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中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探究

2024-01-19 12:58廖卫华樊心颖
红色文化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色数字化思政

廖卫华 樊心颖

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展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文化结晶,也是青年学生学习思政、体悟思想的宝贵资源。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呈现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大数据时代推动教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深化学生思想,转变学生态度,赢得学生认可方面的功能,当务之急是加强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与改革。

一、学生对红色文化现状的认识

选取某地方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态度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数211份,回收问卷数211份,有效问卷数210份。以下数据分析均来源于此。

(一)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隐态度

对政治面貌和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进行交叉分析可知,无论是群众还是党员、团员,被调查者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占比并不大,多数是偶尔了解。在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态度方面,数据显示,有68.7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了解红色文化,有80.5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红色文化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对大学生认识红色文化的多样性的调查显示,平均占比7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历史纪实、是传承情怀,是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意识较强,大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红色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较全面。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应从体验感入手,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转向红色文化的学习;从互动感入手,通过加强学生主体与红色文化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在课程活动中,融入对红色物件的识别教育、对红色故事的影像教育、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教育,以新的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方法,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其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改变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结构

红色文化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建立的关于红色文化的全部观念内容及组织。(1)许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人民论坛》2021年第1期。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红色遗址、革命根据地、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内容的了解不足。对被调查者进行主题关联词汇测试,要求其写出三个关于红色文化的词语。结果显示,在所有词语中,“精神”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革命”“井冈山”“长征”。对词汇作简单分类后发现,被调查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精神内涵方面,如“精神”“传承”“艰苦奋斗”“情怀”“鼓舞人心”等;其次是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如“井冈山”“苏区”“红船”“改革开放”“南昌起义”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已有的红色文化知识建构并不全面。

如何改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片面认识,使其主动建立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深度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在青年德育培养中的重要性,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文化多样性引导价值多元性的今天,红色文化的功能不可代替。红色文化以特殊的导向、促进和教育等价值作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民族荣誉感,陶冶其爱国情操。(2)方燕红等:《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将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思想、价值观、情感等各个方面,当其从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对红色文化形成一定的认同后,才更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在学校中的教学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感受过红色文化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在课堂上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89.92%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过于形式化,没有新意;86.36%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红色文化太枯燥,难以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85.14%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在课堂上的融入度不高。可见,红色文化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此外,在对被调查者的学校和学院举办的相关活动的调查显示,仅有54.03%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和学院经常举办红色文化活动。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讲座两种形式来了解红色文化,这也表明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和校园活动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把传承红色精神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邓艳君:《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学生应调动其多感官知觉来加深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如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图文、视频、甚至亲身体验远比单一的文字效果更佳。此外,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也至关重要。大数据推进了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建设,如VR虚拟现实、互动性软件和红色资源网页、全景式历史遗址重现。这些技术使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来体验红色文化,感受历史的厚重,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深度理解。

可见,学生和学校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态度被动,学校关于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成效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改进。一是建立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多渠道获取红色文化资源,提炼融入课程思政。二是提升课程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效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立体化资源建设。三是搭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从资源、技术到服务,实现从区域到整体的覆盖。四是增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教育实效性,融合课程思政体系,提升师资力量,将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建设课程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

大数据时代,相较于纸质材料,系统完善的数字资源库才是保护红色文化最全面有效的方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运用新科技手段建设数字资源,增强文化体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大多感受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但方式流于形式,在资源的共享、提炼和公共体系融入上存在问题。资源库的建立,既采取多种方式获取资源,充分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实现课程资源全面共享;又融红色文化于课程思政之中,完善各类学校课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课程联盟,培养具有中华魂的德育人才。

(一)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新的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拓展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课程资源由传统的书本教材、幻灯片、教具转变为数字图书馆、微课、智慧教室等形式,集交互式、综合性和多元化特性于一体,极大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

