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鱼意象探析

2024-01-23 08:26
关键词:丰年先民谷物

谢 紫 晨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一、鱼类象征谷物丰收

由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所以鱼在古代代表吉祥。“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鱼袋有金制、银制等区别。人们根据等级地位的不同,佩带相应的鱼袋出仕”[1]136。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鱼极为重视,希望鱼袋能为自己带来好运。鱼旺盛的繁殖能力可以用于祈求谷物丰收的祭祀典礼,以繁殖能力和生命力作为符咒力,祈求将这种符咒力转移粮食作物中。因此,在先民祭祀典礼中,鱼作为一种必需的祭祀品,其咒符含义也逐渐固定下来并保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鱼类象征谷物丰饶。在古代,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手段,对于先民而言,农耕神灵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宗庙里供奉鱼是为了祈求谷物的丰收,《吕氏春秋》言:“季春之月,……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2]16无论是春、秋季在宗庙中供奉鱼以祈祷丰饶的收获礼仪,还是捕鱼礼仪、祭鱼礼仪,都足以明确鱼与谷物丰饶之间的关联性。

闻一多仅从爱情、情侣方面阐释鱼意象,可能存在片面、狭窄的情况。《诗经》中的鱼意象并非都暗指男女关系、爱情,有些篇章就通过鱼的多产性,祈祷来年谷物丰饶。除《周颂·潜》是在宗庙中祭祀鱼类以祈祷谷物丰盛外,还有其他篇章也将鱼意象和丰年联系在一起,如《小雅·无羊》的第四章:“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3]388牧人做梦看到很多鱼,画有鹰隼的大旗在天空中舞动,郑玄将“大人”注为“占梦之官”。后几句写占梦者对牧人所作之梦占卜的结果:众多的鱼代表丰年,舞动的旗帜象征家族繁荣。该章通过占梦形式对丰年以及家族繁荣进行歌咏,从表面看是从鱼数量的丰富联想谷物的丰收,但在深层意义上反映鱼意象与丰年之间的紧密相关。“鱼”本身和“余”同音,在后世有年年有余等词寓意吉祥。

二、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鱼因具有旺盛繁殖力既象征谷物丰收,也寓意女性多孕,祈求子孙后代繁衍。闻一多在《说鱼》中解释:“当人们意识到鱼具有旺盛的‘繁殖力’时,就因羡慕而产生期望通过类感符咒力,谋求种族繁荣的想法,于是鱼就成了恋爱诗、婚姻诗中的兴词。”[5]115“人们坚信鱼的多产具有咒力”[1]145,通过这种符咒力,鱼类的多产能够寓意女子多孕。

闻一多认为,除古代中国外,在世界多个地区有崇拜鱼神的风俗。在他看来,古人多认为人生的第一大事是婚姻,而婚姻的唯一目的是延续生命。进而以希腊神话为例,指出在希腊神话中“以鱼为男性器官的象征”[5]115。同时,鱼又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用以祈祷部族的壮大、繁荣。因此,鱼成为恋爱诗和婚姻诗的兴词与象征物。但闻一多的观点及例证均有欠妥之处。假设闻一多的例证是成立的,鱼确实象征男性的性器官,那么《陈风·衡门》中的“食鱼”就不能解释为娶妻的意思。《衡门》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3]251毛传注释“乐饥”为“可乐道忘饥”[3]251。朱熹说:“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6]82把“饥”理解为饥饿是失之片面的。闻一多认为:“案古谓性的行为曰食,性欲未满足时之生理状态曰饥,既满足后曰饱。”[7]73“乐饥”二字可以理解为性欲得到满足,文中出现“岂其食鱼”“岂其取妻”,可知“食鱼”与“取妻”是对应的。按照闻一多的说法,食用象征男性性器官的鱼,并不能与迎娶妻子相对应。由此可见,闻一多的观点存在不合理之处。

