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时代特征及现实价值

2024-04-14 18:11汪荣有史志明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文明

汪荣有,史志明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围绕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命题,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精深、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全面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传统文化、聚焦现实问题、引领未来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绘制了新的蓝图,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路径科学,形成了一个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

(一)战略定位: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表征于两者之间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恩格斯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经济实力与政治霸权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破坏,妄图从思想文化上进行瓦解与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与不安,意识形态斗争也随之更加尖锐化、复杂化,各种抹黑中国、唱衰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全面把握“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7页。的重要论断,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上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斗争实质上就是争取人心的斗争。为此,我们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与引领力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立场与经济性质,其核心价值则代表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场域下,文化思想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时代特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与交锋进一步唤起了“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陈词滥调,为文化建设、意识形态斗争带来了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78页。。“两个巩固”进一步明确了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与方向,就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建设聚焦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使全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

(二)目标指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数千年,为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患,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21页。,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再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必然要求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并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文明。

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一以贯之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7)《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邓小平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使命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使命的有机统一,它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立场。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根本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9)习近平:《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人民日报》,2023年6月6日。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后者为前者提供了价值理想、精神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之势,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5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转化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融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文明,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价值引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绵不绝的文明,关键在于其中蕴藏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强大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着力培育与提炼具有民族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思想,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作用。新时代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攻坚期,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敢于攻坚克难、吃苦耐劳,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落实落细落小,就能够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7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能够廓清亿万网民的思想迷雾,牢牢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为亿万网民营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实践方略:坚持“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但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探索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使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富裕富强之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活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首先,“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立自强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灵魂融合为一体才算真正地中国化。”(18)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融互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以及事物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互补互鉴。精准把握二者结合点的最终目的在于:一方面是使得马克思主义“跨域身份”兼具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资源优势向价值优势的提档升级,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话语构建。其次,“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19)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7页。。“两个结合”意味着我们党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上的理论自主和文化自觉。“两个结合”所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倾力守护与接力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更为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基于深刻理解“中国问题”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理与分析、筛选与改造,以激活其现代内涵与形式,用以推动中国道路的纵深发展。再次,“两个结合”巩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0)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习近平文化思想所主张的“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精神上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文化上有所创见的前提保证,“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9页。。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上的主体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支撑,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是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自主性”,是同其他民族精神交融交锋过程中的“自为性”,是清晰呈现中华民族身份的“我们性”。在此意义上,文化主体性关涉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因此,“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维度,为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科学路径。

(五)根本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使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了繁荣富强的历史发展趋势,再次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辉煌,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22页。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首先,文化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能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立场。毛泽东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此后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把人民立场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43页。,不断解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协调、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其次,文化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面对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它一方面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导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价值引领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再次,文化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1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开辟了文化传承新路径,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前进,体现了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时代特征。

(一)彰显“人民中心”的真理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力量基点,以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追求。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28)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年,第49页。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拜人民为师,才能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永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二是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7页。。为此,文艺创作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内容要“反映人民心声”;文艺价值决定于“是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3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页。;文艺评判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与评判者”。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理论品格。三是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推动农村、边远地区与革命老区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体现“守正创新”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3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换,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升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感染力、凝聚力。“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4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对待外来文化,既不盲目崇拜、全盘照搬,也不唯我独尊、全盘否定。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指导方针,积极学习与借鉴世界有益的文明成果,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文化魅力。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舞台上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递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叙事的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凸显“明体达用”的实践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九个坚持”“两个结合”“五个方面”“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实践方法等,构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化作为重要的上层建筑,应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与调整一个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能动地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理论,并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聚焦时代任务,回应时代关切,引领时代潮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与行动指南。

(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3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94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成功走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内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演进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价值指向、政治立场与理想追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它一经诞生就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想迷信,向世界有力证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呈现。中国特色、民族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点,它必然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民为邦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价值理念与思想精髓,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它必然要从革命文化中吸收敢于奋斗的精神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3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页。斗争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最亮底色。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时代,以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回应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挑战,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就成为筑实文化自信根基、解构“西方文化优越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在新的时代场域下,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要求以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性,它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为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遵循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首先,它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它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再次,它属于社会主义文明范畴,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进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轫于中华古文明,开创于近代文明,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4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为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一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着力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二是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传统、引领时代、指向未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性、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区别其他文明的显著标志。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性,即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连续性,应对不同时代要求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坚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统一性,博采众长、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亲仁善邻、世界大同的和平性。五大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蕴与优势,它必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文化滋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双创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是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实践的路径。

(三)为推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它衍生出了“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处世原则,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世界市场,开启了世界范围的社会分工。从此,各民族的历史也就变成了世界历史,各民族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产品。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始终以“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不断排斥、打压其他文明的进步发展,导致地区冲突不断,出现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华文化“和合”的价值追求,立足时代要求,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人类文明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8页。质言之,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没有优劣、高低之分,理应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平等对待各个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和而不同”的文明发展观,于2012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迅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同与支持,并纳入联合国宪章,成为人类文明和谐共处的价值遵循。为解决人类文明争端,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3页。“三个超越”为人类文明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有效破解了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的时代难题。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世界文明建设新主张,再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实践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情怀。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文明观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人类文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文明”“如何建设人类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必将引领人类文明朝着更加和谐、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