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践研究

2024-04-29 00:06吴阿娟朱园超刘浩铭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吴阿娟 朱园超 刘浩铭

基金项目:洛阳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化导向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编号:ZJC22023)

作者简介:吴阿娟(1994— ),女,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社区治理;朱园超(1980— ),男,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体育、就业创业;刘浩铭(1995— ),男,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摘 要: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面临着诸多心理困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增能理论的视角,探究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通过认知增能、技能增能和心理增能等路径,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更好地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增能理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方面,其中理论层面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较少,业界曾尝试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研究,然而仍旧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增能理论视域下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卑、迷茫等,他们常常对求职择业感到不安、缺乏自信,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甚至出现逃避就业的情况。课题组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焦虑。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到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无法找到满意工作。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能力,降低他们的求职信心。

二是无助自卑。一些大学生因为学历、能力等原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无助,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某项工作。这种自卑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限制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是自我否定。面对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许多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会习惯性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无法找到满意工作。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会削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甚至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是就业压力过大。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

二是自我认知不足。一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和方法,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缺乏清醒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清晰规划,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导致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

三是家庭期望过高。许多父母对子女的职业发展抱有较高期望,希望他们能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子女一旦没有达到父母这些期望,就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从而在就业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是缺乏应对策略。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无法坦然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三、增能理论视域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优势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专业服务方式,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就业市场。

增能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它强调增强个体的能力和权利,从而改变其弱势地位。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中,增能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增能理论视域下,个人能力和价值是需要被激发和提升的。对于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来说,增能就是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面对就业压力。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具有显著的优势。

四、增能理论视域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践模式

(一)理论框架

增能理论强调增强个人和社区的权能,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变。社会工作应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以應对社会挑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中,增能理论强调个体自我认知、技能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提升,从而增强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这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二是自信心。自信心指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同感,这是个体心理健康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自我形象。

三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指个体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和保持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包括职业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协作技能等。

(二)实践模式

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中,增能理论强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挑战。基于增能理论,可以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划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增能、技能增能和心理增能。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进行。

一是认知增能。认知增能是指通过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认知方式,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自信心。

二是技能增能。技能增能是指通过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与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是心理增能。心理增能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自卑等心理,增强其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专业团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采取个案工作模式,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开展个案工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通过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二)开展多元化服务,增强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采取小组工作模式,如通过组织小组能力提升活动(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除了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服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讲座、研讨会、职业交流会等,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完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建立溝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采取社区工作模式,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就业相关的活动和服务,增强大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韧性。

(四)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开展职业规划辅导

通过职业规划辅导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社会工作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服务。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强化就业意识和竞争力。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就业能力,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焦虑和自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当然,该项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校社会工作资源不足、大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部分大学生对改变自身状况缺乏积极性等。在实践中,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介入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要与学生、企业、家庭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为不同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学校社会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环伟.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压力的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21.

[2]曾俊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探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生教育中的人性化管理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