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顺应论的农学典籍《齐民要术》科技术语翻译研究

2024-01-02 02:39袁慧冯炜
关键词:农学典籍术语

袁慧,冯炜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农学典籍《齐民要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农耕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我国曾有经济史学家预言:“未来的农业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成果的结合。”《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等内容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部农学典籍进行深入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著作中的科技术语承载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要做好典籍科技术语翻译对译者来说任务繁杂,挑战性很大。本文基于目的顺应论,以《齐民要术》石译本为案例,分析译者在典籍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如何顺应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层面的语境并有效精准传递中国农业知识文化精髓,以期为农学典籍科技术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一、术语翻译的国内研究动态

术语是翻译实践中一大难点,严复曾经感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基于术语学的重要性,其研究一直被学者们关注,虽然术语学起源西方,但国内学者结合本国语言和文化环境积极地探索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据此,笔者在CNKI 键入主题词“术语翻译”,检索文献种类为CSSCI 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时间段设定为2018 年至2023 年7 月,共得到180 篇文献,同时人工甄别剔除评书、访谈、小语种、方言等无关内容,筛选之后得到137 篇。相关研究主题如表1 所示。这种检索方式虽不能穷尽术语翻译研究领域全貌,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国内近五年术语翻译研究主题分类

从表1 可以看出,国内近几年大部分术语翻译研究聚焦于热门学科术语英译研究。此类研究中包括的学科有医学、哲学、法律、文化、科技、经济、建筑、政治、军事,农业、音乐、工业、交通、新闻、气象学、档案等,其中医学术语研究最多,共有文献28 篇,主要是关于中医的针灸、药剂等术语英译分析。文献数量排第二,仅次于医学术语研究的是法律术语研究(12 篇),紧跟其后的是文化术语研究(10 篇)。关于农业典籍类科技术语英译研究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为了填补此类研究的空缺,笔者以农学典籍《齐民要术》石译本为案例,从目的顺应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对典籍科技术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为农学术语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农学典籍《齐民要术》科技术语分析

农学典籍记载了我国先进的传统农业文明成果,跨越时间长,数量大且涉及门类众多,在世界农业科技史上地位居高。大多数农业典籍术语产生自古代,因此受到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自身独特性。

首先是历史性。古代农学形成时间久远,因此农业典籍术语也具有历史性,术语多以古汉语形式呈现。有的表现为字即是词,如;有的短句也被视作一个词,如寻手劳、白背劳、为春谷田等。此外,典籍中的科技术语映射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及政治机构在组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如天子举办郊礼,田司、田官如何组织、指导农民生产,展现了农为国本,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态与农耕文明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其次是人文性。古代农学是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与其他学科相交融发展的同时,深受古代人文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反映在农业典籍术语上。如《收种》章“五木、五谷”,《种谷》章“顺天时、量地利”之类,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此外,《齐民要术》征引了百余种古书和当代著作中的文字记录,书中所包含的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通过诗词、谚语歌谣、典故等文学形式承袭下来,使术语更具文学性。

再次是民族性。贾思勰生活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融合的特殊时期,这种时代特点从《齐民要术》的术语能够体现出来。如“安石榴”“胡麻”都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并被详细记述了栽种和收获的方法。此外,中国特殊的地理分布和风土人情也衍生出地域性很强的农学科技术语。如“湿耕坚垎,数年不佳”,垎即土壤干燥而坚硬,现在湘中一带方言中有“干得壳壳一样”的话,应当是“垎垎”。

最后是同义性。贾思勰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阅读前人书籍,许多农业科技术语有俗名和书面名称。《耕种》章中“漫掷黍穄,劳亦再遍”,穄为作物名,跟黍所指相同。《胡麻》章中的《广雅》曰“狗虱、胜茄,胡麻也”;《本草经》曰“胡麻,一名巨胜,一名鸿藏”。狗虱、胜茄、巨胜、鸿藏均是胡麻的书面称谓。

