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指导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4-18 10:09吕冰冰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积木建构游戏

吕冰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更是他们与世界互动的存在方式。游戏对于构建幼儿的幸福生活以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众多游戏类型中,积木游戏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关注。积木游戏要求幼儿运用各种形状、大小的实心或空心积木及辅助材料,通过平铺、堆高、围合等建构技巧进行搭建,从而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与认知。与其他游戏相比,积木游戏因其可直接触摸感知、创造过程可持久保存的特性而独具优势,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性进步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积木游戏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境,影响了积木游戏的价值和效果。本研究尝试剖析问题的根源,以期打破实践中的壁垒,为幼儿积木游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幼儿积木游戏的价值意蕴

1.积木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积木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体现在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注意力、反应力、记忆力的锻炼方面,但其更为独特的价值则体现在锻炼数学思维与开拓科学认识两个维度。积木游戏给予幼儿触摸、操作积木材料的机会,幼儿通过感知积木材料的大小、长短、粗糙度等特性,逐步建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对数学概念的观察、探索等活动所产生的对摩擦、重量等要素的发现,则涉及科学方面的认识。此外,积木游戏对于幼儿空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游戏过程中频繁的手部操作能够促使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强化的刺激有助于增加海马旁回、小脑和梭形回旋的面积,进而提升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2.积木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社会性学习与交往的机会,能发展其社会交往技能。在积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建构水平不一,这为同伴的共同建构与团队协作创造了舞台,也为交往行为与互助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被帮助的一方不仅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温暖、关爱,还学习了更为高超的建构技能,增加了生活经验。助人的一方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助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在日后的游戏和生活中更倾向于与他人交往、融入集体。这特别有利于平常表现害羞但建构水平高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积木游戏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内在心理审视过程。幼儿虽稚嫩,生活经验比之成人不够丰富,但他们也在模仿或创造着自己的审美产物,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音乐、舞蹈、绘画都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感受的语言,积木游戏也不例外。积木以其自身的多样造型、直接体验性、所占空间的可具象性、保存长久性等优势为幼儿所喜爱,也使得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以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困境

1.积木材料数量不足、类型单一

积木材料的数量、大小、形状是幼儿自主开展积木游戏的重要物质保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班配备的积木在大小、材质、数量、类型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数量不足容易诱发幼儿负向社交行为、消极游戏态度等;类型单一说明可供选择面狭小,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和建构水平的提升。幼儿积木建构技能分为七个发展阶段:非建构活动,堆高、平铺和重复,架空,围合,模式,表征,为游戏而建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使用单一的长方体类积木材料进行重复性垒高是最容易快乐与满足的,但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建构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单一的长方体类积木不能满足搭建需要,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运用于不同搭建情境的积木类型。而长方体类的积木主要用于表征桥面或路面,还需要其他类型的积木表征不同的部分,若是缺乏多样的积木类型则无法促使幼儿达到“为游戏而建构”的水平。

2.游戏时间缺乏,空间场地受限

积木游戏不同于音乐、舞蹈的华美易逝和绘画作品的二维平面结构,时空条件就是其形成的“摇篮”和展示的“舞台”。有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单次合理的积木游戏时长应为10分钟,中班幼儿至少20分钟,大班幼儿也不少于20分钟,依据个体差异,对于有强烈游戏意愿的幼儿可以延长至30分钟甚至更多。但是,现实情况却不理想:一是幼儿积木游戏时间会受到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的挤占,导致积木游戏的时长缩减,从而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二是室内区域规划不合理,多区角设置致使留给建构区的空间不够,这导致幼兒的大型作品难以长时间保留,且能同时进行积木游戏的幼儿偏少。积木游戏区域容易成为部分幼儿的“专场”,另一部分幼儿的需求遭到悬置,原初性的游戏意愿被压抑。这也更频繁引致区域内幼儿对公共物品的占有欲,使幼儿产生工具性攻击行为。

3.指导时机不准确,无明确目的

一是指导时机不恰当:教师指导容易出现对游戏难以进展的原因的误判,提供解决思路但剥夺了幼儿自我思考的机会。二是指导无明确目的:一方面,囿于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游戏观察理论,包括观察对象、观察内容的选择与记录等;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处理许多其他的文字资料,对幼儿的关注被迫分散,只在有需要时才会加以观察与指导,且所获信息片段化、浅表化。另外,有些幼儿园虽然制定了观察记录表,但针对性不强、理论薄弱,导致观察和记录不足以支撑教师的活动调整。

4.指导内容狭隘

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的指导内容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情节、建构技能、造型布局、学习品质六个维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内容多集中于游戏规则、学习品质和游戏材料维度,而对建构技能、造型布局等方面则缺乏指导。前三者涉及对幼儿规则意识、学习习惯、物资配备的指导,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对教师来说熟悉度高、易于操作,可以说是展示充分观照的缘由;但建构技能、造型布局涉及游戏搭建理论的掌握、审美趣味等内容,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换言之,教师理论知识的匮乏成为指导内容狭隘的内在致因。

