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三重逻辑

2024-04-25 04:04杜清华李思怡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传统爱国主义培育

杜清华 李思怡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非传统安全意识相对传统安全意识而言,主要是指人们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认知、观念以及具有相应的警惕性等,非传统安全的内容随着技术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非传统安全意识也会随之变化。非传统安全意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组成要素,它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与思维底线。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公告指出: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目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挑战,时代要求我们要用全新的思维去思考评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大风险挑战,以便对一切风险有充分的防范意识与预备心理。高校作为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平台与渠道,与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有相同的功能和目标,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1](P55)

新时代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复杂工程,既要反映历史事实、汲取历史经验,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更要把握两者融合的契合点、切入点和实效性,将两者结合在三个互相关联和内在统一的维度内,对于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逻辑

(一)爱国主义是建国初期应对美方细菌战的伟大旗帜。建国伊始,我们不仅面临着外国军事挑衅和国内肃清反革命和剿匪的传统安全挑战,还面临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风险。

细菌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大规模使用以来,因为不易被发现而容易扩散,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朝军民深受其侵害。1952年初,美军一面继续对志愿军实施“绞杀战”,一面在朝鲜北部和中朝东北部分地区秘密实施细菌战。对此,中央首先成立反细菌战防疫委员会,并在东北地区开展对志愿军防疫的支援工作。此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严密的群众性防疫措施,在全国城乡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卫生防疫运动,由于这场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应对美国的细菌战,保卫祖国,又是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央便将这一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2](P1002-1015)充分显示了运动的本质和特质。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共同努力,中国政府与人民很快成功地粉碎了美方阴谋。

(二)爱国主义是提升我国能源安全系数的强大精神动力。能源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重要部分,石油等化石燃料更是被誉为工业血液,意义重大。新中国初期,我国的能源燃料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建设进展。在我国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优先发展基础性工业,而能源工业是工业的基础。1950 年3 月27 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三个协定,其中之一就是共同投资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新疆)。[3](P77)“一五”期间建设的重大项目分类中,建设项目最多的就是能源工业,充分说明能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当时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境况。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摆脱当时的缺油状况,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大庆展开会战,使我国迅速摆脱了贫油的帽子,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庆精神产生于石油会战,其动力就是石油工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P5)新中国的石油工人通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实际行动,解决了当时急需的石油供应,确保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提升了我国能源安全的系数。

(三)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风险的巨大动力和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面临众多非传统安全风险,其中包括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其他武装力量承担了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中的抢险救灾与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任务,抢险救灾也成为我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面对地震、洪水等非传统安全风险中殊死搏斗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抢险救灾活动中的精神动力和信心保证,从1976 年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再到2008 年汶川大地震,从2003 年“非典”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爆发,人民军队与其他抢险救灾者发扬了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些抗击非传统安全风险中得到了一次次伟大升华,同时也展现了全体中国人民抵御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高尚爱国主义行为。[5](P1)

历史逻辑体现的是历史的规律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时,逐步从被动应对演进为主动预防,而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历程体现了我们对非传统安全认知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是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历史逻辑的充分展示与深刻启示。

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

(一)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表明: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与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宗旨相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关系民众国家安全风险意识和防范治理思维的养成且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育为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平台。

新时代,非传统安全内容形式愈加多样,这些非传统安全风险不仅是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道路上的隐患。当前我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反映了时代要求,体现了两者互补,促进了两者共进,体现出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爱国主义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6](P32)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早已有之。在古代社会,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奴隶社会的爱朝廷、对天崇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宣传“天命论”、宣扬儒教、忠君爱国等思想。[7](P10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就是抵御外来入侵,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我们面临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主要是军事和政治等安全挑战,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我们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风险与挑战层出不穷,对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形成了威胁。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既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提高了信息风险,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系列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相关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行为更加凸显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要适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其教育内涵须与时俱进,折射出新的时代特征,而我们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新挑战也都赋予了新发展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和新特征。[8](P122)

(三)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精神鼓舞、价值引领、榜样宣传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个体,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自然也指向社会个体的安全与发展。近年来,人的安全成为非传统安全概念的核心,[9](P108)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旨在促进国民非传统安全意识,提高民众应对防范能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思想基础、精神指引和内在动力,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民族复兴伟业。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解决的是斗争意志的培养,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负责斗争本领的习得,新时代,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时代内涵。

三、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

(一)找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契合点。爱国主义教育与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在目标上一致,但在教育形式上有所区别,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精神洗礼、历史认知、价值引领,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重点在知识灌输、能力习得、意识养成,两者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有联系又有区别。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两者之间如何契合,关系到高校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能否形成共鸣、共情和共通。因此,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准契合点。

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学主体对非传统安全内容与爱国主义内涵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两者互相补充,用爱国主义精神指引学生,用非传统安全知识教育学生,指导学生提升非传统安全意识,更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唯此两者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切实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契合度。

(二)找对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长期以来,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乃至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而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空洞虚化的现象,要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就要瞄准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不仅需要高校职能部门明确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同时结合当前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风险隐患,聚焦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环境以及技术变迁的影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宗旨。

(三)提升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试卷,学生的理论水平、防范意识与实践操作与应对能力亦不相吻合,有悖教育教学规律。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科学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嬗变路径与时代内涵,厘清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现实境遇,遵循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进路。[10](PI)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升两者的实效性,就要实现两者融合软着陆,避免生硬化、形式化、主观化。

高校教学安排要紧跟形势发展与技术进步,这对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有较高要求,教育者既要政治站位高,也要专业知识强,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关系,而是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不仅需要在课本中学,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教育主管与实施部门要做好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互动,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等教学手段的结合,实现人机共享和共进,师生沉浸式体验,与虚拟课堂高度融合,提升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师生主观意识与客观能力匹配。

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非传统安全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多。2022年年底,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全球热议乃至争议,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虽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被限制使用,但技术的全球流动与变形是历史的趋势,毫无疑问,我们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风险愈加严峻。

早在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办公厅就发布关于开展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非传统安全思维的高度重视。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思维方式必须现代化,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形势和辨别安全风险的能力,必须有战略前瞻,切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甚至讳疾忌医,从而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与隐患。

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事关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顶层设计,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能否顺利进行。非传统安全意识培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重逻辑反映了高校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实践技能三者之间的统一,体现了新时代非传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互动、互补与互进,两者融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整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认知与实际应对能力,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非传统爱国主义培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