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2024-05-06 16:23朱琦卉
中国储运 202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物流教材

文/朱琦卉

物流管理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经过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输出到各个岗位中,但从实际来看,现有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还需做好优化和完善。因此,文章立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备后续参考。伴随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建设,使物流行业涉及范围不断扩大。具体来看,物流行业主要是针对物质资料进行实体传输。期间,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导致物质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利润被不断压缩。因此,更需要做好物流管理。通过开展高质量物流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减少物流方面的资源消耗和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发展效益。同时,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也需要一并做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重点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时代、社会和行业需求。文章以此为前提,进行如下讨论。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注重理论教育,实践环节较少。教材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传递和学生获取物流管理专业理念知识的主要来源。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基本能够保证教材理论知识体系的充分和系统性,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中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了实践能力。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却未体现出更多实践内容,这就给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带来了很多限制。因此,还需进一步做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在保留原本充分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实践元素。(二)成绩占比中实践教学活动处于低值状态。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并能够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判断,最终表现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期间,需教师能够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占比较少,实践的分值也比较低,难以通过实践来考核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教师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主体力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对教师队伍进行选拔和组件时,更多是从人员学历和所学专业角度出发。如此一来,虽然能够保证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难以保证人员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从而造成了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期间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此外,教师个人在教学中也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将教学的灌输点放在了学生分数和成绩上,对知识进行灌输,未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提升实践能力的空间和条件。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强化教材实践教学内容。教材是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保障。因此,在通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前,需能够先行做好教材内容的优化。一方面要保证教材内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实践内容。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第一,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进行选择时,需将关注点向实践方面转移,保证教材中实践相关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和时效性,合理配置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比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进行选择时,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看,便是要在众多教材中,筛选出对知识总结最全面的,以及在实践教学方面最具实用性的,通过二者之间的结合优化教学指导;第三,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进行选择时,也可以从理论知识引导性最适合学生的角度出发,先对这部分教材进行选择,然后结合这部分教材情况,后续补充实践教学内容。(二)将实践环节分值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满足社会、行业需求重要保障。因此,需能够在学生考核中,提高实践方面分值占比。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第一,教师可以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时,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测试,然后将实践环节测绘所得出的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中,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分值占比,并同时也能够从成绩考核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第二,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比赛中。其中,常见比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物流实践设计等。然后对学生比赛活动的成绩进行记录,并将其纳入学生的总成绩中,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分值占比。(三)强化教育工作者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育人员往往来自高校,这使得教师仅仅具有教学相关的理念、能力和经验,由于未深处一线实际从事过物流管理工作,这就不能够形成有关物流管理的经验和素养,从而限制了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此,当务之急是能够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第一,做好学校方面教师队伍选拔管理,除关注教师职业素养外,也需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物流管理工作的实习经验;第二,学校可同企业建立合作管理,邀请物流管理工作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并协助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物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第三,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到校开展授课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也能够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实际工作提升专业人员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交通体系的完善,客观上推动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建设,并对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加大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培养规模。期间,为能够实现应用型人才建设目标,除了发挥出学校自身的作用外,也需要学校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有效性。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第一,学校需能够同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然后由专业人员指导学生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使学生输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第二,学校需在校企合作中与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和真实需求,然后针对性安排学生的课程和假期学习计划,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工作的机会;第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中具有更强实践性的内容,学校需同企业进行合作,并结合企业实际操作环境开展更加直观的教学。(五)做好考核制度改革。首先,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能够重视其阶段性的测试成果,不能够只是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在开展课程考核时,需能够做好理论基础测试和实践操作测试的结合,并同时针对理论和实践部分的分数占比做好合理分布,然后形成学生的总成绩,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六)强化综合实习考核。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从提升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养两个方面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将学生考核划分为校内考核与校外实习考核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评价。如此一来,可有效避免一些学生在校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投入工作后却不能够胜任工作要求,存在明显的工作能力缺失问题。(七)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对专业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可以适应物流工作岗位,更高质量地投身于工作中,学校需重点做好学生临近毕业期间的学校招聘会工作,为学生参与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其次,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学校可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并撰写工作报告。期间,考虑到学生当前知识储备仍比较有限,可先从物流客服、淘宝客服等简单工作入手。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够让学生在一线环境中把握物流管理的流程,形成对物流管理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了解,以此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性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能够加速转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优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通过优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有效整合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行业建设和企业经营的需求,一方面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强化教材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环节分值提升,强化教育工作者实践教学能力等角度切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物流教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