癌便血前来就诊。主诉:大便黏,便血,色鲜红,偶有黏液样分泌物,不成形,3~4次/天,排便时稍有腹胀,无腹痛、恶心、呕吐,双下肢乏力,纳寐可。舌淡苔薄黄、有瘀点,脉细弱,上下眼睑无光泽。

方药:西洋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云茯苓10g,炒白术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生地炭15g,地榆炭15g,蒲黄炭15g,蒲公英15g,菝葜根10g,山慈菇10g,嫩龙葵10g,生甘草5g。14剂,水煎服,早晚各一。

按:该病属于中医“肠风,脏毒”的范畴,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其主要表现为大便形态改变,黏液性大便;滴血后,在短期内患者会有快速地减重。孙光荣认为无论病初、病晚期,都离不开正气亏虚,再加之结肠癌、胃癌等患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痰湿日久停积,而手术及放化疗后更伤命门相火,中焦一派虚寒之象,故要扶正固本、温养命门;同时不忘驱邪外出,不可妄加攻伐,以免使正气更伤,毒邪内陷,加速病情恶化。谨遵《素问·通凭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君药组予西洋参、生北芪等益气活血、健脾益肾,针对患者脉象及下肢乏力等症,调理气血盈亏和脾肾的虚实。臣药组清热解毒,又加蒲公英、山慈菇、嫩龙葵抗癌抑癌、软坚散结[16],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此类中药的提取物或活性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多途径抗癌效果[17~19]。《内经》中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以上药物的配比是孙光荣常用的“三联药组”[20],组方注重和气血、调气机、平阴阳,从而达到“气血和则百病消”的目的。

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排便时渗出黏液或伴有脓血,即“血脉不利、蓄积成病”,多由邪毒久羁堵塞肠道、愈久化热损伤血管,出现热腐肉损之一派实邪之象,故加入生地炭、地榆炭、蒲黄炭等炭药化瘀止血。诸药合用,虚实兼顾,正气复、腹气通,防再次积聚成患。

4.2 验案二

黄某,女性,52岁,2022年2月26日初诊,肝门胆管癌治疗术后5月。主诉:大肉削减,面黑无华,精神不振,后背疼痛,食后胃脘胀痛,纳差,无食欲,嗳气,有饱腹感,晨起有饥饿感,嗝气且伴有肋骨下刺痛,小便黄,大便每天1次不成形,舌暗紫、苔薄白,脉细弱、右脉滑、重按无力。

方药:西洋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北柴胡10g,蒲公英15g,车前仁10g,全当归10g,菝葜根10g,云茯苓10g,姜厚朴10g,大腹皮10g,生甘草5g,麦门冬15g,延胡索10g,半枝莲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赤芍药10g,萹蓄草10g,夏枯草10g,山慈菇10g,大生地10g,制香附15g。14剂,水煎服,早晚各一。

按:该患者为中老年妇女,经手术治疗,脏腑气血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故症见大肉削减、面色无华、脉细弱且重按无力,再加之食后胃脘胀痛、嗳气、肋骨下偶刺痛等实证的症状,故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清代医家王清任曾言:“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此乃气虚血瘀也”。该患者正气虚衰,久病多虚,久病从瘀。故本病以扶正为本,勿忘驱邪,以防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扶正祛瘀应与利湿退黄同治,孙光荣以利湿去黄扶正方为基础方,方中西洋参、生北芪、紫丹参、全当归等益气补血之品固其本,大补肺脾之气,以资化源,达到“养正积自消”的目的。其次,选用柴胡、厚朴、香附之类疏肝、畅肝,山慈菇、夏枯草等抗癌抑癌。方中重用蒲公英车前、云茯苓、菝葜祛邪,用车前仁、半枝莲、赤芍、萹蓄草、夏枯草、山慈菇清热解毒之品以治其标。

5.从阴平阳秘角度看孙光荣的中和思想

从八纲辨证角度来说,肿瘤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症[21],而阴阳的盛衰则分寒热、阴阳失衡则分虚实。故无论何种部位的肿瘤其辨证论治的总纲可究为“阴阳”。正如《内经》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孙光荣常阅《中藏经》,认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属阴病范畴,“阳化气、阴成形”,有形肿块的形成多是由于脏腑亏损,阳气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日久阴阳失和,二者渐趋离绝,出现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搏结之象,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阴阳失衡之态,即阴邪为主、阳气虚衰。见图1。

图1 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示意图

孙光荣的中和思想一方面体现在辨病论证时。孙光荣通过详阅经典和临床经验总结首创了中医诊疗的“六步程式”[22],即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通过上述肿瘤病例可见,孙光荣诊疗患者时,除辨识阴阳的偏盛偏衰外,也考虑患者情志、体质、饮食习惯等,体现了中医的整理观念,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底蕴。《黄帝内经》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都表明阴阳失衡、偏颇则百病生。孙光荣诊病以调整阴阳为根本,从而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

孙光荣的中和思想另一方面体现在用药遣方时,其自创的“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组的结构组方,继承经方且勇于创新,用药追求“清平轻灵”,时刻注重“祛邪防扶正、扶正防留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审察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此处柔刚谓之虚实,阳虚之病可由阴盛导致,遣方用药故需平抑偏盛一方,“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峻烈猛浪,宜小心谨慎,以防邪去正伤。做到阴阳结合、主次分明、升降相应、收散兼融、寒热共用[23],起到补(益)、引(导)、纠(偏)、和(调)之效[24],直达病所,将阴阳趋于平和之态,做到执中达和。见图2。

图2 孙光荣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思路及用药探析示意图

通过以上两则病例的辨证思路,可见孙光荣辨病、治病时擅用的中和思想[25],即根据患者所处的病理阶段,辨识其阴阳偏盛偏衰,矫正至其中;察知其太过不及,燮理达其和[26],遵循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无论正治、反治,均在调阴阳以致中和,乃中和之旨也。

猜你喜欢
平阳中和光荣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光荣升旗手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永远的光荣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