江西红色资源数量众多,拥有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二苏大”遗址、井冈山革命遗址茨坪、纪念碑以及革命烈士陵园等近2400个,其红色文化来源于真实的革命历史。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江西课程思政资源丰富,呈现方式由文字材料、录音、录像、多媒体素材等多种形式组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者既可以从视觉和听觉学习红色文化,也可以从所思所想感受红色情怀。但在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应与教学主体相匹配,即红色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学生兴趣与教师教学的需求进行,从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入手,通过大数据抓取学生兴趣关键词,集思广益满足师生需求,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二)注重红色文化提炼,实现数据的完整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过去的东西显然很难完全被刻画,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载难免出现缺失、错误或添油加醋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和提炼。

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具体形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形态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调查数据显示,红色文化思政元素在课堂中存在融入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受教师教学影响,还与该资源提炼后的呈现形式、真实性有关。如遗址类、纪念设施类、文物类和文艺类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是实施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教育最具体验性的呈现形式,能够更充分的融入教育目标,更全面的展示教育内容。(4)马利军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概念的认知结构和态度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每一个红色文化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对历史、红色文化而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对其最好的提炼和升华。因此,在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中,应通过编程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采集监视系统等大数据相关技术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数据进行不断的挖掘和补充,完善整个系统,实现数据完整。

(三)融入各类学校课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课程联盟

课程思政红色文化融入各类学校课程体系,需建立制度化的课程联盟,但绝不是机械式的教条机器。第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会通过红色展览区的渠道了解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拥有历史悠久的红色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源将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来源。第二,准确定位文化性质,设计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应以教学目的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新思政内容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入,提升学生兴趣,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目的。第三,实现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静态与动态的融合。课程思政具有强理论性,红色文化具有强革命性,但融入不可形式化。数字化建设能以生动的展现方法将其呈现给学习者,是课程联盟建设中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最佳表现形式。

(四)加强课程思政宣传,培养德育人才

为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发展,2021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比赛和巡演,聚集了十万余名高校师生,他们共同参与演出和创作,营造了一场课程思政流动大课堂。以现场追溯,亲身体会历史的方式,让学习者从看实物、听故事到感文化、立意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程思政宣传。2019年《中国教育报》发文关于江西螺旋上升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于2020年开始在全省大中小幼开设红色文化课程,旨在立足目标一体,将红色基因引进课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作出系列要求,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尤其重视德育。

各项文件对大中小幼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重视对课程内容中红色文化的融入,对人才培养在德育方面作出了新指示。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思政元素,红色文化应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头脑,从学生最常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入手,加强有关公众号的宣传管理,提升影视作品的红色精神熏陶,深入红色景区和遗址的数字化建设,激励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传人。

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育人作用是特殊且不可替代的,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是实现育德的最佳手段之一。当学习者对红色文化的“学以致用”上升到“使命和历史责任感”,其意义就不仅停留在文字和思想上,而是上升到精神、基因、情怀上。

三、提升课程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效率

一间旧址,一件皮袄,一口行军锅,这些静态物件往往很难展现出其背后的故事,揭示其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上融入图片、视频、虚拟体验,从视觉到听觉,甚至到触觉,让红色文化的展现更立体化,更丰满化。利用个性化进行精准传播,将红色精神注入灵魂,红色故事融入实地,红色旅游浸入历史。传播载体数字化,传播形式立体化,更加契合青年人的思维,能够精准传播内容及对象,并进行实时互动,有效提升课程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效率。

(一)传播载体数字化

红色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多为文字、图片、声音、录像等,通常以模拟形式进行单一呈现,这在信息形式的转化上存在矛盾。数字化技术克服了这一点,能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制作、发布、管理以及查询各个环节上,以数字化的形式达到存储空间小、速度快、密度高、便利等优点,并可以实现不同信息形式之间的转化。

