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病毒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2024-02-07 19:12刘建平王永亮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传毒叶脉水剂

刘建平 王永亮

一、为害症状

(一)叶片褪绿斑驳型

甘薯苗床期和大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明脉或不太明显的褪绿半透明斑点,叶片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状。随着植株生长,后期斑点四周逐渐变为紫褐色,进而形成紫色环状斑、黄斑及枯斑,大多数品种会沿叶脉形成紫色羽状斑纹;有的品种出现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脉带,后期沿叶脉组织出现坏死。

(二)花叶型

薯苗染病初期叶脉呈透明的网状,渐渐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形花叶斑纹。

(三)卷叶型

叶脉变黄、增厚,叶片边缘向上、向内翻卷,严重时卷成杯状。

(四)叶片畸形型

全株缩节丛生,叶片变小、变窄、呈细长带状;或叶片疱状皱缩,叶脉扭曲,叶缘不整齐、缺刻,有的植株顶叶呈扇形波浪状。

(五)叶片黄化型

叶片呈黄色,形成网状黄脉。

(六)薯块龟裂型

薯块表皮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呈横带状分布的龟裂纹,有的薯块开裂、褐裂、畸形,有的薯块则在储藏期表现出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可见内部薯肉具黄褐色斑块。

二、传播规律

(一)种薯带毒

带毒种薯培育出的薯苗均为带毒病苗,病苗入田后又结出带毒薯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

(二)昆虫媒介传毒

烟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刺吸汁液的同时传播病毒。烟粉虱在病株上取食10~64 min后即可带毒,并可终身带毒,接着在健株上取食传毒,所需时间短,带毒、传毒率均较高。蚜虫、烟粉虱成虫不善飞翔,传毒距离一般较短,但可反复多次传播,从而造成病害蔓延。

(三)工具传毒

病毒可通过机械损伤产生的伤口进入植株体内。

三、甘薯病毒病防治措施

(一)加强检疫

调运带毒种薯、种苗是病毒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尽量减少跨区域调运,同时禁止调运含有病毒病的种薯和薯苗;生产中要加强产地检疫,留种田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销毁并将全田转为商品薯。

(二)選用抗病毒病的甘薯品种

选择抗性较好、无畸形、无病害症状的薯块作为种薯,禁止在发生过病毒病的地块育苗。

(三)培育和推广脱毒种苗、种薯

利用基因工程将具有抗病毒病的基因转入甘薯中,获得抵抗病毒病的转基因植株;也可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减少传染源。

(四)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促进甘薯植株生长,增加抗病力,减轻为害;合理密植,以每667 m2种植3300株为宜,创造不利于传毒媒介繁殖的田间小气候;苗床上发现病苗要立即连同种薯带苗全部剔除,大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销毁后补栽健苗;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要及时进行消毒。

(五)防治传毒昆虫

可在育苗大棚通风口设置防虫网、苗床上悬挂黏虫黄板等,起到隔离、诱杀烟粉虱、蚜虫等传毒昆虫的目的;也可在传毒昆虫发生初期选用24%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3%啶虫脒微乳剂1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噻嗪酮·啶虫脒微乳剂3000~5000倍液,或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六)防治病毒病

植物受到病毒病侵染后,只能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来和病毒共存,减轻发病症状。一旦病毒在植物体内大规模扩散,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应在发病初期立即喷施8%宁南霉素水剂200~ 4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600倍液,或0.1%大黄素甲醚水剂500~700倍液,或0. 06%甾烯醇微乳剂1000~2000倍液,或0. 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00~3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复硝酚钠1000倍液,或31%盐酸吗啉呱·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剂800~1100倍液,或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200~300倍液,或3. 85%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硒锌水乳剂600~800倍液,或24%混酯·硫酸铜水乳剂400~500倍液等,间隔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以提高甘薯植株免疫力。

作者简介:刘建平(1992-),女,河南渑池人,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防控,植物检疫及植保新技术推广工作。

基金项目:洛阳市乡村振兴公益专项,甘薯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为(2202023A)。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传毒叶脉水剂
新型耐盐性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最美叶脉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我是一片叶子
核壳型含氟硅丙烯酸酯无皂拒水剂的合成及应用
水剂法提取腰果油工艺条件研究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一种抗温抗盐交联聚合物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