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祥 陈昱充
摘 要:“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教育引导体系;既要注重文工交叉,从“两路”建设养护、进藏铁路修建及科技攻坚克难着力,实现文化涵育功能,又要注重文旅融合,从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品牌标识、完善支撑条件入手,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两路”精神;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两路精神研究”(22JHQ028)
作者简介: 胡子祥,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hhzzxx@126.com;陈昱充,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胡子祥, 陈昱充.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12.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1]195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指示入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军的同时进行公路勘测和施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十余万军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康藏公路(后称川藏公路)筑路一线,掀起了一场抢时间、促通畅的筑路热潮。70多年以来,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养护和改扩建过程中,锤炼和弘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同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又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养护和改扩建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集体记忆与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禀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2]。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传承和弘扬好“两路”精神,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史论结合:夯实传承弘扬基础
2014年8月,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两路”精神。十年来,学术界对“两路”精神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而言是不够的。当前要赓续弘扬好“两路”精神,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内涵阐释、梳理生成逻辑、厘定历史定位,夯实“两路”精神理论基础。
(一)深化内涵阐释,彰显精神伟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
“两路”精神突出展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节,更是鼓舞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攻坚克难,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支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川藏、青藏公路修建方针、实践意义的重要论述是“两路”精神研究宣传的重要参照与政治遵循。《康藏公路修建史料汇编》《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文献集》等资料集保留了“两路”的集体历史记忆。但是,真正学术意义上较为集中的研究是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路”精神之后兴起的。就其成果来看,由于“两路”精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史料较难获取、方法过于单一,不少篇目属于宣传性文章,学术基础较为薄弱,内容上多从筑路英烈感人事例出发探讨育人价值,或通过筑路历程梳理,凸显精神特质,鲜有立足时代背景从学术视角对“两路”精神本质、根源、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任何精神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所以对“两路”精神的进一步考察,应以史实为出发点,深化其内涵阐释。从俗沉浮,与时俯仰。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精神弘扬的要求也是发展变化的。当前,要审视“两路”精神对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助推民族地区发展,对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要以更高的格局与更博大的胸怀升华“两路”精神的时代意蕴。因此弘扬好“两路”精神,要不断加强学理化研究、学术化表述、大众化宣传,既要以史实为基础,对“两路”精神生成逻辑深化阐释,又要以目标为导向,在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中阐发内涵,将精神资源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洪荒伟力。
(二)注重根源回溯,增强精神底蕴
就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考察了运输经济规律,他认为交通运输在社会化大生產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运输属于生产中的环节,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3]。西藏拥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藏和水力资源,这块富饶土地上的人民却因长期交通阻塞而过着经济贫困、文化闭塞的生活。直到解放初期,西藏仍是中国唯一没有近代道路与交通工具的地区。随着西藏与祖国内地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交通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前提。可以说,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因此,“两路”精神研究要探本穷源,从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中探寻其本质和根源,从而为“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找到原动力。
就历史逻辑而言,7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两路”精神弘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修建时期,全线共计三千多名英烈捐躯,青藏、川藏公路可谓是筑路战士与工人们的鲜血浇筑而成。譬如在修筑波密珀龙附近的岩壁时遭遇特大暴雨,副排长邬贵相坠落悬崖,九位同志被山洪吞噬[4];张福林在带领全班执行雀儿山爆破任务时,因遭遇塌方以身殉职[4]。筑路难,养护亦难。高山峡谷遍布、地震滑坡频发的恶劣条件注定了川藏、青藏公路的养护工作是长期且严峻的。为保证公路畅通,需要持续性的养护、抢修。自1954年通车以来,养路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清除积雪、改善路况的同时开荒种植,热心帮助过往的司机、游客。改扩建也不易,需要不断突破技术关卡。1966年在修建横跨雅鲁藏布江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曲水大桥时,采用钻孔灌注基础和柱式墩台新工艺,节约且高效地完成了桥梁修建任务[4]。精神之路没有终点,精神之脉代代相传。“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了筑路、养护、改扩建的全过程,同时也贯穿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的全过程。只有全面梳理其历史脉络,才能更好地从历史中透视精神的力量,以精神传承之路助力社会发展之路。
