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题材电影《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的共同体美学建构

2024-02-21 21:20袁雅楠王月
今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袁雅楠 王月

摘 要:援疆题材电影作为边疆题材影片中的重要支脉,应受到学界的更多关注。本文基于“共同体美学”理论,对援疆题材电影《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进行分析,从国家认同视角探讨该作品所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为深挖援疆题材电影中的共同体美学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共同体美学;人物形象;共同体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067-04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同体美学理论视角下的新世纪新疆题材电影研究”(YS2022G020);伊犁师范大学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21世纪,新疆电影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在立足本土资源的基础上,不仅讴歌了为新疆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还充分展示了独有的自然地域环境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2022年7月上映的《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改编自援疆干部和村民鮸力同心建设塔什库尔干县皮勒村的真实故事,作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塑造不遗余力建设边疆的村支部书记杨信达、年轻有为的书记助理彭光亮和默默奉献的支教大学生塔来古丽等典型人物,展现了新世纪以来在祖国援疆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群众对援疆干部的尊敬爱戴、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

一、作为新电影理论的共同体美学

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一部分来自我国传统美学,另一部分源于外国的哲学思想。我国传统美学包括“和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共同发展,也提倡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同繁荣。在外国的哲学思想中,共同体理论起源于希腊的“政治社团”,马克思、滕尼斯、本尼迪克特、鲍曼等人均从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共同体理论。其中,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形态由“血缘共同体”发展为“地缘共同体”,再由“地缘共同体”发展为“精神共同体”,而“精神共同体”可以被理解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1],其表现形式为友谊,即基于自由选择,共同朝着一致目标努力。在中外哲学及文化的滋养与融合下,基于“共同体”理论基础,顺应新时代发展的电影美学理论“共同体美学”由此产生并发展。

2018年,饶曙光、张卫和李彬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就“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饶曙光提出,“要在当下构建一个创作者与观众的共同体……实现一个更高层面的‘共同体美学’”[2]。3位学者在“共同体美学”这一命题的探讨上达成了共识,期待电影创作者能够起到“引領的意义”,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但绝不是迎合,而是“真正共同关注”。自此,“共同体美学”这一命题得到破题。经过3年多的发展,“共同体美学”得到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研究热度持续升温,理论内涵和外延也在进一步完善。

从共同体美学理论来看,《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不仅在微观层面上以观众为中心,其中人物角色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也能引起观众的高度共鸣和共情,实现了“创作者—作品—受众”这一共同体的建构;在宏观层面,电影从共同利益观角度出发,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呈现了援疆干部与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展现了在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精诚团结和必胜决心,表达出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同胞共同的、深切的、恒久的爱国情怀,透过援疆题材的躯壳,诠释着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的深刻内涵和鲜活情感。

二、共情叙事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电影作为当代最具感染力和流通性的艺术门类,其营造人类共情能力是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也是最能发挥民族文化象征交换功用的载体[3]。在学理层面,“电影与观众是从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并且通过良性互动与契约形成‘共同体美学’”[4]。共情之于作品,需要创作者将观众纳入创作共同体之中,不仅要考虑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内心期待,也要借此搭建向观众表达真情实意的桥梁。《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创作团队从共情叙事视角出发,塑造了鲜活、明朗的援疆干部形象,例如,起初因为报恩却最终一生坚守皮勒村的村支部书记杨信达,对皮勒村从抵触到融入的年轻干部彭光亮,以及在皮勒村奉献青春的支教大学生塔来古丽。创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与观众展开对话,在描述人物成长历程的同时,展现了创作者、人物以及观众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

(一)杨信达:平凡中的坚守

电影开篇,杨书记带领选调生彭光亮进村并对他竭力挽留,在进村途中向彭光亮全面地介绍了塔什库尔干县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并且用半汉语半塔吉克语同村民交流,在出现各类状况的村民家里为其纾困解难……电影的前半段展现了杨书记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村民和银幕前的观众。杨书记由于曾经前往皮勒村贩羊时高原反应严重,靠村民热心施救才捡回一条命,所以决定留在皮勒村报答村民。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杨书记坚守在皮勒村,积极为人民服务。抛开杨信达皮勒村书记这一身份,他还是儿子、父亲,但长年忙于工作的他难以和家人团聚,当皮勒村通网后,他第一时间借助网络视频和年迈的母亲、开朗的女儿“见面”,这一幕不仅能让观众为杨书记在皮勒村的工作有了新成就而感到高兴,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生活中不乏有和杨书记一样为工作奔波、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游子,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想是共通且永恒的。

