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2024-05-06 11:15洪艺香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量感物体事物

洪艺香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数学“量感”培养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各种属性的认知,提高他们对事物直观特征的感知能力,还能更好地提升其主动参与量感培养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使其在沉浸式的感知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数学量感。对此,为了使“量感”培养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从体验式教学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意识培养、对比分析、情境感知、科学估测、实践体验、量感应用等活动,提高量感培养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数学“量感”的内涵

在数学中,“量”指的是客观事物特征的具体属性,如大小、轻重、多少、薄厚、快慢等,这些属性不仅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得到精确信息,还能用数字的方式实现可视化表达。而“量感”则是指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对具体事物的规模、质量、速度、程度等多个方面特征所产生的一种感觉。“量感”可以采用“数+单位”的语言表示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其中的数是对事物“量”的直观体现,而单位则表示的是“量”的具体形态,这说明量感是数与形的综合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包括度量意识培养、估测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培养和测量能力培养。

二、数学“量感”的培养要点

(一)尊重主体特征

量感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形成的。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进行量感培养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特点,在他们实际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数学量感培养活动。另外,在量感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引导他们运用多感官体会事物的各种特征与属性,使其形成较强的直观感知能力。

(二)注重体验过程

模式化的理论识记很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量感。对此,数学教师要优化量感培养思路,更加关注学生的感知体验,为其营造多样化沉浸式的体验情境,使其通过亲眼观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等方式,加深对事物量的认识,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量感。

(三)循序渐进引导

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且,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等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很难快速形成数学量感。对此,教师在进行量感培养时要遵循渐进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他们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使其通过理解、比较、体验、应用等方式,逐步提高对量的感知能力,进而形成较强的数学量感。

三、小学数学基于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措施

(一)围绕基础知识,培养“量感”意识

数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围绕这部分基础知识开展定量关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数字关系分析过程中初步形成一定的量感意识,使其能够更精准地分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能够精准比较各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知道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减法算法等。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数的组成、数的大小和数的算法,结合定量关系知识开展“量感”意识培养活动。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各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使其知道具体数字的组成,并提出深度思考性的问题,如50是由多少个10组成的?100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通过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数的组成,知道每个数字量的属性。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比较100以内各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5、55、65三个数字;举例比90大的数字;说出在整数中比20小的数字的个数,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数字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一定的量感。

最后,教师列举算式问题,引导学生建立100以内数字的定量关系。比如学校体育馆购买50个羽毛球,一堂体育课用坏2个羽毛球,问还剩多少个完好的羽毛球?针对这道数学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将文字信息转换为数学符号,用100以内的整十数减一位数减法算式表示,并得出结果。通过计算,学生能够认识到50与2、48之间的定量关系,初步形成一定的数学量感。

数学教师利用数字基础知识开展意识培养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认识,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量感感知意识。

(二)聯系现实生活,丰富“量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量感主要涉及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与现实生活事物或场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元素开展多样化的量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事物对比、情境研究、实操体验、物体估量过程中增强对量感的体验,进而形成较强的数学量感。

1.开展对比体验活动。

量感是较为抽象的一种数学素养,是对事物属性的一种直觉感知。对具象思维更加敏捷的学生来说,抽象知识对他们而言具有较大的认知难度,对此,为了降低量感这一抽象素养的培养难度,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开展对比体验教学活动,利用真实的事物将抽象的量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对事物属性产生更形象化的感受,借此培养他们对事物量的感知能力,使其在量的直观比较体验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量感。

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能够用“千克”与“克”两个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真实事物讲解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物体质量方面的量感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展示两个常见物体,如一个鸡蛋和一袋盐,让学生用手托举这两个物体,切实感受这两个物体的质量。其次,教师拿出几粒黄豆和一筐鸡蛋(约15个),让学生称重,使其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用手感受黄豆和一筐鸡蛋的质量,并与一个鸡蛋和一袋盐的体验进行对比,判断这几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最后,为了增强学生的量感体验,使其更精准地辨别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教师可以开展猜测游戏活动。先提供一些常见的生活物品,如牙膏、香皂、洗衣粉、花盆、洗手盆等,再组织班级学生参照之前的质量体验猜测事物的质量,通过对比的方式,初步判断各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教师利用实际物体开展对比体验活动,既可以降低知识认知难度,使学生从感官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又能借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使其数学量感的生成。

