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

2024-03-13 06:21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天津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件利用函数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熊 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但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整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相融合,为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课件设计水平需要提高

信息化课件的制作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产物,通过优秀课件的制作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体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信息化课件设计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信息素养普遍不足,对课件制作软件不够熟悉,直接影响了课件质量;一些教师在课件设计理念上存在误区,过于简单地将课件视为教材和板书的电子版,导致课件缺乏吸引力。此外,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表面效果,如频繁闪屏、刺眼的背景色块等,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件的价值。

(二)应用信息技术的时机与比例不科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创设和提高教学的便利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本质仍是一种辅助工具,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和比例。然而,在现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时机与比例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如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信息课件,忽视了原有的探究活动,使数学课变成了多媒体演示课,不仅导致学生视觉疲劳,还可能使他们无法掌握课程重点内容。这些问题违背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初衷,给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冲击与负面影响。

(三)忽略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提供的课堂资源,缺乏利用互联网自主搜集资料和智能化学习的机会。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还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有机整合,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教学实际,提升课件设计水平

传统教学中多为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接受的知识较多,导致记忆混乱,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多数是因为教师没有良好的课件制作能力,也无法结合数学教学需求制作出优质的课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课件制作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中,将一些声音、动画、影像等融入课件制作中,使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不管讲解图形旋转还是中心对称相关知识,一旦缺少图示的辅助,让学生依靠想象学习,会极大增加学习难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二维动画视频,在课件中增添部分动画元素,借此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兴趣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微课打造翻转课堂,播放视频,结合信息技术呈现直观的画面,起到点拨学生的效果。

再如,在讲解“概率初步”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印象,避免概念混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列举一些“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等相关概念,并利用Excel 表格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的理解,运用表格中的插入函数功能,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函数,通过模拟实验估计随机事件发生概率,学习统计概率知识。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在信息技术引导下实现深度学习,避免传统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的现象,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掌握教学重难点,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二)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借此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特点,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视频课件,将数学理论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并讲解温度计的具体构造,引导注意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教师利用温度计0℃的上与下讲解正数与负数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数与负数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真正爱上数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再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的特点,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制作课件,在课件中融入一些轻松的元素,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情境,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课堂上篮球投篮的运动轨迹,布置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学习任务,借助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有效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深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教师可以基于此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课堂,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潜能,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设计游戏化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融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精彩绝伦的课堂。同时,教师要明确数学知识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平行线,告诉学生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随后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平行线实例,并深入思考直线平行的必要条件。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已学知识阐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以及“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若两直线平行,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将呈现何种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平行线性质”这一知识点。

(四)借助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难点

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其中有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讲解,但是仍然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高。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机整合,能够将教学难点转变为具象化的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轻松化解。因此,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巧妙地与数学课堂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本课要求学生学会领悟反比例函数的具体意义,并依据要求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于其中涵盖诸多的概念性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开教学。先利用几何画板带领学生绘制一般函数的图像步骤,包括对取值、描点及连线,再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反比例函数,此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再如,在教授“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教师要着重讲解如何将函数y=ax2的图像转化为y=a(x-k)2+h 的图像。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再凭空想象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geogebra 软件,动态演示参数h 和k 的变化,以及对应的函数图像变化。具体来说,当h 值增大时,图像会向上平移;反之,h 值减小时,图像会向下平移。同样,当k 值增大时,图像会向左平移;当k 值减小时,图像会向右平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h 和k 的变化规律,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五)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学生数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大量的习题,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典型例题,并收集大量同类型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将解题技巧应用于其他题目的解答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会让学生练习教材上的习题,难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大量典型习题,不仅能够节约教师时间,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题步骤,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为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其中的“喷泉设计”问题具有典型性,但是因为学生首次接触二次函数,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实现对这一类型题目的高效解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详细讲解二次函数的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如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喷泉水柱喷头,确保喷出来的水完全洒在水池周边,借此模式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从而在遇到这一类型的习题时实现高效解答。

(六)借助信息技术复习,巩固数学基础

课后复习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能够起到巩固学生学习基础的效果。传统的复习模式通常是学生阅读材料、翻阅笔记、完成习题训练等,较为枯燥,难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无法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使学生依据自身需求选择想要观看的视频,掌握相关知识,巩固课堂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夯实学习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中较为典型的习题融入知识库,利用数学资源信息库讲解重点习题,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制定复习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复习“圆的有关性质”时,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跟随课件复习。在课件中,教师利用树状图的形式展示有关圆的知识,将相关内容变成树状图中的各个支点,同时融入动画功能,加上动态翻转与声效,确保学生直观掌握圆的性质与特点。这种复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整合,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构建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内化为自身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课件利用函数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