(二)彭光亮:从抵触到融入

彭光亮是北京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相较于北京,塔什库尔干县虽然景色壮美,但是没路、没水、没网,加之不懂塔吉克语,彭光亮到村的第一天就打了退堂鼓。在杨书记的执意挽留下,彭光亮“半推半就”地开始了解皮勒村的村民。从和杨书记一起去慰问护边员巴亚克一家,彭光亮看到了暴风雪来临前巴亚克妻子焦急但坚定地站在风中等待;到暴风雪来临之夜因村民的房屋、羊舍倒塌感到绝望时,彭光亮看见特警队前来救援;再到暴风雪夜之后的肖贡巴哈尔节,彭光亮被村民忘却灾难、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乐观情绪所感染,以及看见小女孩夏依达的脚因为鞋子破了被磨得血迹斑斑……因为巴亚克家族世代巡边的坚守让他感动,也因为特警队在边疆常年驻扎,让他感受到国家这一坚实的后盾,还因为村民面对灾难的乐观与豁达,让他感受到的朴素的愉悦,更因为和夏依达一样需要他的孩子和村民还有很多,因此,彭光亮留下的决心被逐渐点燃。从一开始对山村的抵触,到慢慢融入村民的生活,在村民忠诚、勇毅和坚韧的品格感染下,彭光亮建设边疆的理想信念一步步确立起来,对祖国山河与群众的热爱最终成为彭光亮留下来的强大支撑。《同心逐梦绘“疆”来———新一轮对口援疆“国家行动”综述》显示,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近1.7万援疆干部人才西出阳关来到天山脚下。祖国六分之一的大地上,各地援疆铁军接续奋斗,帮新疆各族同胞共圆小康梦”[5]。彭光亮和所有援疆干部一样,把青春、奋斗、坚守奉献给边疆,秉承“不落下一个村、不落下一个人”的工作信念,发扬着“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

(三)塔来古丽:从犹豫到坚定

塔吉克族女孩塔来古丽作为支教大学生,从喀什市来到了皮勒村,在彭光亮进村之前她是村里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短暂的支教生活让塔来古丽爱上了皮勒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加之对汉族小伙彭光亮的暗恋,吸引着塔来古丽留下来。然而,当面对皮勒村恶劣的环境和自身未知的前途,以及这场需要跨越民族、无法确定结果的暗恋,塔来古丽犹豫了。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纯洁、质朴、善良的塔来古丽会当孩子们不去上学时,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让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在村民修路、通水、装网时,她义不容辞地送水、送饭;尤其当杨书记在工作岗位牺牲后,塔来古丽和彭光亮对皮勒村的责任感被更深层、更强烈地唤醒。最终,身穿塔吉克族传统红色衣裙的塔来古丽坐在毡房里,眼神中不再有犹豫和试探,而是无悔和无畏,是勇担重任的坚定与执着,是为了等待心爱之人的迎娶,更是为了与皮勒村的群众共同驻守和建设祖国边疆。电影有意塑造塔来古丽这一塔吉克族姑娘,借助这一角色诉说边疆群众的忠诚与坚定,并召唤祖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奔赴到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与热血。

《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作为传记类电影,创作团队深入塔什库尔干县皮勒村了解实际情况,将6位援疆干部的真实先进事迹浓缩至主要人物角色当中,这些主要人物正是无数援疆干部的缩影。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言者,援疆干部既是国家各类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践行者,同时也是边疆各地蓬勃发展的建设者、引领者与见证者。援疆干部在与当地群众心手相连的患难与共中,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既体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困境时同舟共济的坚强意志,又展现了各民族同胞不分你我、团结一心、不断前行的奋斗群像。电影塑造的朴实人物形象能够让观众对人物的成长、蜕变产生共情、共鸣,同时援疆干部和边疆各族群众热爱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触动和感染着观众。电影不仅昭示了援疆干部的伟大与艰辛,更呼吁观众加入到建设祖国边疆的行列之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由此,创作者经由电影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契约”,电影上映后的良好口碑也印证了其对于“创作者—作品—受众”这一共同体的成功建构。

三、国家认同视角下的共同体叙事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6]。我国各族群众之间有着密切地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

