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诱发因素分析

2024-01-08 06:43刘玉伟甘建军余广文余裕平徐玉玲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切坡鹰潭市抚州市

刘玉伟,甘建军,余广文,余裕平,徐玉玲

(1.江西省自然资源政策调查评估中心,南昌 330045;2.南昌工程学院,南昌 330099;3.江西省矿产资源保障服务中心,南昌 330045)

江西省地处江南山地丘陵区,是我国暴雨型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也是岩溶地面塌陷较严重区之一。前人做过不少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为防灾工作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曾昭华,2000;刘云和康卉君,2020;彭珂等,2017;金卫根等,2007;单九生等,2004;唐春梅和雷万荣,2005;毕晨洁等,2022)。本文依据1998 年以来的历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总结和江西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提供2013~2020 年统计的8 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全省1﹕5 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总结江西省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其诱发因素,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1 江西省地质灾害20 年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历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总结和江西省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数据,江西省20 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数、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统计表

1.1 地质灾害数量变化

对全省20 年来的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分析(图1)发生最多是2002 年19 872 处;其次2010 年8 986 处;第三2015 年2 480 处。至2015年以后,全省每年新增地质灾害数量为1 000 处以下,发生最少2018 年154 处。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近几年较低,具有一定周期性,高发期间隔4~6 年。

图1 地质灾害发生总数变化趋势图

1.2 人员伤亡数量变化

根据(图2)统计分析,2002 年死亡人数84 人,受伤539 人;次为2010 年,因灾死亡39 人,受伤81 人;2001 年因灾死亡34 人,受伤50 人。近5 年来伤亡人数显著降低,总体上看,因灾死亡人数已趋近下限(零死亡)。

图2 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数量变化趋势图

1.3 直接经济损失变化

2002 年直接经济总损失超过8.33 亿元;2010年5.39 亿元;2005 年超过2.91 亿元。近5 年年份损失均在1 亿元以下,80%的年份损失8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图3)。

图3 江西省近20 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变化趋势图

2 江西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根据江西省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提供2013~2020 年地质灾害发生数据,分析全省11 市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区域等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

从地质灾害区域发育情况来看(图4),全省11 个市均有地质灾害发育,小型为主,占92.5%。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等次之。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赣东、赣南、赣西、赣东北的山地丘陵地区;而泥石流、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赣西、赣北、赣东的岩溶发育区等地,赣南地区分布少量的泥石流、地面塌陷。

图4 江西省地质灾害区域分布图

2.2 地质灾害规模

地质灾害灾情和规模(图5),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占7.5%,全省11 个市均有分布,萍乡-宜春一带、九江市修水县、鹰潭-抚州一带较集中。

图5 江西省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区域分布图

2.3 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征

2.3.1 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区域分布特征

由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图(图6)可知,赣州市发生数量占全省49.53%;萍乡市占8.85%,九江市占7.87,上饶市占6.8%,吉安市5.58%,鹰潭市5.54%,景德镇市5.42%,抚州市4.62%,宜春市3.86%,新余市1.44%,南昌市0.49%。原因在于赣州市面积较大,山地丘陵地貌类型为主,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

图6 各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比例图

2.3.2 滑坡分布特征

从图7 看,赣州市占41.59%;九江市占12.91%;萍乡市占12.4%;吉安市6.81%、宜春市6.37%、上饶市5.31%、鹰潭市5.12%、抚州市4.6%、景德镇市3.35%、新余市1.07%、南昌市0.47%。滑坡在赣南、赣西、赣北发育较多(图8)。滑坡分布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山地占比较大的赣州、九江、吉安、萍乡、宜春、鹰潭等滑坡数量相对较多。

图7 各市滑坡发生数量比例图

图8 各市崩塌发生数量比例图

2.3.3 崩塌分布特征

从图8 看崩塌分布,赣州市59.36%;九江市11.05%;景德镇9.69%;吉安市6.09%,上饶市3.57%,抚州市3.57%,宜春市2.35%,萍乡市1.73%,鹰潭市1.57%,新余市0.70%和南昌市0.35%。崩塌分布特征反应赣州市人工切坡数量较多,山区较多的九江、景德镇崩塌数量也较多,南昌地势相对平缓,数量相对较少。