短视频、数字杂志、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传播载体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新的多媒体文化展厅建设融入液晶拼接系统、多点触控系统、多媒体沙盘系统、弧幕投影系统、互动签名系统和智能掌控系统等新科技方式,旨在联通历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虚拟性与现实性、知识学习与艺术鉴赏的有效结合。将传播载体数字化,以一种数字视觉元素作为传输思政元素信息的介质,给观者多方位的感觉冲击,把历史事实浸入观者认知结构,实现虚拟的沉浸效果,将视觉重构引入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5)梁军:《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人民论坛》2019年第21期。红色文化从常规的实物实体展示转向更多元的载体形式,如活动载体、语言载体、图文结合载体、管理载体等,将静态与动态结合,将视觉与更多感官结合,提升了课程思政融入度,构建起传播载体数字化的全新展现形式,引发了学习者的强烈共鸣。

(二)传播形式立体化

可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的文创及宣讲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人的精神力量;策划红色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短视频征集活动;出版集图、文、视、听于一体的电子书籍;剧院、剧场、编剧排练红色情景剧的演出,将历史文化演出来,拍出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优秀红色人物,讲解红色故事;社区、学校、企业创办一些红色文体活动,将红色文化以歌咏、演讲、书画、征文、竞技体育等形式展现出来。

从学生通常选择学习红色文化的途径来看,影视、公众号和专题网站位列前三。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大数据时代,传播形式自然应该契合时代需求。将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紧密联系起来,让“红色文化”更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众,使传播形式更加立体化。

(三)互动方式实时性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用户的实时交流,实现了双向互动。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用户可以发表观点与评论,参与信息的发展与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自主学习,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答疑。在移动端,学校和教师建立家校群,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课外活动及学生表现,家长通过群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数字化建设与家长建立起双向沟通,加强了家、师、生间的联系。

除平台建设外,一些乡镇县区的红色旧址还建立起具有互动性和科技感的场景和设施,如展览区的历史场景复原幻灯片,多功能区的声、电、光合一的场景体验等。一些红色图书室还建立了电子沙盘,展览路线配有声音感应提示,在互动方面有很大改善。课程思政红色文化的平台化建设和众多媒体平台一样,实现了全民社交自由,以适年龄段、适兴趣喜好和心理发展的优势提供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实现平台和用户在网络间的双向互动,引起用户情感共鸣。

四、搭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

搭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对推进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提供个性化技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地方特色,丰富平台资源。如2021年上海“红途”平台实现的“一站共享”,联合全上海600多处资源,构建了上海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次,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动态展示共享。如展示新闻的红色资讯、讲述故事的红色读本、唱响家园的红色影音。此外,搭建社交讨论区,供有感者们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体会,增添红色文化的个性化体验。最后,推动区域发展,共享共联各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智慧红色文化圈。

(一)平台资源丰富有特色

《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强调,要搭建江西地方的革命文物数据库,推进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对红色文化具象形态进行保护和调研,实施红色经典出版文化工程,开展省际、馆际间革命文物馆藏资源、主题展览等的交流与合作。江西省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平台内容包括红色资讯、红色读本、红色影音、知识问答、互动留言以及场馆列表六大项,覆盖各红色根据地。展示运用场馆3D全景视图、音视频图片合一、知识问答互动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动态展示。

据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不同途径占比显示,他们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报刊占比最少39.81%,电视剧和电影占比87.68%,是其了解来源中占比最高的。其次是公众号,占比79.62%。根据课程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结构图,平台选择从红色资讯、红色读本、红色影音、红色展厅、红色课堂、红色论坛六方面进行建设,内容涉及最新的红色文化新闻、读物类、观看类、演唱类、展示类、课堂特色类、交流论坛类,以更多元的传播方式为学生提供资源,满足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不同途径需求。另外,红色文化应全面融入地方,由省到市,再到区县,最后到学校,对数字化平台的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搜集和整合。