(一)水乳交融的血缘共同体

“血缘共同体的确立以血脉传承为根基,将国作为家的扩大与推演,家在伦理层面上的合法性与伦理结构上的稳固性就是国家所期待并接受的道义认同。”[7]《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通过描绘援疆干部的工作引出了护边员巴亚克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巴亚克一家世代“为国看护好边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塔吉克族在18世纪就开始了与中央政府协同戍边并守护家园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配合边防军戍守边疆更是成为塔吉克人的传统……”[8]巴亚克一家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折射,反映出边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杨书记和彭光亮关心、爱护着像巴亚克一样的各族同胞,当地的各族群众也以浓情厚意回报他们。当杨书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时,村民们纷纷上前焦急地帮助送医;杨书记因病去世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含泪送别。在祖国的边疆,血缘的传承从家流向国,援疆干部克服长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难以适应的高原气候,视群众为手足,群众也尊敬和爱戴援疆干部。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各族同胞为祖国边疆的稳定和繁荣贡献着无穷的力量,这一水乳交融的血缘共同体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体现。

(二)休戚与共的地缘共同体

滕尼斯认为,由于居所相近这一地缘关系,邻里之间因接触较多而相互熟悉,并能产生共同的习惯和习俗。正如血缘共同体由家到国的延伸一样,以“村落”为最初形态的地缘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员的高速流动,演变成了“国家”这一更为宏观和全面的地缘共同体。在影片《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中,援疆干部是国家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将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村民,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修路、通水、联网,援疆干部和村民团结互助、患难与共,将原来相对“闭塞的角落”建设成为游人如织的现代化旅游景点。在援疆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家家户户走上了“奔小康”的致富路。援疆干部与村民同甘共苦的景象正是华夏儿女患难与共的缩影,各族同胞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对祖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认同感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归属感,由此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地缘共同体。

(三)和衷共济的精神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意味着人们具有一致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并在共同的信仰中相互熏陶与感召,即同一精神共同体的人们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结,并在同一生活环境中对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同。仪式作为意义共享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中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及政治功能。电影中,各类仪式建构着共同的精神空间,如以升国旗为代表的政治仪式,以及各族群众共同欢庆、共享欢乐的节庆仪式。电影分别在开头和结尾着重描绘了援疆干部带领村民举行升旗仪式的画面,各族同胞深怀对祖国的认同注目国旗,眼神中流露出忠诚与坚定、崇敬与感恩。作为政治符号之一的升旗仪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政治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加深边疆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在暴风雪过后随即到来的肖贡巴哈尔节上,援疆干部被村民暂时忘却灾难的乐观和豁达之情所感染,和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盛大节日。肖贡巴哈尔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也称诺鲁孜节,有着辞旧迎新的含义,节日起始日恰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春分是同一天。塔吉克族独特的节庆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五彩斑斓,也有力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升旗仪式是各族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烈认同的体现,肖贡巴哈尔节是各族同胞对各美其美的民族文化尊重和热爱的体现。正是基于对祖国深切热爱的一致目标和共同情感,援疆干部和村民牢牢拧成一股绳,在驻守祖国边疆、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揮洒热血、奉献青春,各族同胞也在密切的往来互动中得以形成和衷共济、美美与共的精神共同体,热切向往着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国梦”的美丽图景。

四、结 语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中央关心,国家部委倾力,19省市扛鼎。11年的接力支援,帮助新疆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贫困,让25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同步圆梦小康。”[5]《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呈现的援疆干部与群众在贫困一线并肩奋战的情景,是壮阔的援疆事业缩影之一。作为宣传战线中的生力军,电影有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记录并展现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创作者应当以共同体美学理论为指引,创作出更多源于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作品,实现援疆题材电影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2] 饶曙光,张卫,李彬,等.构建“共同体美学”———关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J].当代电影,2019(01):4-18.

[3] 于文夫.华语电影美学本土化建构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7):112-118.

[4] 饶曙光.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N].甘肃日报,2019-10-23(10).

[5] 何军,李志浩,张研,等.同心逐梦绘“疆”来———新一轮对口援疆“国家行动”综述[J].党员之友(新疆),2021(08):18-20.

[6]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24.

[7] 关朝,龚达.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及其内在逻辑[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2):39-45.

[8] 张卫.无所不在的缺席者[N].中国电影报,2022-07-13(007).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