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丹 马诗睿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2023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时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数字技术影响着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教育领域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更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满足数字时代对数字化技能人才的需求。
推进教育数字化,教师是关键,如何切实提高数字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这是一个各类学校普适性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这一框架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指引,本研究基于此框架,分析当前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落地,以期为数字化转型时期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数字技术不断渗入职业教育场域,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生态,使职业教育不再是静态、单维的,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亟需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来推进高职教育数字化进程。
数字技术的广泛渗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作为教育主体,教师必须思考如何用好数字技术来助力自身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能。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等都需要教师来使用,需要教师来开发,需要教师来探索。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教师是沟通教育和数字技术的桥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并运用数字技术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些都是数字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作为沟通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桥梁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对某一项或几项数字技术的掌握,而是要求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手段获得、创造性运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综合水平。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其数字素养培养的重点在于其能否充分适应数字时代的各种现实诉求和实践需要,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借力各类数字技术和手段,顺利并高效完成数字化教育教学实践,进而培养新型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触发了高职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促使高职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的“教书匠”、单维的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技术的创造者和设计者。一方面,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高职教师必须掌握工具性的数字知识与技能,如信息检索能力、网络媒体的应用、教学软件操作、教学环境创设以及了解数字技术在相关企业的应用等,否则,缺乏基本的数字操作能力,就很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方式和需求的变化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变。在数字时代,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且具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诉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关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业态,主动提升数字素养,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与数字技术保持同步。此外,各种数字技术和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手段和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指导者的角色,及时记录、分析、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引领的产业变革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适应性革命,促进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常态化应用。衡量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指标在于其能否适应产业变革需要,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数字时代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技能操作者转变为具备综合数字化实践能力的数字工匠。高职教师作为数字工匠的重要培育者,其数字化素养和水平直接影响数字工匠的培养质量。在数字时代,教师面对的是称得上“数字土著居民”的学生,学生可能比教师掌握更多的数字化信息和资源,若教师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某一项或几项技术的使用上,则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数字化需求。因此,高职教师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技术和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字工匠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2022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并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部关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教育行业标准,这一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指引。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了规定,如表1所示。5个一级维度分别是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数字化意识是数字时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规定。要求各级各类教师能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数字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了解常见、常用的数字技术基础知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求、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数字化设备、平台、软件等来增强教学效果。数字化应用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它是教师数字素养的主体,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协同育人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数字社会责任是对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进行规定。专业发展是教师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技术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发展的能力。
表1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框架内容
首先,《教师数字素养》是一个普适性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它是在我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从教学发展视角、教学场景视角、人才需求视角出发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的内涵界定和指标设计,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入手,指标精准且丰富,能满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各级各类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新要求。其次,《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的五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数字化意识是前提,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基本要求,数字化应用是核心,数字社会责任是根本保证,专业发展是有效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创新应用与实践的重要保障。框架内容描述符合教师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过程性和进阶型,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遵循,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指明了方向。
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学空间的扩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然而只有当教师拥有较强的数字素养,才能创新性地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的强大效用。而当前高职教师面临数字化意识不到位、数字技术环境缺乏、制度保障失范而陷入数字素养不足的困境。
不管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还是技术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教师主体意识的激发都是关键,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惯性影响,以消极的心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数字化变革,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采取规避的态度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数字化变革,久而久之,教师的自我数字化教学效能感降低,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数字化教学,甚至拒绝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拒绝接受在教学中进行数字化变革。这种主体上的认识不到位导致高职教师数字知识结构落后,在数字教育技术使用、数字教学资源获取、信息共享等方面能力不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就是完全依靠教学资源库现有资源,缺乏主动思考和建构,如果数字技术脱离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的有效引导,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低效的。
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开展、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完备的教育数字技术环境和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对高职院校来说,数字化的动态、多维的虚拟仿真实训场所、数字化实训空间、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教研室等都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必备硬件条件。尽管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高职院校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教学基础设施不能支持常态化数字化教学的开展,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部分学院和专业倾斜,未能实现数字基础设施、设备全覆盖。其次,从总体上看,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在数字设备投入上花了大量资金,但很多购置的数字化设备仍较多停留在展示上,使用频率较低,未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尚未形成数字化教学常态。再次,高职院校在数字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性和整合性,各部门、各学院存在“数据孤岛”问题,资源复用率和灵活性不高。最后,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偏向技术硬件建设,没有相应地提升高职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