(二)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

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首批特色小镇于都长征源小镇开发了MR伟大起航体验项目,小镇围绕红色传统和绿色生态建立了红色高科技VR、MR虚拟体验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基地。同年7月,江西省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场馆采用360度全实景技术打造,并设有全景动态真人讲解,包含位置导航、重力感应、自动导览、一键场馆切换、简版模式等互动体验功能,为到馆者提供了全沉浸式的体验。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1年12月30日发文,提出对标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演艺、数字影视、数字艺术、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电子竞技、沉浸式体验等,为省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课程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的建设以特征提取、目标分类、聚类、语义关联等大数据方法作为技术支持,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包括红色历史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处理,红色文档资料的数字化修复和重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归类,红色静态内容的动态化呈现和展示。

(三)个性化智慧服务的实现

个性化智慧服务,即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在时间、空间、地点等的不同需求,能够不受任何限制的实现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将课程思政红色文化加入到除学校以外的更多地方。

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数字平台的建设将一改原有单实景建设,打破时空限制,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云平台,开设红色资讯、红色读本、红色影音等特色栏目,以“云”方式输出,满足浏览者多元化参观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喜好和感兴趣的方向,通过电脑PC端、手机移动端,身临其境畅游红色基地,平台的线上建设将更契合当下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使红色文化的传播逐渐“活”起来。以云平台为借鉴,构建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其个性化体现在红色课堂和红色展厅的建设上。将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经典课堂、红色教材融入课堂开发和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此外,将课外师生红色文化成果进行宣传展示,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四)实现从区域到整体的发展

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南昌这个历史机遇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江西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江西是革命根据地之乡,赣州、井冈山拥有优秀的红色资源文化,大会引导VR、AR、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江西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集成应用和创新,将开发建设一批指尖博物馆、线上研学、动景穿越、手游直播等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这意味着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将拥有更多样的呈现方式,更多变的丰富体验。

大数据时代,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的交织在一起,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区内各县、市内各区、省内各市、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文化的传播与精神的共鸣,为师生思想建设提供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有意义”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大学生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学习到了红色精神,能主动参与红色活动”上来。

五、增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教育实效性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将一系列真实历史素材利用技术手段转化为可度量的二进制代码,其输入、保存、转换、呈现等多个方面都围绕起数字圈,形成一种新的传播体验。增强课程红色文化数字教育实效性,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活起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上的融合。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但由于师生认知、教育建设投入、技术不足等原因导致其实效性并不佳。二是师资在课程红色文化上的加持。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智慧建设层出不穷,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思政素养。精准感知学习者需求,分析学习者行为,依托数字化的精准性和精确性,预测青年学生可能关注的内容,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学,并实施评估学习效果。

(一)加速课程体系结合,促进思政教育

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不能仅限于课程思政教学,任何学科都有传播红色文化、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责任。课程教学内容以怎样的顺序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应该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如何进行课程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的知识框架、认知甚至思想。目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缺乏实证性研究,其理论体系建设有待建构;具体的课程思政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各地各校没有尚未统一;合力“协同育人”的同向同行机制尚未建成,主体间合作未进入实质性和常态化阶段等。(6)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种特殊教育资源,尤其在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思想方式以及爱国情怀的教育教学上,红色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思政课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大数据时代下,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立足“以德为先”的育人根本,融入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使用入手,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应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讲授中。此外,增加相关课程设置,将课程思政红色文化有体系有深浅层次的融入课堂,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

(二)扩大教育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技能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主动学习红色文化,了解其强大育人价值,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数字化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数据涵养、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其思政教育能力和人文政治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升教师思政文化素养,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反思。教授和传达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理论培训和考核,充分了解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第二,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设计,转变教学观念。以任课教师为例,将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案例作为课堂导入,以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革命奋斗史作为课外知识补充,以红色精神相关的成语词汇作为课堂小结,由小向大、由浅入深的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加强师德培养。改革创新教师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德育教育。严格监督自身学习过程,提升师德建设标准。

猜你喜欢
红色数字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红色在哪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