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的一体化探究

2024-04-29 04:19徐剑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队伍机制

高 霞, 赵 健, 徐剑波, 张 悦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0 引 言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实验室的安全、效率和质量[1]。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的标准和规范是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效率和满足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这种标准和规范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应包含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安全规范等内容,确保实验人员获得有效的培训和实践,全面提升实验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共同体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合作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的组织模式,重要特点是合作共赢,成员之间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凸显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持续性等特点。构建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通过知识的分享和共享促进实验队伍专业发展[2],真正形成资源共享、协作互助工作模式,系统而深入地实现培养实验队伍的安全意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1 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

共同体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3],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组织的协调与管理,缺乏建设制度和机制,导致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在方向聚焦、目标锚定等方面存在不足,运行上也往往混乱和无序,难以评估效果。共同体建设注重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机制和制度,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队伍的能力与素质。现有的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远无法适应实验室队伍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建立有组织的、实体化、有机立体的实验队伍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体的目标与价值已迫在眉睫。

1.1 现有岗前培训共同体无法有效推动实验队伍专业发展

基于当前岗前培训共同体的特点分析,未能有效推动实验队伍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①缺乏系统规划,处于无序状态[4]。现有的岗前培训共同体往往只基于一定的任务设定来开展工作,任务单一,活动形式片面,缺乏系统构建,无法为实验队伍的发展提供有效、针对性支持。②运作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实验队伍人员发展的趋势和内在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实施,更重要的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机制[5]。因此,构建科学、立体、有机、参与性强的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2 建设岗前培训共同体是实验队伍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个体的发展需要“伙伴”相互协助和智慧传递,而这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尤为重要。相较于高校教学型队伍解决学科知识的“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实验队伍更偏向于解决技术上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6]。为了促进队伍的专业成长,建立基于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发展不同维度的“平台”,创建围绕不同阶段发展的专业性组织,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来推动队伍专业发展,将是实验队伍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共同体中,成员可以相互分享经验和各自所学的内容,在专业对话和合作实践中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为个体的自主发展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同时,共同体鼓励与支持学习的文化氛围,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条件和学习资源来支持队伍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

2 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的现状

高校实验室作为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师生科创能力,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是一个以共同目标、组织性、合作性、互动性、共享性和持续性为特点的有机整体。针对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其纳入政策与机制层面。从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当前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共同体内部各主体之间缺乏共同目标。在实验队伍岗前培训过程中,由于多部门共同推进实验队伍岗前培训的实施和开展,常常出现由于不同部门权责不一致、培训目标不一致等因素导致的多头管理和规范缺失情况。由于缺乏有效协同、科学管理和实时监督,实际培训效果欠佳,未能形成共同体发展的良好合力。因此,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需要明确共同体内各主体的权责,并明确共同体的内部共同目标。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的工作能够协调一致,实现共同目标。

(2)共同体建设缺乏客体间协作机制及文化建设。共同体是以发展为目标的有机整体,目前实验队伍能力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的情况,缺乏相应的培训规章制度保障,且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协商、合作等内涵机制[8]。此外,缺乏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策略,实验室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形成和实现彼此相互学习、经验分享、思想交流、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因此,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需要建立起客体间协作机制,实现定期交流和合作,促进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同时,需要建立起反思学习策略,进行定期评估与总结,制定改进举措,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共同体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共同体的整体素质。

3 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的一体化探究

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自上而下的体系设计来实现。共同体建设必须以实体化平台为基础,明确创新协同、分层分类、优势互补、重点突破、全面整体和持续提升的指导思想。

3.1 构建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的总体思路

(1)开展基本背景研究和需求调查。基于实验队伍建设需求,结合教育基本理论与伙伴学习的理念,建立相关设计逻辑,实现共性特征和个性要求相结合。

(2)建立共同体的基本架构。立足共同体的基本机理,建立相关的管理组织机构,确保共同体发展符合主客体的共同发展目标,扩大共同利益的覆盖面,形成分层分类的共同体多维建构。

(3)强调“管控模式”重要性。为保证共同体的科学运行和发展,必须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的管控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保证共同体建设效果切实惠及实验队伍和共同体主体的自身建设与发展。