综上所述,《齐民要术》中的典籍科技术语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哲理思想紧密相连,具有概念符号和文化内涵的混合特质,体现着语言、社会、历史和建构的意义。[1]对其进行外译,不仅能够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担负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三、目的顺应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理论,如顺应、模因等,但由于语言使用涉及的维度和影响因素众多,很难用一种理论从根本上解决多重问题。学者们对语言使用理论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语用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曾指出,说话人应该把目的视作决定语言选择的根本因素。著名翻译学者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是在特殊语境进行的,具有确切的翻译目的;同时,翻译也是顺应语境的语用活动,这符合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的观点,即翻译是人在不同语境下不断筛选言语的过程。[2]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教授带领的团队把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和莱斯与费米尔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整合后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目的顺应论。目的顺应论不仅把语言顺应论扩展到语用学研究领域,也给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供了语言学理据。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研究重心由原文转向了译文,认为原文的功能只是给译文提供信息,译文的目的主要是由翻译发起人和译者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而定的,而原著作者的意图被忽略,这种忽略造成了译者过度阐述。译者可以按照翻译发起人的要求随意删改原文,最终导致一些交际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而语用学理论观点合理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出现。语用学研究弥补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原文作者意图被忽略的缺陷,关注了翻译过程中各方交际目的,综合考察了翻译的语用效果。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筛选的动态过程,作出的选择是对宏观语境和微观层面语言结构的顺应。但顺应论的概念涉及太过宽泛,几乎所有的顺应选择都可以理解为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译者需要有一个指导原则供其规范选择,与目的论相结合能够克服顺应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的缺陷。

目的顺应理论构建以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基础,语用学目的原则的引入加强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解释力,顺应理论的引入则解释了翻译过程中发生在语言各层面的翻译策略选择的动态过程,而目的原则指导着这一过程的动态选择,因此翻译过程中的任何选择最终都是为了顺应翻译目的。[3]三种理论相互交融,互相补充,详见图1 所示的目的顺应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话语交际活动,活动中跨文化话语交际的本质就是最终形成的话语要顺应发话人的交际目的。虽然目的是决定译语选择的根本因素,但同时也受到其他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做的任何语言选择最后都是为了顺应翻译目的,其实语言互动本质就是目的顺应的结果。从目的的层次性角度来看,实践活动的目的包括总目的和子目的,而总目的和子目的的地位不同。子目的为总目的服务,子目的之间可以划分为对比、递进、并列和阐释等多种关系,子目的通过彼此之间交织的关系共同实现总目的。[4]目的种类和目的间关系的划分也进一步细化了语言选择的目的顺应种类。所以目的顺应论强调“翻译过程实质是目的分析、目的理解和目的顺应”的过程。因此,应综合考虑如译者、赞助方、目的语读者、原文作者等参与翻译活动各方的目的,这些会共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语言的使用其实就是双方在交际协商时顺应译者目的而作出用言语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言语的顺应,还有言语的变异,都归于协商后的结果。

图1 目的顺应理论框架构建

农学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农学技术、农耕文化传播的过程被看成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典籍术语翻译担负起重要的桥梁作用。顺应论在我国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整合后的目的顺应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目前在学界的研究范围还有待扩宽,尤其是关于科技类典籍术语。笔者将目的顺应论应用于农学典籍翻译实践,既可以得到多元方法的指导,也可保留译者在目的语中文化他者的地位,进而有效而准确地达到传递中华农学典籍文化的目的。

四、《齐民要术》科技术语翻译策略

石声汉认真学习了校读古书的方法,虚心求教考据学家,总结出了研究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原书,严谨负责,对可疑之处只能详细注释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改动”。他非常看重农学典籍研究,一直认为研究古农书就是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5]石声汉所译《齐民要术概论》的中文底本为自身校注整理的《齐民要术》的内容。通过原文与译文之间对比发现,石声汉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一系列改写与删减,以期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接受与理解。笔者依据目的顺应论分析石声汉删改后的英译内容,从农学植物术语、农学技术术语、农学作物术语三个方面探讨典籍中科技术语的翻译策略。

(一)农学植物术语翻译策略

《齐民要术》的农学典籍术语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虽然在目的语中很难寻找到对等的翻译词汇,但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农业知识不排除有着相通性,仍然可以为术语翻译作指引。其中很多中草药植物术语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其实指代的是一种东西,此时就可以直接从目的语中精准选择对等的词汇翻译进行匹配。此种方法简单易懂,对于读者的接受性更强。

译文:Hand ointment:Take a piece of swine pancreas(having removed all the Eat),knead with some wormwood leaves in a little good clear wine.Knead so vigorously that a very slippery fuid results.Take 27 white peach kernels(peel off the brown skin,triturate,steep in some wine,and drain to oblain a clear liquid.)Wrap clove,betony,valerian and 10 crushed orange seeds in silk-floss and place in the mixture.[7]

(二)农学技术术语翻译策略

语素是英语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每个语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同语素的结合可以构建出新词,这就是英语词汇为什么那么丰富的原因。[8]石声汉在进行农学技术术语翻译的过程中,灵活采用了语素辨析翻译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对等的词汇译文。目的顺应论指出,译者要结合目的语文化的传统、习惯以及规范等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每个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这种思路通过目的顺应理论指导加强了农学典籍术语的专业性,使术语中的含义得到彰显。

