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04-09 12:46李婉贾坤胡子劼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智慧课堂

李婉 贾坤 胡子劼

【摘 要】当下,我国正值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课堂,依托智慧课堂对初中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已然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初中地理北京中图版“认识母亲河”一课为例,实践探究数字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智慧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2、03-150-02

教育数字化转型直接推动了数字教育资源多种方式的演进以及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建设,能够使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发生重大变化[1]。因此,教师在准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课堂的同时,一方面要认识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课堂变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并恰当使用多种数字技术,进而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

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理论分析

1.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资源的多样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音视频资源、动画、图像等开发以传递知识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资源。随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进,通过融合知识类与工具类的教育资源为一体,生成虚拟交互类数字教育资源,进而在课堂的设计和实施中及时诊断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从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空间的建设与应用

教师可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多种教育资源、结合教学设计,在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中有效地开展组织教学活动。同时,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也可利用一体机、智能教室、数字采集设备等各类终端设备打造学生学习的智慧虚拟平台。

3.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课堂中,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可通过终端设备汇聚课堂中的人、活动和环境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服务于课堂的中心主体,推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互动关系类型等的重构,将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2],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

1.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七年级的地理内容以中国为例,重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获得[3]。本章的学习,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视角出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的使用,关注学生对于黄河基本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等相关工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综合分析认识黄河不同河段景观特征及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助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2.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

(1)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初次应用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国利用数字技术展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的视频,对学生形成视觉冲擊以及结合语文学科文化素养的培养,引入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在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对比认识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使用智慧笔来完成作答并采集相关信息,从而借助“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数据汇总来了解班级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在黄河水系特征的学习当中,教师请学生用智慧笔来标注相关信息,结合地形图来描绘黄河干流流向,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注地形区和行政区的名称等活动,通过“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时呈现及思维在线等模式,一方面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思维的养成。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本节课的设计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互动,最终达成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但同时本节课的课堂设计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不充分、区域认识和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目标未达成等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需继续开发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赋能课堂教学。

(2)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应用

基于第一次教学设计,在再次分析教材及开发“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随机点名等工具的基础之上,教师减少了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认识对比的环节,增加了黄河水文特征的教学环节。导入环节依旧选取了视频导入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削减了用智慧笔统计学生对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作答情况这一环节;保留黄河水系特征的认识,并通过“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随机点名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通过景观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建立不同河段的景观特征和其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本次课堂设计增加了“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使用以及工具箱的开发,同时增加了景观图片作为问题导入,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区域认识的形成。但同时,本次课堂设计未能充分运用智慧笔的数据采集功能,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情况掌握不明,人地协调观念也没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后续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更好地发展。

(3)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最终实践

在最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学情,调整导入及黄河水系特征学习的比重,开发“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的对比功能,增加学生分析黄河水文特征环节的占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加强学生区域认识和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教师在调整黄河水系特征学习的比重环节,通过保留用智慧笔按流向描绘黄河的干流并标注流经地形区这一活动,一方面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为后续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减少了描绘黄河干流的次数,减少了重复的数据统计,提升课堂质量。

在增加学生分析黄河水文特征的占比环节中,教师依旧采用运用景观图片来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河段的景观特点,并请学生结合所学,建立起河流水文特征和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教师依据学生所需提供相关地理工具(地图),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运用智慧笔完成学案上的相关内容。“教考综合评价系统”进行实时收集数据并对比呈现,展现同段不同组以及不同河段的学生探究情况,实现当堂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对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减缓、含沙量变化的分歧,教师带领各组成员用不同力量摇晃含沙的水瓶来实践探究最终结果,进而提升地理实践力。

完成学案后,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及视频、图像等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华北平原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地上河”景观,进而请学生关注中游河段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缓解措施。最后,教师请学生运用智慧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实时收集学生的总结成果,并及时进行互动批阅反馈。

总结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教育空间的扩大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化,与此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与应用,教师要主动迎接挑战,加强多方合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4],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赋能。

参考文献

郭绍青. 从数字化技术变革教学视角理解教师数字素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23(7).

刘邦奇. 智慧课堂引领教学数字化转型:趋势、特征与实践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23(8).

韩春红,张新慧.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黄河流域的教学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2023(11).

王鹏飞,李晓庆,刘微娜,沈静. 优化技术手段支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以某校定向采集数据赋能教师循证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2).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

编   辑:徐靖程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智慧课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