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211600)唐玉华
眼下,成鱼养殖正进入冬捕冬放阶段。俗话说,“放好鱼种半塘鱼”,可见鱼种放养技术掌握得好坏与养殖产量和效益密切相关。冬季鱼种放养应抓好五方面的关键技术。
利用冬闲抓紧对池塘进行修整。方法是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铲除池边杂草,疏通进排水渠,冻晒池底数日,以加速底质有机物质的转化。
使用生石灰消毒。干塘法用量为10千克/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左右、带水法用量为150 千克/亩左右,以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
(1)鱼种质量 优质鱼种的质量要求是:头小背宽,体色鲜明,膘肥体壮,眼睛亮丽,鳞片完整,鳍条无损,跳动活泼,逆水性强。
(2)放养种类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水源、塘口、鱼种、饲料、增氧、养殖技术和往年经历等实际情况,拟好各种养殖鱼类的放养结构,切忌有啥放啥及随意放养,或为追求产量而片面加大放养量。通常情况下,中低产池塘以鲢、鳙为主养鱼,草、鳊、鲫、鲤等为配养鱼;高产池塘以草、鳊、鲫为主养鱼,鲢、鳙、鲤等为配养鱼。主养鱼的放养比例为70%~80%,配养鱼的比例为20%~30%。一般选择放养低龄、大规格优质鱼种,配养新品种,以求达到产出鱼类品种多、规格大、产量高、销路好和效益佳的养殖效果。在养殖生产中,要努力改善养殖环境,营造最佳养殖条件,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以获取最高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3)鱼种消毒 鱼种下塘前,需用3%~5%的食盐水或20 克/米3的高锰酸钾(鲢鱼不宜)浸洗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4)放养时间 俗话说:“腊水放养,鱼儿猛长。”通常情况下,冬至后立春前是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水温较低,水质稳定,鱼体结实,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有利于提高放养成活率;投放鱼种应选择温暖天的中午进行,应尽量避开风、雨、雪、冻等恶劣天气;投放鱼种时动作要轻、快,一次放足。
实践证明,选择冬季放养鱼种,有利于尽早适应环境,有利于开春后迅速生长,有利于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要坚持养殖鱼种为成鱼服务,成鱼生产为市场服务的经营方针。以适销对路的品种、规格参与市场竞争,以提高轮捕轮放的灵活生产方式,提高池塘生产力,做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尽早上市,均衡上市。为此,生产布局应做到鱼种池与成鱼池配套生产、科学合理。
(1)水质管理 冬季鱼类的放养密度较大,应抓好水质管理工作,采取措施调节水质,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
保持较深水位。冬季雨水少,易造成池塘水位降低。一般7~10 天应加注新水1 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将池塘水位维持在2 米左右,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增强鱼种的抗寒力。
适时开机增氧。冬季仍需启用增氧机增氧。晴天中午12:00—14:00 开机增氧,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对流,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
调优水质。如果出现水质浑浊、变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质变坏,要及时排出池底部分老水,一般15~20 天排1次,每次排出10%~15%的底层污水(每次排出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鱼的应激反应),然后用新水补足,保持池水清新。若发现池水透明度超过45 厘米,则表明水体过瘦,推荐向池内投施氨基酸肥水素,用量为1.5千克/亩·米,调整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
(2)投喂管理 冬季晴暖天气鱼类仍能摄食,因此应坚持投喂,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确保其安全越冬。一般3~5 天投饲1 次,日投饲量为池鱼体重的0.5%~1.0%。坚持定点投饲,使鱼类有规律地摄食,具体投饲次数和投饲量应根据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突变、寒潮来袭前停止投喂,勿超量投喂。
(3)病害管理 冬季病害管理一定要多加重视,一旦鱼体带病过冬,开春之后就容易引起鱼病爆发。因此,在冬季要一以贯之的坚持“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则。一旦出现池鱼患病征兆,切莫“小病不治,大病乱投医”,而应仔细查找病因,准确诊断病情,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渔药及时治疗,将鱼病消灭在诱发状态,确保池鱼安全越冬。
(4)巡塘管理 冬季仍要坚持全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注意观察水质肥瘦、有无缺氧及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气温降到3℃~5℃时,要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并检查进、排水渠道是否畅通。若鱼塘冰封时发现冰眼处有鱼群集中活动,要及时采取破冰、注水、增氧等措施,尽量缩短冰封期。开春前气温回升,应及时调低水位,提高池水温度,促进池鱼早开食,早生长,早养成、早上市、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