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陕西旅游文本外宣翻译

2024-05-07 12:08高宝萍王鑫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译者

高宝萍,王鑫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作为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陕西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不仅有利于传播陕西文化,对陕西各地经济发展也大有裨益。翻译的本质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1]。汉英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旅游文本外宣翻译如何实现两种文化之间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2]。就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研究而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王莉[3]基于翻译地理学探讨如何提升译文的地理特色和文化内涵。郑淑明等[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文本质量评价模型,对其质量做出客观评价。龙婷等[5]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对景区牌英译质量的提高提出对策和方法。陈华杰等[6]从目的论视角提出要从国外游客这一受众者出发进行翻译。薛红果[7]从生态翻译学出发探讨了陕西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案例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李琳[8]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提出相应翻译策略。但从文化角度探析陕西旅游文本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基于跨文化背景,对部分陕西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真实记录各景点英译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从而探讨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及提升旅游文本英译的措施是必要的。

一、陕西旅游文本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本外宣翻译主要目的是服务外国游客、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并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但通过实地走访及线上陕西各地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来看,英译本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语法错误、中式英语、信息未充分传达,导致读者未能充分理解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游客的体验,阻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9]。

(一)重语义轻信息

在中华文化中,文字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更注重情感的传达。西方文化则追求信息的传递,而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所以,在跨文化背景下,旅游文本的外译如果不注重信息的传达,未能将旅游文本中的信息客观、全面地展示给读者,而一味“加工”信息,会增加读者理解难度,漏译信息则会严重损害译文的“忠实”程度,都会影响外宣效果。

例1:华清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华清宫解说词)

译文:Huaqing Palace is built on the back of the mountain, and it is built on the foothills of the mountain. The scale is grand and the building is magnificent.

该译文信息不完整,“面渭”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对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外国游客来说,无法捕捉到这一地理位置。并且译文将最后两个成语翻译为一句话,不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英文倾向在一句话中使用分词或介词短语等使其附着于主句。因此,建议将其改译为:Huaqing Palace is built on the back of the Mountain,facing Weihe Plain and leaning against the Li Mountain, with grand scale and magnificent architecture.

例2:秦岭野生动物园内品种繁多的珍稀野生动物,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赏体验。(秦岭野生动物园解说词)

译文:The Qinling Wild Animal Park provides visitors with more viewing experiences due to the rare and exotic animals.

该译文基本符合源文的意思,但是仍有重要信息未传达,缺少“品种繁多”信息,游客便会觉得与其他动物园并无两样,但这正是秦岭野生动物园一大特色,漏译会使读者错失重要信息,甚至不选择实地游览,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该景区的吸引力。

(二)文化缺省现象

译者面对的不是两种文字,而是两种文化,在翻译时需解读源语符号,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文化内涵[10]。陕西景点多历史古迹,负载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缺省对这类外宣翻译造成了极大挑战。译者若对其中的语义符号及跨文化交际问题重视不够[11],会导致读者无法真正体验景点之美,甚至对译文产生误解,导致两种文化之间产生冲突或不协调,引发误解、争议或文化冲突。

例3:大雁塔是中国古代的佛教寺塔。(大雁塔解说词)

译文:The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is an ancient Buddhist pagoda in China.

大雁塔是为存放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对于陕西人来说家喻户晓,但大多数西方读者并不清楚大雁塔与佛教的关系。该译文并未考虑国外游客的背景知识,没有表现出大雁塔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建议增加信息buil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o store Buddhist scriptures brought from India by Hsuan Tsang.

例4:华清宫是唐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曾是杨贵妃的沉鱼落雁之地。(华清宫解说词)

译文:Huaqing Palace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palace where Yang Guifei, a famed beauty resided in the Tang Dynasty.

该译文未补充历史名人“杨贵妃”的信息,仅用“famed”对其进行修饰是不够的。杨贵妃不仅仅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美人,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传奇美女”之一,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建议修改为Yang Guifei (one of the four legendary beauties),强调其历史地位,有利于游客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及唐朝的历史。

(三)语言表达误差

文化背景、语言差异会导致理解和传达信息时出现误差或错误,语言表达误差包括中式翻译、拼写,语法错误等低级错误,以及有些译者习惯应用中式思维,导致译文不通顺,不能真正展现出译文的规范性[12],对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外国游客对中华文化的误解,阻碍中国旅游资源在国际上的传播。

例5:欢迎下次再来!(石门栈道解说词)

译文:Welcome you again!

该译文是典型的中式翻译,人们经常用“欢迎下次再来”表示对游客的礼貌告别。但在英语文化中,“welcome”用于欢迎游客,而不是向准备离开的游客告别,游客看到会一头雾水。

例6:狮子可以用作护身符,因此有狮子的守护,寺庙显得庄严无比。(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With guarding lions, the temple seems stately for lions were said to function as talisman.