政策、制度的法定性和强制性是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条件,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政策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等都是国家层面出台的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文件都只是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都没有涉及具体的实施细则,部分职业院校在落实国家层面政策文件时也没有根据校情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使得政策落地难。尤其是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方面较欠缺。充足的经费是保障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基础,合理的经费投入能够保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持续性;健全的教师数字素养考核评价制度有助于保障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的质量。制度的缺位严重影响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施效度。
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数字技术环境建设不完善、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意识淡薄、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欠缺、数字素养提升的制度保障失范等。然而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迭代创新的过程,其培育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探索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更需进行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多方发力。
教育环境的数字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挥,因此打造教育数字技术环境、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无处不在的环境支持,更能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否则即使教师有数字化教学的意识和意愿,没有环境、技术的支持,数字素养提升也只能是空谈。作为高职院校来说,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必须先对学校物理教学空间进行数字化改造。首先,应提升学校数字通信能力,完善校园全覆盖式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化的动态、多维的虚拟仿真实训场所、数字化实训空间、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教研室等,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环境和水平;其次,高职院校还应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现有的大型云端数字学习平台、资源库以及教育技术工具等打造智能教学环境,有效汇集和整合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校内数字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开发,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教师重复制作,实现校内优质数字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只有打造良好的教育数字技术环境,为高职教师开展数字教育实践提供丰厚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支持,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的效能,才能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数字技术环境支持、教师自身努力,更需要学校层面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进而为教师开展数字素养学习提供支撑,形成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升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应做好培训资源开发、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在培训资源开发方面,高职院校要善于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由教师发展部门牵头,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各院系、各专业教师发展特点,开发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包。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及其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资源。针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应侧重其数字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培训,针对实习实训教师,侧重对其进行数字化场馆,虚拟仿真设备、实训室使用方法的培训。教师发展部门还应对开发出来的培训资源包进行统一调配,提升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还应邀请相关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在培训实施方面,要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不仅要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还应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实践培训,让教师能亲身体验和掌握数字化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操作。在培训实施中还应注重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搭建线上线下混合的研训平台,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进行学习。最后,为了增强培训效果,避免培训的低效化和形式化,还应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加强教师在线数字化学习管理,形成教师数字素养研修学习档案,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增强数字素养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面对国内外互联网海量的数字教育信息以及各种数字教育技术和产品更迭加快的现实背景,高职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教学时应强化数字化伦理学习,遵守网络空间道德规范,坚守基本的数字化教育技术使用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安全风险能力和数字安全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引导高职教师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依规上网,在使用数字产品、数字服务等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知识产权,选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数字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来提升教师数字安全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数据信息管理与设计能力以及辨别、防范、处置网络风险的能力。使教师不仅学会管理和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数据,还能在教育教学中保护学生的数据信息和个人隐私,不滥用数字技术分析学生信息,不随意将学生信息外泄。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字社会责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数字化信息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避免被网络中碎片化、负面的信息所侵扰,享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使教师能专注于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是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一环,数字素养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师所应具备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技能、数字应用、数字社会责任等进行考察,衡量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对此,高职院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尽管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评价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框架和依据,但这是一个各类学校普适性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身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实际对《教师数字素养》中每一基本维度向下细化、延申,划分并表述每一下级指标的具体内容,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轮番论证,修订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指标权重,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有效。此外,在评审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采集教师数字素养数据,如采用积分管理等方式,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形成教师数字素养能力画像。有了这些数据基础,一方面可以方便高职教师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教师数字素养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系列举措;另一方面利于教师发现自身数字素养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倒逼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
健全的制度是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的保障,也影响着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施效度。高职院校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要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新赛道,要在政策制定上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首先,要优化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经费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外部经费投入机制,政府、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辅的经费投入机制、财政补助与扶持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校内经费投入机制,可设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项经费,避免挪作他用,保障各项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举措能落地落实。其次,还应建立教师数字素养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挂钩的一系列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激励,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新时代高职教师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教师数字素养》为新时代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应在该框架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路径,本文从教育数字技术环境打造、数字素养培训、数字化伦理学习、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以及数字素养提升保障制度等方面对高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进行了初探,然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仍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