就发展逻辑而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路”精神所彰显的集体为重、忠诚担当、无私无畏、人民至上等精神内核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无共通之处。同时,它也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这些伟大精神均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绽放光芒,呈现出各自独特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要从党的百年流变中把握“两路”精神与精神谱系中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好掌握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内在精神“基因链”,提高政治站位,用好“传家宝”,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共建共享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接续奋斗。
(三)厘定历史定位,涵养精神血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两路”精神是中华儿女无穷创造力和高度智慧的具体诠释。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曾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勤劳勇敢且富于创造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存在,深深熔铸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十余万筑路军民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凭借勤奋踏实、大胆创新的干劲,短短四年便改进和创造了八十余種适合高原筑路的操作方法[5],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齐心协力征服了重重天险,在“人类生命禁区”修通了川藏、青藏公路。在某种程度上,“两路”的修建就是善于创造、甘于吃苦、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外化与表现。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来看,“两路”精神是英雄血脉、英烈精神的赓续传承。百余年来,正是一代代不惧生死、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儿女救斯民于水火之中,铸就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英勇无畏的民族脊梁。筑路英雄们将这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熔铸到筑路事业之中,充分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每当出现需要爆破岩石的危险任务时,总会有成百上千的英雄们积极上前,毫不退缩[6];正值隆冬的雀儿山,寒风刺骨、冰封雪飘,战士们即便冻裂双手,也不曾停下施工[6];修筑怒江、牛踏沟路段的英雄们昼夜不停地在悬崖峭壁悬空作业,手中的铁锤与脚下的江水奏出动人心魄的交响曲[6]。一代又一代的“两路”人传承红色血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养路、护路、改扩建,推动西南边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丰功伟绩。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来看,“两路”精神生动再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胼手胝足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1953年开始修筑青藏公路时,正值抗美援朝结束之际,且川藏公路修建3年尚未竣工,国家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即便如此,党和全国人民依然坚定信念、万众一心,积极响应“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5]的号召,将公路修到了拉萨。“两路”粗通后的几十年,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攻克技术难题,改善行车条件,将全部桥梁改建为永久式钢筋混凝土桥[5]。如今,在党的政策扶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地区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两路”精神,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滋养。
二、红绿相映:构建教育引导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7]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青海省三省区要以“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的规划格局,将红色人文景观融入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全力打造具有红色文化意蕴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多载体呈现“两路”的精神魅力,这不仅能够传递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还能够促进历史、地理、地质、大气、生物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与生态意义。
(一)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综合开发精神资源禀赋
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保护独特自然景观与重要历史文物为目的的重大文化工程。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活动的路线与川藏公路的路段有部分重合,在精神文化上更有忠诚使命、不屈不挠等共同价值旨归,因此将“两路”精神资源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可行且必要的。于生态而言,高原虽景色壮美雄奇,各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冻土层变浅等灾害。因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成为高原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于文化而言,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能够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它将充分利用长征和“两路”沿线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资源禀赋,整合长征和“两路”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因地制宜,突出区位特点,构建好自然生态空间。以四川段为例,川西高原环境特殊、地貌多样,自然环境作为承载物质文化的场域,应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还原真实、完整的高原生态系统,既能实现生态保护,又能找寻文化归属,进一步打造雪域高原生态美。第二,回溯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打造精神文化标识。譬如,聚焦建造道孚“忠烈桥”、征服二郎山、打通雀儿山等关键节点,讲好陈明义、张福林、杨海银等为代表的“两路”英雄事迹,赓续顽强拼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民族团结、军民一家等文化血脉。第三,以长征文化为底色,统筹沿线与“两路”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川西高原是长征精神文化集中凸显的红色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路”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续写与传承,为长征精神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川西路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要将长征文化与“两路”文化资源相协同,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人文历史资源来展现长征文化公园的时代维度。第四,走向大众,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与新技术优势互补,使“两路”精神得到多元化的展示。