例2 原文:去胡枲而已,慎勿扬簸!齐人喜当风扬去黄衣,此大谬!凡有所造作,用麦者,皆仰其衣为势……大率:肉一斗,曲末五升,白盐二升半,黄蒸一升。曝干,熟捣,绢簁。[6]

译文:...only remove the Xanthium leaves,never winnow!The people of Ch'i district used to winnow off the yellow coating,that is a great mistake.Fermentation using wheat must actually depends upon the activity of the yellow coating...Take 10 parts of finelychopped meat,5 of starter powder,2.5 of white table salt,1 of yellow mould(vid supra)pounded fine when dry and sift(as with wine starter).[7]

此原文节选自典籍中黄衣、黄蒸的制作技术。古代人采用小麦作为材料,先把麦子蒸熟,再从大气、植被叶上取得的曲菌进行接种。等麦子在适温的情况下长出黄色的菌孢囊,此时就得到了接种材料,称之为“衣”。“衣”指的是霉类的菌丝体和孢子囊的混合物,即作酱不可少的曲菌,现在一般称为“酱曲”。麦是用整颗麦粒制作的酱曲。“黄蒸”则是用带麸皮的麦粉制作的酱曲。译者从英语没有找到相应的术语翻译,于是根据加工技术过程和英语构词法,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把黄衣翻译成“yellow coating”,麦翻译成“wheatmust”,黄蒸翻译成“yellow mould”。由此,体现译者灵活的翻译策略顺应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的文化需要,使用语素创造源语的文化深层次含义,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三)农学作物术语翻译策略

中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文化内涵、意义所指等方面,农学典籍术语翻译从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名称。文化空缺现象经常会出现在译者的双语翻译过程中。有学者认为,拼音译法被用在翻译过程中并不算上乘翻译法,但对于解决翻译问题算得上是一个好策略。在进行农学作物术语翻译过程中无法使用直译法与意译法得到源语译文时,石声汉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策略能够将原文术语蕴藏的内涵与外延意义解释得清晰明白。

例3 原文: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才雕反刈,高悬之。[6]

译文:Seed corns for spiked millet,ordinary and glutinuous panicled millets,ordinary and glutinous Setaria,are always to be collected separately every year.Pick out plump cars uniform in colour;cut them down and hang up to dry.[7]

此原文节选自收种篇,古代人以种植各种作物为主,粟、黍子、穄子、粱米、秫米等农作物要年年分别收种,选出长得好的穗子,颜色纯洁的,割下来,高高挂起。粟、黍、穄、粱、秫属于中国独有的农学术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术语翻译。目的顺应论指出,“翻译活动的方法和策略选择就是为了顺应多层次、多维度的翻译目的”。译者须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语境进行有意识的顺应,才能使原作的中华农业内涵精髓得到有效传播。石声汉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将原文“黍”译成Shu(glutinous panicled millet),“秫”译成Shuh(glutinous Selaria),“粱”译成Liang(ordinary Setaria),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不仅顺应源语的语境,也使目标读者更加清楚原文的含义。由此可见,翻译策略要根据原文作者的目的而进行选择,不能一味忠实对等原文,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

以上列出的案例只是典籍术语翻译中的冰山一角,基于目的顺应论,笔者归纳了石声汉在《齐民要术概论》英译本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1)对农学植物术语的翻译,因民族间的文化共性,译者多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使读者与作者间对话能够顺利进行,提高了译文阅读的流畅性,实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2)对农学技术术语的翻译,译者主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自我文化在他者文化中保留了自己独有的色彩,保留下来的原文文化要素给英文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3)对农学作物术语的翻译,译者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虽然增加了原文术语的描写信息,但降低了英文读者的阅读障碍,顺应了读者的需求。总之,这本译作虽缩减了篇幅与成本,但仍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也顺应了出版者的要求。

五、结语

农学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典籍中的科技术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农业典籍翻译实践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能够助力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通过梳理术语翻译国内研究现状,发现农学典籍科技术语存在研究缺失,为完善此方面研究,笔者基于目的顺应论这一崭新视角,分析农学典籍《齐民要术》中科技术语的特点,并且阐释了目的顺应论对农学典籍翻译活动的指导意义,指出在农学典籍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动态顺应目的语和源语的语言、文化,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同时,提出了译者对各种农学术语采用的符合语境顺应的翻译策略,为农学典籍术语翻译实践研究拓宽新的视野。

猜你喜欢
农学典籍术语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农学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