该译文存在时态混乱的语法问题,既有一般现在时又有一般过去时,英文动词时态丰富,时态不一致对于外国游客来说错误会非常明显,这类问题出现在外宣材料上会让游客觉得景点服务工作不够充分。

二、跨文化视阈下陕西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独有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经过漫长岁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13]。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要充分考虑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陕西旅游文本中存在的问题,译者需要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充分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受众需求。

(一)翻译策略与技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习俗、表达方式等,如果不考虑文化差异,直接进行字面翻译,会阻碍文化信息的传递。旅游文本外宣通常会涉及到人物、历史及典故等蕴含中华文化信息的翻译,国外读者会在这类信息的理解上出现困难。译者使用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处理文化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阅读障碍,使译文更好地满足读者期待。译者需要摆脱母语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避免文化误解,在忠于源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信息的准确传递[14],确保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得到充分理解。

1.合理运用归化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两大翻译策略,归化是指译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使译文更容易理解,确保译文符合读者对于源文的期待。而异化可以传达陕西文化背景和特色,目标读者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华文化。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将两者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可极端地归化或异化。

例7:杏园也是唐代新科进士举行杏园探花宴的场所。(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Apricot Garden was also the place wher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of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would give banquets to celebrate their success.

“唐代新科进士”有关唐代的一种考试制度,属于文化因素。如果只对其进行字面翻译,不考虑文化差异及国外受众的理解力,受众会不知所云。译者采用归化法,对这一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性翻译,使国外游客通过译文与源文建立联系,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

例8:法门寺

译文:the Famen Temple

该译文采用了音译翻译技巧,属于异化法。游客可以通过译文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通过异化的方法,读者可以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直接建立联系,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2.恰当使用增减译法

增译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源文的文化信息,减译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复杂带来的理解障碍。中文经常使用各种修饰语,而英文追求言简意赅,东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时有时需要删除冗余信息,有时则需要添加必要信息,以提高交际效率[15]。

例9:有虎子寨、水车、自凉亭、元白梦游曲江、神童之路等。(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such as the Hu Zizhai,the Water Wheel,the Automatic Cooling Pavilion, the prominent Tang poets Yuan Zhen and Bai Juyi roaming Qujiang in dream and the legendary stories of four Tang gifted children.

“元白”在这里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这一称呼对于国外游客来说非常陌生,译者分别译出全名并解释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外受众对此的空白,有利于游客对景区及中华文化的了解。

例10:其铠甲有两种形制:一是带彩色图案花纹边饰的护胸甲,背部没有护甲;二是铠甲的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兵马俑解说词)

译文:The armors for the middle-ranking officers have two different styles: one is with chest armor only and another is with both chest and back armor.

该译文在翻译第一种铠甲的形制时省略了“带彩色图案花纹边饰”,大体是因为实物俑就在旁边,因此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删减。仅用“only”一词表示“背部没有护甲”,符合国外游客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游客可以一眼捕捉到重点信息。

3.正确选择类比法

虽然中西方文化所代表的内涵不同,但会有相似之处。翻译时可采用类比法,将两者相联系。比如在翻译梁山伯和祝英台时,译者可以将他们比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建立联系,这样不但会更加形象,还有助于排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拉近和外国读者的距离,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景点信息及其文化内涵[16]。

例11:唐代都城长安是世界名城。(大雁塔解说词)

译文:The capital city of Chang'an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a popula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s attractive as Rome in the West at that time.

相比于长安,外国读者对罗马的了解更多一些,罗马对于西方的重要程度就如同长安对于唐朝。所以译者将长安与罗马相联系,凸显了长安的历史地位,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例12:秦兵马俑于1974 年首次被当地村民发现。(兵马俑解说词)

译文:Emperor Qin's Terra-Cotta Warriors were first discovered by local villagers in 1974,the same year that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as forced to resign amid a scandal.

该译文将源文中有关内容转换为外国读者熟悉的内容,利于读者理解兵马俑首次被发现的时间。将1974 年与外国历史上同年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么这一年份则对外国游客更有意义,也促进其对兵马俑的了解。

(二)文化信息的传达

旅游文本介绍旅游活动与诸文化之间的关系[17],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外国游客难以理解文化信息,这也是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难点所在。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目的之一是传播中华文化,为了提升传播效果,译者要具备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寻求国外读者的理解,促进国外游客走进中华文化。

1.保持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目前,国际文化竞争的趋势不断增强,在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中,我国应该更加自信地宣传中华文化。保持文化自信意味着在遇到文化信息时,译者不要一味地寻找目的语的对应表达,而要保持源文的文化内涵,丰富读者体验,传播中华文化。

例13:华山

译文:Mount. Hua

西岳华山是位于渭南的一座名山,是中国的“五岳之一”,在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中并不存在。译者采用音译法对“华”进行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自信,保留中华文化元素,让中国文化散发自己的魅力。

例14: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相约在旗亭小聚。(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Wang Changling,Gao Shi and Wang Zhihuan came to the pavilion for a drink.

