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三融四阶全渗”策略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科护理为例

2024-04-09 09:17黄文婷吴林秀张丽娣吴潇芸何华梅莫小云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内科

黄文婷,吴林秀,张丽娣,吴潇芸,何华梅,莫小云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022 年4 月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并于2022 年5 月1 日起正式实施。本次修订是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首次修订,落实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研究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为例,领会《职业教育法》精神,创新构建“三融四阶全渗”策略并开展智慧课堂,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到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护理能工巧匠的目的。

1 落实新《职业教育法》要求,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1 教学融入新产业、新技术,更新知识体系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应加强职教与先进产业、先进技术的紧密对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职教人员应深入与企业合作,积极对接所教授专业领域的新产业、新规范、新技术,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同时,在数字化、智能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职教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智能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推动知识体系更新。此外,应深入思考“为何更新”“更新什么”“怎么更新”,并将其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

1.2 教学融入新主体、新策略,深化产教融合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人才培养应以“面向市场、促进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所需。因此,要以新《职业教育法》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科学研究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

1.3 教学融入新理念、新科技,推动智慧课堂革命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跟上时代步伐,只有具备智能化背景下的教学能力,才能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保障,同时,要建立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校、院、企”多元师资团队,增强不同师资合作的紧密性,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其次,优化基于智能化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内容,建设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开放式动态教学资源库;最后,应改善智能化教学环境,创新智能化教学策略,优化智能化教学方法。因此,只有破解当前智慧化教学改革的痛点、难点、焦点,推动智慧课堂革命,才能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内科护理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现状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大健康背景下,健康服务领域逐步从各级医院延伸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形成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防治和护理知识,具备一定对内科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配合抢救的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内容繁多且复杂,与临床专业知识紧密相关,跟随医学技术发展,知识体系更新迭代快,更是临床实践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目前,护生在学习内科护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一是高职护生学习自律性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二是护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欠佳;三是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综合案例的分析、演绎、推理能力有待加强。由此可知,目前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学生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归纳总结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3 构建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的“三融四阶全渗”教学策略

通过文献研究、学习者情况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新《职业教育法》精神内涵,理清智慧课堂开展的路径与方法,探寻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医院、社区、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结合本课程专业特点,校、院、企专家共同探讨,初步确定“三融合、四阶段、全渗透”的策略框架。“三融合”即产教融合、书证融通、课赛融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学过程融入新产业、新技术,通过书证融通实现教学过程融入新主体、新策略,通过课赛融贯实现教学过程融入新理念、新科技,对接新《职业教育法》内涵;“四阶段”即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形成“理论学习—实训操作—情景模拟—实景见习”的学习路径;并在授课过程中,“全渗透”课程思政,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总体设计思路见图1。

图1 “三融四阶全渗”策略总体设计Figure 1 Overall design of the "Three Integration and Four Stage Full Infiltration" strategy

3.1 聚焦护士岗位胜任力,通过“三融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新《职业教育法》内涵,通过“产教融合、书证融通、课赛融贯”重构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当前护理行业新业态。

3.1.1 产教融合 通过产教融合将医院、养老机构等护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链接,依托我校牵头成立的广西医药卫生职教集团,组建“校、院、企”多元教学团队,调研分析新时代医院、养老机构护理职业岗位胜任力,将医院、企业当前新产业、新技术融入课程标准,实现专业课程与临床、企业等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同时,通过三方协同规范课程内容设置,联合开展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进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

3.1.2 书证融通 通过书证融通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其职业发展能力。首先,基于护士岗位胜任力,将护士执业资格证、健康管理师、1+X 老年照护、1+X 老年健康评估等证书培训标准及要求有机融入内科护理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相关模块化、信息化、智慧化教学资源,推进各项证书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拓宽学生职业发展方向。

3.1.3 课赛融贯 通过课赛融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阶式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如护理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比赛等大赛理念、标准纳入内科护理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大赛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实施、点评反思,感悟大赛标准,为打造护理能工巧匠奠定基础,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学习观。

3.2 拓宽学生能力递进路径,通过“四阶段”实现学生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护理工作过程,将内科护理课程的每个模块重构分解为“理论学习—实训操作—情景模拟—实景见习”4 个阶段,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四段递进,能力提升”教学路径。

3.2.1 理论学习阶段(1)课前:教师设疑,学生探疑。教师课前在线发布自学任务表及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布测验以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监控学习进度;发起投票和问卷调查,明确学习难点、重点;通过课前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课中:教师释疑,学生解疑。教师针对学生投票及互动确认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学习;并发布临床病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理论依据,解答案例;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解疑的依据、过程及结果,小组间相互点评,提出各组意见的特点和不足;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解疑思路、依据及结论进行点评,适当发问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最终解答疑问。(3)课后:学生反思,教师答疑。学生反思课堂本小组讨论结果存在的问题,并撰写反思报告;在讨论区向老师及同学提出针对该课堂内容任一方面的疑问,同学之间互为解答,教师整体把控线上答疑现场,及时纠错和解答疑难问题。

