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2024-05-02 04:42魏颖陶晓燕
生态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业生态农村

魏颖,陶晓燕

(南阳理工学院 范蠡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大原则下,高瞻远瞩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全球趋势的新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中华民族完成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纵向维度的改革与创新,也需要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主动参与。农业、农村、农民是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态文明也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部分和环节。结合农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成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之一。相较于国外,目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还不成熟,面临着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将在评述循环经济优秀著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由万程成、周葵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著作。该书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以企业(小循环)、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三个循环经济主体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定量分析方法为基础,系统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通过三个实例证明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全书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基本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内涵及其物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循环经发展水平定量评估分析框架。作者首先分析了当前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大体系:基础平台(企业层面)、核心层级(生态工业园区)、宏观载体(区域经济大循环);最后阐释了三大体系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估方法构建。作者首先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了其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AHPTOPSIS)综合评价方法,为一二三级指标赋权。第五章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作者在总结全文结论基础上,指出了该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书中,作者进一步引申出了其对循环经济特征的新认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系统观、新价值观,最终要转化为一种新消费观。作者认为,循环经济是由人、技术、资源自然构建成的一个庞大经济系统,客观上要求人们的生产、消费活动不能隔离开来,更不能脱离系统单独存在,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系统观来重新探索和研究循环经济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不断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视角下,自然生态环境只是生产原料的“供给场”和生产垃圾的“堆积场”,而循环经济则摒弃了这一错误的价值观,不仅将自然环境视为资源来源地,更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类和自然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系统。因此,作者认为,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树立新的价值观,抛弃以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转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价值观。该书关于循环经济“新系统观”“新价值观”“新消费观”的论述,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对我们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认识有积极启示。

相较于国外,我国农村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现实制约因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循环经济观念缺乏。循环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然而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舆论宣传不到位,使得这种农业发展新理念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可,农村循环经济也失去了应有的发展。②循环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滞后。科学技术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农业产业循环网络越密集,所需的农业科技就越复杂、越精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对循环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循环农业发展中大量急需技术无法得到满足。此外,现有已研发成功的循环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也不到位,大量科技成果仅封存在实验室而没有在田间地头扎根,更没有形成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正向示范。③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和气候环境有较高要求,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会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愈发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生态破坏导致耕地数量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各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不同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也探索出了不同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南海岸,气候干旱少雨,60%的国土面积属于沙漠。受此自然条件限制,以色列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力求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资源。以色列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污水净化系统,城市污水经净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每年因此节约4 亿立方米水资源。同时,以色列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业用水效率。以色列还发展了沙漠温室技术,其塑料薄膜不仅是覆盖材料,还能根据不同作物需求对日光进行光谱调节和控制,精准满足植物光照需求。此外,以色列还建立了良性农业规范认证(GAP 认证)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荷兰是全球循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典范。荷兰地势低洼,纬度高、光照少,多沙壤性淤积土,适合蔬菜、花卉及牧草生产,为此该国探索出了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荷兰独创了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循环利用等大量循环农业新技术,同时积极探索低污染农业,大力推动畜禽粪便高效利用,有效降低了园艺业农药化肥使用量。在农业害虫防治方面,坚持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化学防治为辅,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016 年、2018 年,荷兰分别发布了《循环经济2050 计划》和《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规划》,从国家层面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纲领和路径。

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书的主要理念以及国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举措和有益经验,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一方面,基层领导干部、农业政策执行者要加强我国循环经济领域相关政策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从本地实际出发,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广大农民群体介绍循环经济的重要价值、积极意义和实践经验,引导他们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来。

(2)完善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律体系。一方面,我国应结合农村循环经济实际,制定一部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法”,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循环农业发展配套政策和法律制度,如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循环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等,为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加大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与创新。首先,我国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其次,我国还要加大循环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及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开展循环经济研发与创新,提升农业科研针对性和效率,为后续技术推广与应用奠定基础;最后,我国还应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所、农业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向广大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宣传和推广新型循环农业技术,提升农村循环经济技术水平。

(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保护农村耕地和水资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保护农业耕地。同时加强农业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污染水源等行为,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5)拓展生态富民的新路径。把生态优先作为摆在首要位置,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把生态和发展统一起来,把产业选择作为关键要素,突出发展那些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和绿色产业,打造标志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把生态环境、特色发展、富民增收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农业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农业生态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