古人具有强烈的原始生殖崇拜。由于生存条件较为严峻,一方面,自然环境恶劣,可获得的物资较少,生活质量低。另一方面,医疗水平较低,导致人均寿命也低。同时,部族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也会发生战争,或经常迁徙。冷兵器时代,充足的人口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人口数量多的部族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由此产生生殖崇拜。在祈求人口数量增加的前提下,先民对一些“生殖神灵”产生崇拜,甚至对一些生殖能力强的动植物产生崇拜,以祈求能够将动植物的强繁殖力转移给人类。鱼的生殖能力极其旺盛,因而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商周时期,婚姻作为“第一等要事”,其目的是繁衍后代,“宗法社会里是没有‘个人’的,一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而存在的。一个女人是在为种族传递并繁衍生机的功能上而存在的”[5]271。古代女子嫁人后的主要任务是繁衍后代。

《小雅·南有嘉鱼》以“南有嘉鱼”四字开头,后一句又重复出现意在强调,从字面意思理解,表示“南方的鱼比较好”,这里用“嘉”修饰鱼,除客观描述外,更是先民主观情感的表达。“嘉”是先民赞美和歌颂鱼,祈求获得鱼的强繁殖力,能够让子孙繁衍,家族人丁兴旺。《陈风·衡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隐士避世之诗,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这是描写幽会的诗歌,“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3]251。衡门是男女幽会的地点,“《国风》中讲到男女相约之地,或曰城隅,或曰城阙,或曰某门,即国城的某门,本篇的衡门也还是这一类的场所”[5]111。因而“栖迟”代表男女约会之意,饥则代表男女欲望。在诗篇的第二、三章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3]251鲂和鲤并不仅仅指齐之姜、宋之子,而代指一切名门之女,将鱼意象与婚姻联系起来,寄托先民对婚姻的美好祝福,希望女子可以像鱼一样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实现儿孙满堂。《小雅·鱼丽》《齐风·敝笱》等篇章同样体现鱼与生殖崇拜之间的关系。

三、鱼意象与恋爱配偶

无论是在《诗经》中,还是在民歌中,鱼作为隐语的例子并不少见。《齐风·敝笱》有:“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3]198一说笱为捕鱼的器具,因为损坏了而任由鱼儿进出,用来讽喻鲁桓公管不住妻子文姜,任凭文姜和齐襄公厮混;一说敝笱象征某些不守节操的女性,进出的鱼儿则象征与女子接触的男性。这两种说法具有合理性,都足见鱼有“情侣”的含义。

由于鱼有“情侣”的含义,打鱼、钓鱼等行为便有“求偶”的寓意。《召南·何彼襛矣》有:“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3]67这首诗写齐侯之子迎娶王姬,以钓鱼行为和器具的纠缠不分象征新婚夫妻恩爱和谐。烹鱼、吃鱼则具有合欢、结配之意,《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3]251齐为姜姓,指名门之女,鱼代表具备优良品质的女子,食鱼则代表与女子婚配。另有一种观点,将男女关系中较为主动的一方比作吃鱼的鸟兽,将被动的一方比作鱼,如《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3]269鹈是一种以捕鱼为生的鸟类,这种鸟捕不到鱼,就好比女子等不到心上人一样。在《诗经》恋爱诗中有很多关于鱼意象的表达。《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3]136诗中“竹竿”属于钓具的一种,后面又出现“钓”字,而淇水是青年男女一起游玩之地,但是现在女子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所以与《衡门》《候人》类似,该篇以钓鱼表示男子得到心仪的女性。