3.2.2 实训操作阶段(1)课前:自主学练,初习技能。教师课前发布操作视频,学生在智慧实训室自行练习,初步学习技能。(2)课中:翻转课堂,熟悉技能。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先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在课中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集中讲解示范,学生再次练习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3)课后:同伴互助,精练技能。学生课后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根据不同模块设置情况,选择模型练习或者虚拟操作系统开展练习,通过系统或同伴评分查找自身不足,反复练习,达到精练技能的目的。

3.2.3 情景模拟阶段(1)课前:小组讨论,明确分工。“校、院、企”多元教学团队共同设计临床真实案例,并设置高端模拟人参数,发布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任务,分析案例,做好角色分工。(2)课中:实景模拟,提升能力。结合高端模拟人,依托设置的临床案例,随机选择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演示,包括严格根据护理程序对模拟人进行身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护理计划及实施等。与此同时,教师在课中引导其他学生对演示小组成员的表现如护理评估是否全面、病情分析是否恰当、技能操作是否规范、分工合作是否合理、语言沟通是否有效、健康教育是否个性化等进行点评。模拟演示结束后,参与实景模拟的小组自评,之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3)课后:反思感悟,总结提升。学生课后反思本次实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并反思今后应如何改进。

3.2.4 实景见习阶段 (1)课前:明确任务,复习旧识。教师课前发布见习任务及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疾病知识。(2)课中:临床体验,感悟职业。学生到医院相关科室见习,以小组为单位对患者进行评估,讨论该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护理计划、实施健康宣教。医院临床教师通过学生对真实患者的评估,引导学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在医院对真实患者的评估与交流,不仅能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还能提升职业认同感。(3)课后:反思总结,凝练提升。见习结束后学生书写见习报告或反思日记。若因疫情原因未能到医院实地见习,还可采取“云上见习”模式开展[2]。

3.3 聚焦学生价值观引领,通过“全渗透”实现德技兼备

多元教师团队联合深入梳理内科护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特点、思维方法、职业素养和价值理念,挖掘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库,教学过程中全程全方位渗透思政元素,使得职业素质与专业精神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护理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培养精湛护理技术的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同时身为护理人员应该尊重患者,善于沟通,并结合近年来疫情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性,应以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护士为目标。课程思政示例见表1。

表1 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设计示例Table 1 Example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for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4 搭建基于“三融四阶全渗”的智慧课堂框架

4.1 创设智能环境,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化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智慧护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整合成为虚实结合的内科护理实训教学平台,并依托虚拟教学资源,高度还原医院现场的虚拟情景,为产教融合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选择功能齐全、受众面广、操作简便的优质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对课程架构及课程资源进行优化,使其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

4.2 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智慧课堂教学能力及育人能力

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参加以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等为主题的培训,革新教学观,切实增强教师团队的智能化教学业务能力及课程育人能力。同时,不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反思教学的不足,讨论改进措施,提高教师智慧课堂教学能力。

4.3 制作教学资源,建成“能学、辅教”智慧资源库

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3],以“三融合、四阶段、全渗透”教学策略为指导,联合医院、社区、企业多元教学团队,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护理新业态岗位知识、技能和素养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课程的最小单元建成独立的知识点或完整的表现素材,多元开发虚拟仿真、思政渗透、开放共享的新形态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并基于大数据建立符合学习者学习规律的资源库,根据实时数据分析不断迭代优化,建成“能学、辅教”的内科护理智慧教学资源库。

4.4 构建多元化课堂,优化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大学课堂SPOC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根据“理论学习→实训操作→情景模拟→实景见习”四阶段,构建多元化课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开展,同时渗透课程育人,实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质三维教学目标。

4.5 智能诊断技术,优化测评学习过程

结合智慧课堂教学场景,利用交互式平台的学习大数据与我校智慧护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智能评价。如通过设置虚拟案例,依托捷达系统、3D BODY 等人机交互开展学习,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与尝试,在分析案例、评估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时,该人机交互模式可全过程、全面评价学生高阶处理问题的能力。

4.6 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4 合3 维”评价方案,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依托智慧化教学环境,采用“专业教学评价与思政育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临床思维训练终端评价与在线自学终端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知识、能力、素质”3 个维度[3],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4 合3 维”评价方案。通过临床思维训练记录、在线学习进程记录、小组讨论情况、理论考试情况、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护患沟通、慎独精神、爱伤共情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身为职教人员应深刻领会新《职业教育法》,落实其具体要求,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内科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体会
武汉市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起草完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召开《职业教育法》修订座谈会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