(二)成立协同研究中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见证着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艰苦卓绝,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保护革命文物,让文物充分发挥其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成立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是让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与高校结对,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共建共享,聚焦革命文物保护、阐释、利用与传播等深入合作的新模式,符合基础研究与实际保护互相结合、相向而行的发展思路。首先,要双管齐下,加大环保与文保力度。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在高原之上,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就是对川藏、青藏公路本身的保护。因此,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要把保护生态和挖掘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生态保遗”的新路。就历史文物传承而言,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创建为推动“两路”沿线旧址、馆藏文物、典藏文献、档案史料以及口述史的征集、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其次,发挥高校学科优势。高校和相关机构要在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史料挖掘、生态保护、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基础性工作与创新性研究。川藏、青藏公路是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多样的公路,涉及如何节约运输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影响等问题,只有站在地理、生态、工程技术、人文历史等多个学科视角,对沿线进行考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双向对接。最后,要整合集成现有“两路”文物资源,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川藏、青藏公路修筑的部分纪录片影像、遗留物品及所用工具主要存放在波密红楼、德格县张福林烈士纪念馆、江达县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格尔木将军楼、成都市川藏公路博物馆等单位。要通过“两路”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两路”文物点与高校协同研究,积极做好红色基因的发掘弘扬工作,做好“两路”文物保护利用的宣传推广工作,努力把分散在各地的“两路”纪念馆、展览馆和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化殿堂、生态景区和精神家园,各纪念馆、展览馆和博物馆要协同发力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两路”精神的工作。
(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助力“大思政课”教学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和地方共建共享共赢,充分利用场馆的丰富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两路”精神相关场馆建设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红色文物的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有益于学校借助红色场馆上好思政课。学校和地方共建共享红色教育资源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9]。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单纯指场馆的建设,重要的是馆校合作,积极做好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的发掘弘扬工作,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宝贵的“两路”资源,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平台,为培养青年革命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还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开发系列课程。立足于西藏地区自身丰富的“红绿”资源,着力构建具有“两路”特色的“红绿”两线教学内容,以“两路”精神的红色基因和高原美景的绿色情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打造精品路线。“两路”沿线省、市、地方博物馆应联袂合作,相互配合,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宣教形式,形成一条完整的红色教育研学路线,打造“两路”教育实践基地区域版图,实现1+1>2的合力效应。最后,创新教学载体。高校和场馆要以基本陈列为阵地,创新合作模式,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譬如通过开展讲座、5G直播、微视频和微信二维码语音导览系统平台以及自愿服务等途径,系统展示川藏、青藏路70余年来的修建、养护、改扩建历史,勾勒出“两路”对西藏地区各方面跨越式发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广大学生了解“两路”历史,从中汲取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三、文工交叉:实现文化涵育功能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将在加强公路养护与改扩建、加快铁路修筑、加大工程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建设和养护,实现精神的活态保存
“两路”精神是“两路”建设者崇高品质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集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范式。十八军官兵在修建川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庄严地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10];常年驻扎在川藏线上的道路养护部队——武警交通四支队,担负着川藏公路竹巴笼至东久路段最艰险的八百公里道路的养护保通任务[11];在改建风火山地段时,为攻克青藏公路热融滑塌、排水不畅等问题,科研人员反复测量与推敲,多次更改设计、进行返工,保证公路质量,提高线型标准[5];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的109道班养路工人们战风雪、斗严寒,使青藏公路唐古拉山30公里国道年年保畅通[12]。70多年来,前有三千多名筑路英雄的英勇牺牲,后有一代又一代“两路人”以路为业,在养护、改扩建的岗位上,为排除公路险情、确保公路畅通,为实现关键工程的重大突破,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在高寒缺氧、气候无常的环境下艰苦奋斗。因此,要真正实现“两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就要进一步加强公路的科学化、规范化养护,潜心钻研、积极研发适合高原养护需要的技术措施,根据不同路段病害原因,采取最恰当的养护方式,为人民提供畅通、绿色、安全、舒适的公路环境,使行车条件与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二)开展进藏铁路修建,助推精神升级演进