闻一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在《说鱼》中指出,鱼象征“匹配”“情侣”,打鱼、钩鱼象征“求偶”。与闻一多比较而言,日本学者家井真对鱼意象的分析更为全面,将鱼与丰年、宴会、恋爱婚姻等联系在一起,但家井真将恋爱婚姻诗中的“鱼”与女性对应起来,认为一些捕鱼用的器具“笱”“梁”也代表女性,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诗经》中恋爱诗、婚姻诗里的‘笱’‘梁’等,也都与‘鱼’一样象征女性。具体而言,就是以‘笱’等的形状象征女性性器官,以‘鱼’的多产象征女性的生殖能力。也就是说,‘笱’、‘梁’、‘鱼’都象征女性”[1]147。鱼可以用来象征配偶,这里的配偶并不一定专指女性,男性也可用鱼指代。闻一多认为,“在《国风》里男女间往往用鱼来比喻他或她的对方”[5]69。“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5]114。《诗经》中不仅会以鱼象征女性,还会以鱼象征男性。以鱼象征女性不是《诗经》的专属,在其他记载后世仪礼的书中也将女性和鱼联系在一起。《仪礼·有司彻》中“主妇荐韭菹、醢,坐设于席前,菹在北方。妇赞者执枣、糗以从。主妇不兴受,设枣于菹北,糗在枣西。佐食设俎,臂脊、胁、肺皆牢,肤三,鱼一,腊臂”[8]499。《仪礼·少牢馈食礼》有“主妇自东房执一金敦黍,有盖设于羊俎之南。妇赞者执敦稷以授主妇。主妇兴受,坐设于鱼俎南”[8]458。摆放装有鱼牲器具的工作由女性来完成,这是女性和鱼之间的一种关联性。《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3]42女子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因为见不到丈夫,所以会“饥”。入秋后,雄性鲂鱼的尾巴会变成红色,这样就可吸引雌性鲂鱼的注意,因此该诗表达女子思念丈夫。总之,以鱼象征恋爱或婚姻中的配偶是《诗经》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

日本学者白川静的观点与闻一多大致相同,虽然其研究相对闻一多更进一步,但依然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白川静与闻一多一样,将先民对于鱼的原始崇拜归结于原始冲动的转移,这样无疑将先民思想狭窄化。古人之所以会重视鱼,是因为和鱼所具备的自然性有关。鱼象征一些自然现象,在先民生活的时代,可以凭借鱼的特征来判断季节。《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3]42白川静将这首诗归为恋爱诗,“在汝水的堤岸上折下小枝付予流水,祈求能与心上人相会。怀着如晨起时饥饿一般饥渴的爱情,折枝祀于汝水,终得偿所愿,在第二章里歌咏了相会时的喜悦”[9]15。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忽视“鲂鱼赪尾”所蕴含的季节信息。鱼尾发红是一种鱼处于发情期的标志,在这首诗中具有性意义的暗示,既表示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季节符号。鱼的发情期和产卵期多为秋季,而在周南之地中,这个时节正是嫁娶时节,所以通过鲂鱼赪尾就可确定所处季节为秋季。

四、鱼意象与宴饮祭祀

古人在宗庙中祭祀多种鱼类来祈祷谷物丰饶,并设有专门的鱼祭,在祭祀之后要举行盛大宴会。《周颂·丰年》有:“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3]730诗中的“为酒为醴”说明收获作物和粮食时需要向祖妣供奉酒、醴,并举行宴会。家井真认为,《诗经》中还有借众鱼歌咏宴会盛况的诗篇,以《鱼丽》《鱼藻》等诗篇为代表。

《小雅·鱼丽》的表现手法与《小雅·无羊》如出一辙。“众维鱼矣,实维丰年”[3]388,与其说是歌颂捕鱼以及鱼类的丰富,不如说是通过鱼类众多体现宴会的盛况。《小雅·鱼藻》中“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3]498镐即为镐京,与丰京一样是进行祭祀的地方,周王在镐京饮酒,此诗中的鱼显然与恋爱诗、婚姻诗中鱼的含义并不相同,而是和《周颂·丰年》较为类似,诗中仅言鱼,未涉及宴会的其他信息,却能反映宴会场面的盛大。

猜你喜欢
丰年先民谷物
丰年
丰年(油画)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里说丰年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