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4-01-12 05:33高红梅汤颜娇辉红蕾白云辉
云南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感染性脓毒症粒细胞

黄 萱,张 婷,高红梅,汤颜娇,辉红蕾,白云辉

(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云南 蒙自 661100)

重症感染疾病是因致病微生物迅速在病人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患者某一特殊脏器或慢性全身化脓性感染且最终因感染而致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致残或致死后果的疾病,极大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1,2]。血小板减少症定义为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在重症感染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3.4],且有研究表明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尤其当血小板数量≤20×109/L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5,6],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来缓解病情。有研究进一步揭示,血小板减少症与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直接相关[7,8]。因此,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血小板数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降低严重脓毒症的死亡率。但目前对于重症感染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尚未明确,本研究对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70例危重症感染患者相关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揭示重症感染患者合并有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易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提供一些相应的线索,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170例重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将其分为观察组(85例)、对照组(85例)。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其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年龄(52.06±22.38)岁,临床诊断:低蛋白血症9例、肺部感染8例,高血压5例,感染性休克共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脓毒症17例,细菌感染8例,未明确感染源7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男性60例,女性25例;年龄(66.05±16.51)岁,对照组临床诊断:低蛋白血症16例,肺部感染16例,高血压10例,感染性休克共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脓毒症6例,细菌感染6例,未明确感染源14例。部分患者存在多脏器部位感染(如肺部、泌尿感染、胆道、血液)。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最新重症感染诊断标准;(2)患者临床资料齐全;(3)受检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2)近期进行过器官移植、血液疾病、重大手术、严重的致死性外伤患者;(3)正在接受放疗、化疗患者。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住院信息: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患者主要病因等实验室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重症感染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

2.1.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年龄(66.05±16.51)、白细胞数(12.94±7.61)、中性粒细胞(79.81±14.01)显著高于对照组[年龄(52.06±22.38)、白细胞数(11.21±16.36)、中性粒细胞(67.49±23.73)],血小板(60.19±24.56)、淋巴细胞(10.86±8.77)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小板(199.64±61.88)、淋巴细胞(20.27±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对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无明显影响,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2.1.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因比较

观察组中患者有感染性休克、脓毒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蛋白血症、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感染和未明确感染等与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无明显相关,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因比较

2.2 重症感染继发血小板减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是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生高度相关(P<0.05),见表3。

表3 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重症感染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常出现患者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致残、致死的等后果,极大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其预后不良。因此研究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项研究回顾性分析170例重症感染患者临床资料,2组样本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重症感染并发血小板减少症与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实验室指标明显相关,这些实验室指标联合分析能够预测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同时,对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是重症感染合并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6个危险发病因素。

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风险,危重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凝血功能异常征象[7,9],可导致住院时间和出血事件率增加,本研究中85例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与上述报道一致。同时,败血症引起的弥散性血小板活化导致微循环衰竭,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0]。高龄患者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免疫功能减低,血流动力学异常,高龄菌血症患者常见血小板损耗和凝血功能下降,血小板计数及APTT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11]。因此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衰竭,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同时,在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促进血小板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人体发生感染后,体内红细胞内毒素会大量增多,从而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的合成功能而导致使血小板生成数量减少,而其合成减少的程度主要与病原体种类,感染发生的具体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机体的凝血机制处于异常情况时,炎症被特异性激活破坏后,凝血活性因子以及某些炎症因子可能会再被机体异常抗原释放出来破坏后进一步加重感染,从而增加血小板的消耗[12,13]。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本身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更进一步表明血小板的减少者的血小板减少是在感染疾病进展中发生的。

本研究显示,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其炎症性细胞显著增加,可能是炎性细胞凋亡过程释放多种炎性介质、激素,激活甚至破坏人体凝血屏障,微血管内血栓广泛形成致微循环障碍,循环血小板消耗增加。感染性休克会导致巨核细胞直接受损,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病毒、细菌等感染因素直接破坏血小板或导致正常血小板的生成过程异常减慢,这些诱发因素可能导致重症感染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并发血小板急剧减少。而危重症患者其血小板减少提示预后不良,与危重症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14]。且血小板的变化与疾病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其下降程度越明显疾病越严重,在治疗过程中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计数逐渐回复至正常[15]。因此重症感染患者常常继发血小板减少,而重症感染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其预后不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需要及时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和/或淋巴细胞减少、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是重症感染继发急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为预防、诊断、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线索,及时发现和纠治这些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感染性脓毒症粒细胞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