“两路”精神的传承者,既包括为川藏、青藏公路修筑、养护和改扩建作出贡献的“两路人”,也包括整体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行业的从业人员。交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与群众日常生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交通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彰显,还是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的体现。进藏交通更是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藏区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70多年前,筑路军民在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更沒有充足物资供给和健康保障的情况下,风餐露宿,昼夜施工,运用最原始的方式与简陋的工具,修建了难度与高度都堪称历史之最的川藏、青藏公路。“两路”的通车为中国人民修建进藏铁路提供了信心与技术经验。2006年,青藏铁路的修建经历了两期工程得以全线通车,并在赓续弘扬“两路”精神的基础上凝结形成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13]。目前,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已全面开工,新一代进藏交通人员应该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无限的创新活力,接续创造高原交通科技新成果,绘制交通强国美好新蓝图,做新时代的高原“开路先锋”。
(三)推进科技攻坚克难,助力精神赓续发展
“两路”精神是拼搏在筑养路一线、将青春与智慧献给祖国公路建设事业的英雄模范们所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服务于特定的国家需求,有着特定的职业和群体的适用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14]回顾历史,1951年,余炯带领踏勘队步行4600余公里,车行2090公里,往返翻越60余座雪山,搜集了昌都至拉萨路段的部分资料,为选择最佳线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4];在跨过凶险的怒江峡谷时,崔锡明徒手攀爬800米的悬崖,探明了怒江西岸的线路,筑路战士和工人才得以将该段修通[7]。“两路”精神所昭示的不怕艰险、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科研攻关精神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熠熠生辉,并在全社会形成文化与思想的共鸣,无数的余炯、崔锡明以青春和生命丰富发展了“两路”精神,使之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之间薪火相传。林俊德52年坚守罗布泊马兰基地,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建立了功勋;南仁东为建造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用足足11年走遍了全中国的山川盆地,在筛选了300多处符合条件的地址后才确定了最终地点,建成了FAST望远镜主体工程。时移世变,精神恒在。“两路”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在筑路、养护、改扩建的长期实践中凝练形成,又因不断注入反映时代需求与特征的新内涵而赓续发展。当前,我国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但是仍有许多领域“卡脖子”技术正在或潜在地阻碍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8]。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弘扬“两路”精神,在久久为功的科技攻关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打造高品质工程,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四、文旅融合: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2]。“两路”精神的弘揚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旅产业布局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青海省要充分发挥“两路”沿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时代弘扬好“两路”精神,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视长期效益,做到整体规划。首先,耦合各类资源,将人文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保留原始生态的基础上,以公路沿途的雅安二郎山、康定折多山、林芝波密、昌都江达县岗托村等地为核心,协同市场、环境等要素,做好红色旅游规划,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体现“原始、自然、生态、文化、人文”等内涵,发展“红色+山水”“红色+人文”等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红色旅游业态,提升红色资源价值。其次,立足特色区位,打造富有趣味性、参与性的文旅项目。“两路”沿线地区不仅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高原自然生态和地理地质条件,还拥有与全球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性,因此可以发挥各民族同胞的智慧和特长,将“两路”精神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区域合作,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旅产品,增强游客体验感,助推旅游业发展。最后,辐射沿线,做到协同发展。利用“两路”精神有效整合沿线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聚焦川藏、青藏公路沿线旅游规划及产业经济发展,提升川藏、青藏公路沿线及邻近区域旅游产业创新和发展水平,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同时,串点成线,扩线成面,依托“两路”标志工程,将沿线遗址和景点有机连接共享资源,引领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青海省三地区域产业协同进步,从而推动区域红色经济发展。
(二)创建品牌标识,提升文旅市场效应
相关部门要将“两路”精神具象化,将其有机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并通过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提升其产业承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创作文化作品,让“两路”精神活起来。文旅部门要协助红色文化协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全力打造“两路”文化品牌实践场景,用广播影视、文化书刊等新的文化载体与表现形式讲好“两路”英雄的故事,进而讲好西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譬如,年过五十的慕生忠将军领导五个工程队在食物短缺、高寒缺氧的情况下高强度劳动,仅用短短二十多天就建成了青藏公路最高路段唐古拉山路段。我们可以通过话剧创作再现战士们征服唐古拉山的精神力量,展现交通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二是打造文化地标,让“两路”文化实起来。昌都坐落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入藏门户,也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要地。利用昌都重要的政治地位、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显的区位优势等特点,将文化理念深植于文化品牌创建全过程,提升“两路”精神品牌在昌都、西藏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三是加强交流融合,让“两路”文化强起来。