3.2 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的设计与实施

(1)凸显创新共赢,构建高水平学习机制。①建设伙伴学习机制。采用交叉任职、学习沙龙、专项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让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交流学术思想,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氛围。②实行名师引领的跟随机制。尝试建立分学科、学段、多种形式的“名师跟随”机制,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为形成名师梯队和提升整体水平奠定基础。③设立常设性会议交流机制。建立发展论坛、名师讲坛以及分学科、分主题的专业发展论坛等交流机制分享经验。依托高水平合作单位,建设实验人员培训基地,制定全员系统培训计划,切实提升专业发展水平[9]。

(2)瞄准智慧创获,构建实验队伍联动机制。①开展实验合作项目。针对实验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重大和重要问题,以项目化学习融入工作日常,进一步促进学习[10],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②基于常设性互动平台,建立实验室队伍合作与交流机制。依托常设性平台,促进不同学科、学段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共同体”等形式化的合作机制,帮助实验人员在与专家对话、与同行交流中发展与提升[11]。③建立健全师德培养机制。以案例征集与分析、主题讨论、实践体验等方式开展师德培训项目,成立师德建设专家组,强化师德教育的全方位治理,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实施分类管理,构建全面提升机制。结合共同体主体的多元化和异质性特征[12],基于“分层分类”“优势互补”原则,根据不同学科和层级的实验人员队伍,通过有效整合,在外部引智的基础上,实现结构有机、协作有力、高效运转的“共生共赢”。同时,找准制约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以真实问题形成共同体的重要学习载体[13],实现重点突破,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改进”机制,确保实验队伍建设整体水平高效、有序和科学发展。探索和形成联动发展平台、机制和环境建设,形成规模、结构、质量、能力及创新一体的队伍建设。

3.3 高校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的运行和支持机制

(1)组织保障。①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实验队伍建设岗前培训发展共同体创优工程领导联席会议,定期会商实验室队伍建设,研究决策重要事项,并负责指导和协调相关事宜,激发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联动。②设立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发展共同体创优工程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协调联动重要事项,商讨合作、交流、培训等政策,并对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督导。在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中,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执行和实施效果的有效评估。③搭建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与学习。建立信息化平台对于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共同体管理平台、实验队伍学习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共同体内部信息的快速共享和管理。共同体建设不应仅限于内部合作,还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企业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扩大共同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机制保障。①探索建设实验队伍岗前培训评估与监测路径[14]。通过监测与评估,了解实验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差异,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队伍自我建设专项计划,推进整体均衡发展。②探索建立岗前培训共同体创优工程咨询机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共同体的智库,加强战略规划设计和合作发展项目等协作与研究,为促进发展共同体创优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合作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研究支撑。③建立会议沟通协调机制。每年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年度联动发展计划;每季度召开协调办公室会议,落实领导小组精神;承办合作发展论坛,深入研讨共同体建设联动政策与制度、模式与机制、资源与信息共享、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④建立共享和监督反馈机制[15]。内部资源共享是共同体构建的关键,通过建立共享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优势,如资源、专业、制度优势等,从而促进实验队伍建设的优势成果更好地惠及共同体成员。当前的模式较少地关注岗前培训的具体效果和长久效果。加强对岗前培训效果的监督和反馈,可以引导和约束共同体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岗前培训的效果与质量。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双向反馈的方式,如培训成果、培训问题和培训需求等方面,动态调整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从而促进共同体建设更加符合实验队伍建设和培训的需求。

(3)资源保障。共同体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多方合作力量,建立涉及发展的相关部门、行业和协会参与的协同推进共同体创优工程联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共同参与的联合协作,促进联动的新机制的制定,涉及创新政策、制度安排等导向性举措。如建立联动的激励机制,鼓励多方参与共同体建设,共同推进创新政策和制度安排等导向性举措的制定,形成对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推动。借助学校和院系的教学发展与创新中心平台、其他实验室的支持,发挥新老帮带的实效作用,与协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举办创新活动等,可以为实验队伍和共同体成员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从而实现共同发展[1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划拨专项资金,并积极吸纳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资金,形成科学管理资金方式,为实验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重要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措施将为实验队伍建设和岗前培训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和水平。

4 结 语

高校实验室队伍岗前培训共同体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注重实践和创新。核心是通过协作和共享来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水平,实验室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知识、技能和经验,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促进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步,为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猜你喜欢
共同体队伍机制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