2.3.4 泥石流数量分布特征

从图9 看泥石流数量分布,吉安市占比31.46%;九江市占15.73%,萍乡市和赣州市均为11.24%;上饶市10.11%,抚州市8.99%,鹰潭市占6.74%,宜春市3.37%,景德镇市1.12%,南昌市和新余市没有发生泥石流险情灾情。吉安市泥石流占比较多主要与罗霄山山脉沿线花岗岩残坡积土、碎屑岩风化层较多相关,持续降雨影响极易发生泥石流,九江市主要是与修水县、德安县等地山高坡陡,矿业开发项目较多相关,受台风暴雨影响,极易发生泥石流。上饶市、抚州市、鹰潭市也是台风暴雨入赣必经之路,泥石流数量相对较多。

图9 各市泥石流发生数量比例图

2.3.5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发生分布特征

从图10 看,萍乡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数量占26.32%;宜春市占21.58%,九江市和鹰潭市均为8.95%;上饶市和新余市8.42%,景德镇市4.21%,赣州市3.68%,抚州市占2.11%,南昌市没有发生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险情灾情。萍乡市、宜春市多为采煤区或岩溶区,由于历史采煤、地下水开采等极易引起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九江、鹰潭、上饶、新余等人类生活集中区、工业区或岩溶地区,也常常出现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等现象。

图10 各市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发生数量比例图

2.3.6 崩塌、滑坡类型分布特征

从各市的地质灾害类型占比情况看(图11),赣州市主要发生崩塌、滑坡;其他市主要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萍乡和宜春。

图11 各市地质灾害数量堆积图

2.3.7 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全省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图12),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赣州市达1.05 亿元;九江市3 263.03 万元;萍乡市3 133.97 万元;吉安市1 720 万元、宜春市1 609.7 万元、上饶市1342.35 万元、鹰潭市1 293.45万元、抚州市1 162.31 万元、景德镇市845.86 万元、新余市270.3 万元、南昌市118.17 万元。

图12 各市地质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

2.4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

2.4.1 年度分布特征

江西省有记录以来发生较多2002 年19 872 处,2006 年4 389 处,2010 年8 986 处,2015 年2 480处,结合2013~2020 年发生数量统计图13 分析,地质灾害高发期间隔时间4~6 年,近年江西省大力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治理、群测群防等各项防治工作,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图13 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柱状图

2.4.2 月度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月度分布与降雨量及周期相关,根据图14 统计2013~2020 年1~12 月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主汛期5、6、7 三月占88.79%(5 月2 898 处,占53.35%;6 月996 处,占18.34%;7 月929 处,占17.10%);其他9 个月发生609 处,占11.21%。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5、6、7 三月。

图14 1-12 月地质灾害发生总数柱状图

3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3.1 降雨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的分布密切相关,滑坡有80%发生于降雨当日(陈丽霞等,2008)。月度分布特征分析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5、6、7 三个月,充分说明受降雨影响较大。

2010 年发生地质灾害8 986 处,造成39 人死亡、81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39 亿元,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均明显高于常年水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7 月强降雨时段,占灾害总数98.6%,5 月5 日~7 日,定南县36 小时降雨达450 mm,引发大量群发性山体滑坡,5 处滑坡造成10 人死亡;5 月23 日,东乡县何坊村因连续强降雨发生滑坡,掩埋铁路,造成19 人死亡,71 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逾亿元等。

3.2 人类工程活动

据江西省自然资源部门统计,截止2020 年底,全省6.9 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与切坡建房有关隐患(风险)点4.7 万处,占68%。2019 年以来发生1 132 处威胁居民地质灾害919 处与切坡建房有关,占81%。此外,约8%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露天采矿(采石)场切坡、新建和改扩建公路铁路切坡、水利工程切坡和旅游景区切坡等密切相关。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是江西地质灾害最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4 讨论与结论

江西省地质灾害主要受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近年地质灾害约有70%在地质灾害隐患库之外,近80%地质灾害与切坡建房有关,应加大全省地质灾害的排查力度和加强切坡建房地质灾害的管控。

猜你喜欢
切坡鹰潭市抚州市
江西省居民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尧曦燕作品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不同黏粒含量黄土的人工切坡稳定性探讨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鼓浪屿
郴州市某煤系地层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
铅山县紫桐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