2.开展情境分析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量”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现实事物构建直观体验教学情境,利用动态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探究情境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和实物情境开展联想体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单元知识和物体量的认识,逐渐形成较强的量感。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基本的时间单位,学会读写钟表上显示的时间,知道1小时=60分钟,建立1小时、1分钟的概念。在时间量感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直观的探知情境,开展趣味性的情境分析教学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时间知识的认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时间量感。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某学生一日活动的剪辑视频,构建日常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有一个基本判断。其次,教师放大视频中的钟表画面,带领学生理解表盘上大格和小格的意义,引导他们认识小时和分钟两个时间单位,知道几时几分的读法。再次,教师再播放一遍一日活动视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精准描述案例人物在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具体时间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对时间产生一定的量感。最后,教师利用钟表实物构建趣味体验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将钟表指针拨到相应的位置,以此加深学生对时间知识的认知,使其对时间形成较强的量感。

比如,教师先给出一段提示信息:李雷上午9点10分开始练习小提琴,50分钟后,练琴结束,此时的时间应是几点?对此,学生要转动分针,让时间停在上午10点,此时的时针应指向数字10,分针指向数字12。再如,下午2点20分时,李雷已经看了15分钟绘本故事,问他是在几点开始看绘本故事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要根据已知时间倒推,最终得出2点5分这一结果,并将钟表指针指向这个时间。教师创建有趣的故事情境推理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推理思维,又能使其扎实掌握时间知识,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提高对时间量感的感知能力。

3.开展联想估测活动。

对事物测量所产生的量感是基础层面的直觉感知,而深层次的量感则是不通过实物测量也能精确判断物体的属性。对此,为了培养学生深层次的量感,教师可以开展联想估测教学活动,让他们经历观察、联想、分析、估测、验证等更高阶的体验过程,使其通过对物体的深层次感知估测出更贴近实际的量值,进而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促进学生量感的深层次发展。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为例,对大单位量的事物来说,很难在数学课堂上实现实物测量,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数学估测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认知经验对大单位量的事物进行联想分析和推理估测,以此提高他们的估测能力,提升其量感推测的精准性。比如,在“吨”这一质量单位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用千克作为估测的切入点,让学生先感受10千克植物油的質量,再引导他们估测1吨植物油的质量。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扛起一袋25千克的大米,感受一袋大米的重量,再让他们进行推理,思考1吨大米应当包括多少袋25千克的大米。教师创建联想估测授课活动,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在实际体验、联想感知、推理估量过程中提高对物体量的估测能力,从而更好地深化量感素养。

4.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做中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师开展实操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还能借此发展他们的量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创造更多自主操作和自主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探寻数学技能的高效运用方法,使其在切身体验中加深对具体事物量的感知。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形成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空间观念,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展实践操作认知活动,带领班级学生来到校园体育场,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为每组提供米尺、滚轮、测量仪、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各组以合作互助的方式测量体育场的面积,并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面积单位来表示。在实操测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之间的大小关系,使其建立正确的1平方米、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概念,进而逐渐形成较强的空间观念。另外,在测量数据换算表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面积单位进行深入交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不同单位所对应的面积范围,从而提升面积大小感知能力,增强数学量感。

(三)布置应用任务,强化数学“量感”

量感培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数学量感,还要让他们拥有运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单元知识开展实践应用教学活动,设计更真实的数学问题,布置知识应用类体验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任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其数学量感。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实场景布置知识应用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多边形面积的能力,同时提升运用量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校园中多边形花坛的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花坛的形状,将其划分为熟知的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再测量图形的长、宽、高等数值,运用相关面积计算公式算出各图形的面积,最终组合相加得出花坛的实际面积。教师开展技能应用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效深化数学量感,进而更好地提升量感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增强量感培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结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体验感知类授课活动,让学生在实物操作、情境感知、推理估量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数学量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量感素养。

猜你喜欢
量感物体事物
兼收并蓄
美好的事物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奇妙事物用心看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