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183 村1 362 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2024-04-01 09:14韩振罗尔呷刘合光
生态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人居农村居民

韩振,罗尔呷,刘合光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福祉[1-2]。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我国的经济奇迹,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矛盾。伴随着城市的虹吸效应,乡村系统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单向性流动,造成了人居环境系统的失衡,农村人居环境短板问题日益突出,住房条件偏差、垃圾污水乱排、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垃圾外移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3-4]。因此,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随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 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分别强调要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由此可见,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直深受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方面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并已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5-6]。各地区结合当地情况,也随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农村人居环境在垃圾污水处理、危旧房改造、厕所卫生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农村居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其质量如何,居民的满意度就是最好的评价标准[4,7-8]。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认可度较高,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9]。但是,就实地调研和典型文献整理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还需不断深化,解决人居环境质量不平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10-11]。因此,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厘清影响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可为各地区有的放矢整治人居环境难题,缓解经济社会矛盾,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参考。基于此,本文通过全国183 个行政村和1 362份农户的调查数据,探讨农村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特别关注村级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点。

与以往研究对比,本文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基于一手调研数据,分析农村居民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已有文献宏观研究的不足;第二,现有文献较少比较农村人居硬环境和农村人居软环境对于农村居民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目前阶段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应重点关注软环境还是硬环境的问题,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为我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20 年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的实地调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设计专门调查指标体系,内容涉及用水、用电、交通、住房、环境等农村人居环境多个方面。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删除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最后在全国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四川以及甘肃六个省份选取183 个村庄的1 362 户样本进行分析。

1.2 变量的测度

评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助于客观了解现阶段我国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进展,也便于更好分析人居“软”“硬”环境分别对农村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如表1所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农村人居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构建评价体系[12-14]。农村人居硬环境质量主要包含居住条件、用电情况、厕所革命、交通情况以及绿化环境等指标,农村人居软环境主要用农村的基础教育环境、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环境等公共服务提供情况的相关指标来衡量[10]。

表1 农村人居“软环境”和“硬环境”质量的测度

目前,熵值法是学者们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估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15-16]。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主观人为因素导致的权重设定偏误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7]。因此,本文运用熵值法测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得分值。熵值法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

负向指标标准化: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村庄的比重: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差异系数为:

将差异系数归一化即可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

计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得分值:

1.3 变量选取

本文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河道整治、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水平、就医便利程度、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文化娱乐环境等人居环境指标的满意度中提取公因子,命名为“人居环境满意度”[18]。

满意度是农户主观打分情况,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个人等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因村制宜,完善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及农村居民的满意度[5,8,19]。因此,如表2 所示,本文从经济水平、外部环境以及户主特征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因素。

表2 变量指标选取情况

1.4 计量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主要是为了考察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因果效应。Tobit 回归模型适用于被解释变量取值受限的情况,而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属于取值受限被解释变量,所以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Tobit 模型结合的方式分析其影响因素。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村庄j的农户i的人居环境满意度,β0为常数项,βij为回归系数,Xij则代表影响农户i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解释变量,εij表示随机误差项。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测度结果

本文运用熵值法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83个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由表3 可知,从全国层面上看,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总得分为0.356,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说明农村人居环境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分别为0.361、0.356、0.324。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总得分最低,说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平衡现象存在,西部地区的人居环境整治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表3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情况

分维度来看,农村人居硬环境的居住环境得分为0.172,远高于其他维度,可能原因为村庄清洁行动初见成效,危旧房改造和厕所革命的基层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西部地区的居住环境得分较低,仅为0.121,亟须重视西部地区的居住环境整治情况。在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各地区得分均衡,因绿化环境指标,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于农村人居硬环境,软环境的质量则是更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提升的。基础教育环境、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环境的得分分别为0.013、0.075、0.038,总得分偏低,但是各地区发展均衡,可能因为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在全国各地的实行。

总体来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硬环境发展不均衡、软环境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居软环境维度上,仍需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对人力资本的前期积累会产生重要影响,事关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所以下一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把重点放在关注“软”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2.2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Tobit 模型结合的方式,分析各地区和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如表4 所示,从总体结果来看,多元线性回归和Tobit 模型的分析结果均显示,农村居民的家庭经济状况、村级人居环境质量、生活污水的监督措施、医疗点距离、区域位置、健康状况以及外出打工情况都能显著影响人居环境满意度。

表4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从经济水平来看,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会促进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提高,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区,可能原因是农户收入水平提高,改善了生活质量,居民对人居环境的容忍度和满意度随之提高,符合预期结果。这种现象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收入越高,农户越容易接受环境治理付费,也就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5]。杨兴柱等[20]的实证结果和调研情况也支持这一结论,经济实力越强的村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越好。

从户主特征来看,身体健康状况和外出打工情况也能显著影响人居环境满意度。居民越是健康,越是对人居环境满意度越高。而外出打工经历会显著降低居民的满意度,可能原因是在人居环境方面,城乡差距还有很大距离,外出打工的农户更能直接感受到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心理落差。调研中也发现,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都很在意公共基本服务水平的城乡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方面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农村人居硬环境,农村人居软环境更容易影响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如表4 所示,农村人居软环境在1%水平上显著,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也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反映了目前农村居民更期待人居软环境质量的改善,而软环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符合政府对于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规划。

综合来看,村级人居环境质量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说明政府在农村开展的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整治措施使农户对于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提高,满足了农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社会外部环境是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排放监督措施的严苛程度也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表明居民都向往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实行严苛的罚款监督措施,反而促进了居民的满意度[2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基于全国183 个村庄1 362 份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硬环境发展不均衡、软环境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居软环境维度上,仍需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

(2)农村居民的家庭经济状况、村级人居环境质量、生活污水的监督措施、医疗点距离、区域位置以及健康状况都能显著影响人居环境满意度。特别是农村人居软环境,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了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

(3)外出打工经历会显著降低居民的满意度,可能原因是在人居环境方面,城乡差距还有很大距离,外出打工的农户更能直接感受到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心理落差。

3.2 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需持续努力,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政策倾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治理的质量。

(2)因村施策,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问题,不仅注重硬环境的改善,也要重视软环境质量的提高,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软硬兼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3)需要挖掘区域的发展潜力,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从整体上提升村庄的经济水平,进而助力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人居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
人居环境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