发挥品牌影响,整合城市资源,助推文化推广与创新,将“两路”文化更加积极而务实地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之中,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城市与城市、藏区与其他省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形成“两路”文化独特的品牌竞争力,进而使“两路”精神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三)完善支撑条件,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西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富集,唐卡、藏戏、藏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和谐相处,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产生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应将川藏、青藏公路沿线作为世界级旅游地区,加深国内与国际对藏区的了解和关注,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一,提升交通沿线及景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跨省(区)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其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好在线红色资源平台。其三,建立旅游联合救援体系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合作机制。一方面要筑牢高品质生命安全屏障,由于“两路”地处高原的特殊属性,因而在交通沿线、景区建设医疗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应做好应急预案,在人员配置、设备配套、工作配比上做好有效的对接,提高沿线应急救援能力。
总之,七十余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既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也需要号召全国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进行伟大斗争,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还需要激励全国人民顽强拼搏、甘为路石,为实现梦想添砖加瓦。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和反思“两路”修筑、养护和改扩建的伟大历程以及这一进程中凝练升华而成的伟大精神,我们将更加坚定地确信:“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能够有机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4.
[2]习近平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 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N].人民日报,2020-11-0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4]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筹委会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文献组编.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文献集(第二卷)筑路篇(下)[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122,118,275,16.
[5]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筹委会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文献组编.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文献集(第一卷)文献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175,10,169,236.
[6]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筹委会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文献组编.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文献集(第二卷)筑路篇(上)[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29,35,32,65.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35.
[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8.
[10]刘念光.弘扬“两路”精神 献身强军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12-14(05).
[11]周东平,陈鸿圣.矗立在“世界屋脊”的丰碑——写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50周年前夕[N].人民日报,2004-09-12(02).
[12]马应珊.世界屋脊护“天路”——青藏线养路工速写[N].人民日报,1996-07-06(5).
[13]习近平.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5(2).
[14]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A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 of the“Two Roads” Spirit in the New Era:As a Commemorat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Sichuan-Tibet and Qinghai-Tibet Highways
HU Zixiang, CHEN Yuchong
Abstract: The “Two Roads” Spirit of Sichuan Tibet Highway and Qinghai Tibet Highw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To let the “Two Roads” Spirit play a role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not only start from 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root cause explor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ies,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and promotion.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park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s and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red and green, and build an education guidance system. We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 Two Roa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into Tibet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and industry, and realize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More importantly, we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Red Economy, start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brand ident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pporting conditions.
Key words: the New Era; “Two Roads” Spirit; Sichuan-Tibet highways; Qinghai-Tibet highways; the long line of inspiring principles for the CPC
(責任编辑:陈艳艳)
①见《康藏公路修建史料汇编》,作者为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 ,由修路史料编辑委员会于1955年印刷,其注明为“内部文件”。
①见《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十年》第68页,作者为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政治部,1965年9月于拉萨印刷,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