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4-03-28 12:06宋一婷周涛
党政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宋一婷?周涛

[摘 要]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新需要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作为当前高校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制度供给仍显薄弱。应坚持价值认同,激发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动力;明晰责任分工,夯实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②这不仅对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发挥好育人作用提出要求,也是对每位教师承担好协同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这擘画了新形势下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本科生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核心地位。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各高校积极贯彻文件要求,根据现实需要,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三支队伍(以下简称“三支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一般是根据学生人数按照1∶200的比例配比,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配备,学士导师按照学生的人数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新形势下,探索协同育人的新途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不仅有助于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三支队伍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目前,辅导员主要由专职思政工作者来担任,而班主任、学士导师由专业教师兼任。一是部分高校对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比较欠缺,缺乏下好“一盘棋”的规划意识。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置了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三支育人队伍,但仅停留在形式上,未能有效整合系统里的各个构成要素,未对具体的合作形式、彼此的互动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没有意识到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间接造成三支队伍“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部分教师未将协同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一些教师将沟通和协同视为“麻烦事”。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较多,与班主任、学士导师主动沟通的意识不足,忽略了班主任、学士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而班主任和學士导师作为专业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知识传授和科研学术,对思政教育容易忽视。因此,三支队伍主动协同的意识有待提升。

(二)三支队伍的责任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

构建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协同系统有助于激发三支队伍的内在行动力和执行力,激发育人活力。实践中,三支队伍在工作职能分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职责分配设置边界不清晰。现有的三种制度主要是与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其中“辅导员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相适应,其工作大多属于隐性的人生引导和思想引领范畴。“班主任制”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侧重学风建设、班级建设等方面。“学士导师制”主要与选课制与学分制相适应,侧重学术引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班主任和学士导师的工作多侧重于学习、学术等显性教育的范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现实教育场域中涉及多维度、多场域、多层次的复杂情境,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工作,存在隐性与显性教育混合的情况。二是未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三支队伍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辅导员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功底,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由于专业限制,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专业引领比较薄弱。班主任和学士导师擅长科研和学术,在与学生深度沟通和一些事务性工作方面比较欠缺。目前三支队伍多为零星的合作关系,往往以某一具体任务或问题为导向,例如,在面对毕业班就业这项工作任务时,三者会进行合作,促进学生就业。还有的合作是以问题为导向,例如,学生出现突发事件或者心理问题时,辅导员会主动与班主任和学士导师沟通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出现了不及格时,班主任会与辅导员、学士导师联系;当学生多次缺勤某门课程或毕业设计时,学士导师会与班主任、辅导员取得联系。这样的沟通仅仅是浅显的、单向度的信息沟通和对接,缺乏常态化、系统化、长期性的协同育人机制,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滞后甚至是脱节。

(三)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制度供给仍显薄弱

制度是促进系统协同高效运转的内在条件,也是规约和指引主体行为的行动指南。目前很多高校都陆续颁布了三支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文件,提出了三支队伍协同的初步构想,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随着高校组织架构分工不断细化,工作条块不断分割,部门职能逐渐增强,三支队伍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辅导员属于学校学工部门管理,班主任由教务处或者教工部门管理,而学士导师一般由二级学院进行管理。部分学校将权力下沉,将三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划归到二级学院层面,力图实现“放管服”,但是缺乏跨部门的领导小组或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二是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既有的三支队伍的考核制度是比较零散的。辅导员考核主要围绕学生思政工作。关于班主任的考核,虽然一些学校陆续制定了关于优秀班主任的评审制度,但制度仍处于浅层次层面的,不够系统完善。关于学士导师的考核,学校更多的是从对专业教师的科研、学术、课时量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这为三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 径。

(一)坚持价值认同,激发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动力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又可以通过交流促进自我实现和发展。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士导师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工作职责也不相同,但都肩负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和使命,最终都需要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这种共识不是仅仅依靠外部制度的规约,而应当是从思想上激发内在的原动力。深入挖掘育人过程中涉及的协同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浸润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引导三支队伍在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自觉将协同育人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视为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目标以及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反哺于育人实践过程中。二是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沟通机制和信息资源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的交流座谈会,促进三者之间的对话和协商。座谈会可以探讨如何增强各队伍的联动,交流分享各自的育人工作经验和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资源共享,提升工作效率。畅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学生信息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都可以随时随地实时更新、动态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常上课表现、活动参与情况、学习学业成绩、科研参与情况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三支队伍之间实现从各自“独唱”到全体“合奏”的转变,形成同频共振、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

(二)明晰责任分工,夯实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基础

明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具体分工和职责,形成架构清晰、权责分配合理、制度系统科学的结构体系。第一,明晰责任清单,厘清三支队伍各自的育人工作职责和职责边界。辅导员通过日常思政加強专业或年级学生的“面”上管理,其工作强调整体性,重点通过“管理服务”来做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更多扮演的是“知心朋友”的角色,用爱浇灌学生陪伴学生成长。班主任侧重对班级学生的“线”上教育,强调精细化,重点通过“班风建设”与“个体关爱”相结合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多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学士导师侧重对学生个体“点”上引导,强调专业化,重点通过“成才指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术或学业、科研指导、创新创业等某个专业领域专业化指导,更多扮演“科研导师”的角色。既要区分清楚三支队伍各自的职责,又要明晰在何种情况需要跨越职责边界协作,促进三支队伍边界经验的养成。调动各个育人主体的内在活力,发挥其潜在能力,促进深度融合,从而达成合力育人的目的。第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形成一个专门机构对三支队伍进行管理,配备专项工作人员,便于集中统筹资源。例如成立“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等。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促进三支队伍由条块分割转向协同联动。第三,制定全方位覆盖、内容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往往是针对某一支队伍的专项工作展开,如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涯规划教育等,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申报、实施课程思政等。统筹育人资源,将三支队伍整合开展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既要涵盖三支队伍各自的角色定位、协同育人等理论性内容,又需要包含沟通技巧、表达能力等实操性内容。共同培训的过程本身也是交流互动的过程,还可以以共同的育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团体辅导,促进三支队伍直接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

要促进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三支协同育人队伍的良序、有效运转,需要从源头上建立平等合作、相互制衡的制度体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制定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分类制定三支队伍实施计划、实施目标以及阶段性实施效果,对三者之间交流互动的频次、与学生沟通的频次等进行标准性的规定,使各个育人主体都有章可循。其次,实行“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完善三支队伍的选聘以及评价体系。形成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三支队伍进行“管”,由三支队伍各自进行“办”,由第三方进行“评”的互相补充、相互制衡的权力监督体系。在选聘三支队伍的教师时,除了考察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还应当将协同能力计入考察标准中。在评价内容方面,需要在完善三支队伍各自考核制度的同时将协同育人纳入对三支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现实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路径改善措施,因此在评价时,应更注重动态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最后,形成激励机制。对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学士导师适当减少教学、科研工作量,给予绩效奖励。树立协同育人先进典型,对育人过程中协同育人表现优异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辐射作用。将协同育人能力作为干部考核的参考标准,“发挥协同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③。对于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打通晋升通道,进一步增强三支队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基层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编号:C2022092;2020年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决策咨询课题“材料学院成长导师团实践探索”,编号:CLJCZXKT006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③侯晓萍:《推进高校党建研究高质量发展——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党政论坛》 2022年第6期。

宋一婷系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周涛系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