5.评价环节缺失、内容浅显

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的评价应包括总结游戏经验、解决游戏建构问题、分享积极情绪体验等环节,但教师却因一日生活的安排而无法足量评价各部分,甚至缺少评价。即使在有评价的情况下,教师也是作为评价的主体,就作品模型进行简单化、模式化提问,评价内容浅显。幼儿则失去作为评价主体的权利,难以发挥评价的主动性。相较于教师“自上而下”式的分享评价环节,同伴之间的分享更为具体、全面。因为教师指导多有任务指向的意味,而同伴的交流则更多指向激发兴趣、深掘游戏情节与主题等。

三、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优化路径

1.材料为“源”:投放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积木材料

首先,在数量分配上,幼儿园应统筹安排,确定最低标准线,如不低于200块。年级组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可采取逐年递进、量化分配的方式,以满足幼儿创造性、建构技能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其次,在类型分配上,考虑到小班幼儿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为主的活动特点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多套类型相同的积木材料,以满足他们爱模仿的心理需求。而对于中大班幼儿,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师可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积木类型,包括单元积木、空心积木、辅助材料,以及长方体类、圆柱体类、异形类积木等。不同形状的积木能够表征不同的建构形象,这对于满足他们的建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实践场域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在统一配备之下添加低结构的辅助材料。比如:号召教师及家长不定期收集废旧塑料瓶、纸板箱、PP管以及幼儿园内的可利用物,一方面填补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班级保持独特性、打造班本特色。

2.时空为“生”:合理满足幼儿游戏时间,扩展空间场地

首先,重新规划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为积木游戏预留充足时间。一方面集体教学活动过程要紧凑,充分调动幼儿专注力;另一方面要按教学主题适时加入积木游戏领域的相关内容,为幼儿的建构技能和造型布局等能力的发展做好铺垫,增加游戏趣味性。其次,分年龄段解决建构游戏时间被户外、生活活动等挤占的问题。对小班幼儿,教师应把重心放在对幼儿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上,对积木游戏的关注强调基础搭建。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应足量保证游戏时长,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控制区域数量、延伸户外场地等手段来扩展空间场地,并强化区域之间的联动效应,以促进积木游戏的深度开展。如:让幼儿化身“小小工程师”,使用丰富的材料建构医院、警察局、菜场等场所。这不仅增加了幼儿动手的机会,满足了幼儿建构的心理需求,还解决了空间场地偏小、固定时段与空间幼儿偏少的问题。

3.时机为“活”:灵活把握指导时机,明确观察目的

首先,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能力,紧密围绕政策导向,深入挖掘文件的价值立场。同时,教师应积极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从相关文献和书籍资料中提炼出积木游戏指导的核心理念。教师还应通过研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学习,实现“以教促学”的教育目标。其次,坚持实践层面因材施教。教师指导时机的选择应依据幼儿自身特点,如当缺乏自信的幼儿打不开拼合的积塑时,教师可及时介入:“快递员您好,这是我的包裹吗?我已经等好几天了。”幼儿在教师的提问下转变思路,建造快递站,不仅联结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最后,依托幼儿园宏观设计。在现行考核标准下,幼儿园应更注重“质”而非“量”。教师的观察记录应重点关注“反思”部分,加强教育研讨环节。这一举措在减少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也推动教师明确观察目的,深入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从而有效提供教育指导。

4.内容为“本”:全面关注指导内容

首先,建立“老带新”机制。幼儿园为新手教师配备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傅,以便于新手教师请教,弥补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度过角色转换震荡期,并以此为着力点从教师的单向学习、个体学习转向互动学习、团体学习,形成学习社群。其次,重塑教育觀念。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特征并不代表教师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思考者。教师需深入把握全体幼儿的积木游戏特点,思考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判断是否就游戏环节操作示范、参与指导。如当一个幼儿持续游戏的时间有十几分钟,且整体造型布局较为随意、缺少美感时,教师便需要及时观察与思考,确定指导内容的具体维度,而非简单地让幼儿继续搭建。这不仅能使教师的指导更为有效、全面,还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想象、操作潜力,营造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

5.评价为“法”:丰富评价环节、深度挖掘内容

为确保评价工作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性,教师可灵活调整幼儿的一日生活流程。在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可紧密围绕幼儿的实际需求,将集体活动部分内容转化为积木游戏的分享活动。在进行内容分享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完成“我心中的房子”积木搭建活动后,教师可指导幼儿自主描述房子的外观特征、内部布局、设计思路及搭建技巧,随后引导幼儿围绕“如何使房子既宽敞又稳固”的话题展开讨论,涉及积木的搭建方法、材料选择等多个层面。这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自评与互评,还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帮助幼儿深化对游戏意义的理解。总体而言,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表达情感的需求,还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窗口,同时为积木游戏环境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积木建构游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星钻积木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有趣的积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