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024-05-06 11:15王金福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教育

王金福

山东省胶州市杜村小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刻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小学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更需要渗透德育理念。德育是指通过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會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能力,教师需要将德育融入其中,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当前教育劳动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既是一种教学内容,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德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劳动教育与德育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代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教育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的渗透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劳动教育形式,如科技创新、环保实践等,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德育修养,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劳动的意义,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劳动的辛苦,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小学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小学与家庭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形成小学与家庭共同育人的合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之道,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德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知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

渗透德育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设置一些劳动实践的场所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还应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将渗透德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小学应该注重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校风、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德育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将德育渗透到劳动教育中。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知识的问题

(一)家长层面的问题

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场所,但现实中小学与家庭的互动往往不够密切,劳动教育内容没有得到充分吸收,教师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效果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学生已经习惯了被父母宠着,很多学生还分不清生活的基本劳动技能,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充分的课后服务活动,并优化劳动作业的设计内容,尽力为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将劳动视为学习的对立面,霸占了学生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劳动活动。家长的意识仅限于照顾好学生,或者培养学生的兴趣,基本上不让学生参与劳动,由于家庭劳动氛围不好,学生很难建立良好的劳动思想,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了。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法的转变十分关键,父母应主动协助教师,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德育任务,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二)小学层面的问题

在实际的劳动教学过程当中,劳动教育与德育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教师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分开,往往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导致德育没有真正融入劳动教育。在一些教学实践中,存在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不正之风,仅有少数的小学开设了符合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标准的劳动课程,小学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志愿劳动、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工作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目前,小学劳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的小学已经达到了每周至少一节课的要求,但这些小学仍然要求学生打扫卫生、除草劳动等进行劳动教育,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际目标和情况。除此之外,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简单,有的学生认为劳动会影响学习,占用学习时间,认为除了体育锻炼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会弱化劳动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因为学生认为劳动是直接完成的,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劳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小学劳动教育中要渗透德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整合劳动教育与德育,加强小学与家庭的互动,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三)学生层面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加强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劳动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意识。由于年龄较小,加上父母的溺爱,学生早上穿衣吃饭都要由父母帮忙,甚至班级值日由家长代劳,导致学生不懂得劳动教育,不懂得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努力奋斗,不能理解劳动者的辛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劳动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创新劳动教学方法,高效开展德育。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加强小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使学生学好劳动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水平、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新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课程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上渗透德育知识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崇尚优秀的劳动学习风气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渗透德育理念,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和回报,而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感恩和奉献精神。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际工作的同时,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场景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比如,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清洁卫生、绿化环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在做园艺劳动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负责挖土、一部分同学负责种植、一部分同学负责浇水,通过共同劳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开展的劳动活动中,老师还可选取几个勤劳积极、能够帮助他人、在遇到困难时能思考劳动活动方法的学生当作榜样,并让这些同学介绍自己对劳动活动的理解,讲述自己劳动时的感受,以此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开展具体的劳动项目,选择成绩最突出的小组作为典范,并号召其他小组的学生向这一小组学习,营造良好的劳动学习环境。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劳动教育,宣扬劳动光荣教育精神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學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学校对学生德育的期望。由于小学生很少直接参与劳动活动,很难感受到劳动时的情绪和氛围,认为劳动是一件苦差事,会在劳动的时候感到烦躁,这是一种错误认知,需要教师在劳动及德育中加以纠正。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劳动教育,在网络上选择合适的资源及课件进行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劳动教育更生动、全面、深入人心,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同时认识到德育的价值。

比如,在“针织工艺”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针织过程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针织大师用手中的针线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认识到针织工艺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超的技艺。展示农业劳动时,教师可以将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劳动资源应用到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农场拍摄的纪录片,了解大型机器设备如何进行劳动,完成现代农业种植和生产中的农业劳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课外奖励机制,如“最佳劳动者”“最佳团队合作者”等,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为了保证劳动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农业纪录片与劳动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加教室保洁、公共场所保洁等活动,也可以在教学之后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培养耐心、细心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品质素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与生活教育的结合

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生活与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教育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劳动体验的实践课程。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导到生活当中并开展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并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加强劳动教育与德育知识、生活的融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获得技术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小学劳动教育融入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劳动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境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例如,在针对“发芽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体验劳动的过程,从挑选豆子、培育豆芽到浇水、观察、记录,再到做成可口的菜肴,获得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敬业的劳动精神和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方法和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同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收获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实事求是、探索事物、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探索事物的兴趣,调动学习劳动知识和德育知识的主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手段,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保障劳动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辛苦和价值,培养其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保障德育知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质量。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