中文和英文对于人名的表示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文化中却刚好相反。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并没有按照西方的表达方式,而是按照中国传统表达。这正是因为人们文化自信意识日益增强,不断将中华文化带向国际。

2.尊重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都会存在文化差异,这些差异通过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表现,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代表的意义也会有差别。译者需根据目标文化的偏好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词汇和风格,避免文化冲突和敏感问题。同时,这种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读者欣赏陕西的文化。

例15:唐代都成长安不仅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唐代诗坛的中心,诗人荟萃,灿若群星。(大雁塔解说词)

译文:The capital city of Chang'an wa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the center of poetry at that time. Many poets gathered here like the glistening stars in the Evening sky.

汉语善于使用四字词语,往往能带来表达的意境美,英语句式倾向于使用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经济性”,应尊重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成语“诗人荟萃,灿若群星”时,译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很多诗人”比喻为“天上的星星”,使得句子生动形象。

例16:中国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初步克服了全国抗战初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延安革命纪念馆解说词)

译文:The convening of the 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6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dicated that mistakes caused by the Rightist political line represented by Wang Ming had been initially corrected, and that Mao Zedong's leading role in the Party was further established. Work in various fields was developing swiftly.

英语多使用被动语态,译者在处理动词“克服、确立、推动”时使用了被动语态,尊重目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并将这一长句的语义进行分割,使最后一句话单独成句,避免结构、语义混乱等问题。

3.补偿文化缺省

旅游文本通常包含了当地特有文化、历史等信息,通过对所涉及到的文化信息进行补偿,将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翻译文本中,使源文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现。文化差异是旅游文本外宣的一大障碍,文化缺省普遍存在于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中,译者若忽略源文中的文化元素,便会丧失源文的独特性。从跨文化的角度添加注释性信息,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中国文化。同时,切忌过度添加内容,主要是增加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信息,促进游客对当地文化准确、全面的了解[18]。在进行解释性翻译的同时,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进行度的把握[19]。

例17:登临宝塔山,可领略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战争风云。(宝塔山解说词)

译文:Climbing to the top of the Pagoda Hill,you can enjoy the war situation of Han Qi, Fan Zhongyan (Politicians and writ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960 AD to 1127 AD) and other generation of generals defending the country.

西方读者并不熟悉韩琦、范仲淹,因此,译者对他们的身份、生活年代做了补充。有了相关文化背景的加持,读者便会对景区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18: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the Qin(221—207 BC) and Han (206 BC—220 AD)Dynasties and experienced its heyday in the Sui (581—618 AD) and Tang(618—907 AD)Dynasties.

中国历经朝代的更迭,如果只翻译朝代名称而不增加时间,外国游客很难把握具体的时间。所以译者在朝代名称之后做出了存亡时间的补充,以填补外国游客在这方面的空白,对中国的朝代有更多的了解。

(三)受众需求

游客在阅读旅游文本时,心中通常有一种期待,这种预期心理包括希望能欣赏到中国旅游文化特有的韵味[20],译者的责任就是要准确传达中文旅游文本的信息,同时要满足外国游客的期待[21]。由于存在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1.贴近其语言习惯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语言习惯,英汉旅游文本亦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比如,汉语旅游文本辞藻华丽,而英文旅游文本倾向于客观表达,用精准的词将信息客观地呈现给游客。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源文内容,如果忽略了读者的语言习惯,使译文不符合其表达方式,则会造成理解困难。通过贴近读者的语言习惯,建立与读者的连贯和共鸣,读者会更容易理解文本,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应充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考虑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例19:西安是一座历史名城,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老的文化底蕴。(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译文:Xi'an is a historic city where you can appreciate the ancient culture heritage.

译者在处理“古老的”一词时并没有使用“old”或“antiquated”,这两个词不能表达历史悠久的意思,带有一定的贬义。译者选择“ancient”,表示“古代的,年代久远的”,符合西安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城市的客观事实,也更符合目标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期望。

例20:景点分为三部分……(翠华山解说词)

译文:This attra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中文多使用主动语态,通常会用“让”“把”等替代“被”。然而,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却非常普遍。所以,译者选择将其译为被动语态,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外国读者的习惯。

2.探究其文化心理

每个民族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的各种观念产生影响。通过探究读者的文化心理和背景,从而使用更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冒犯或不合适的词汇,可以提升译文的文化适应性。如果不对中国旅游文本中蕴含的文化进行“加工”,国外受众凭借自己的文化背景将无法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时,须务必关照国外受众所具备的文化心理。

例21:玄奘从长安出发。(大雁塔解说词)

译文:Xuang Zang started from Chang'an (the ancient Xi'an).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不清楚之前的长安在哪里,但是西安这一称呼还是被很多人所熟知。作者在这里对这一古称进行了解释,确保游客对西安这座古城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22:最初的高度为60 米。(大雁塔解说词)

译文:First built to a height of 60 meters(about 197 feet).

中国用公制单位,而西方国家使用英制单位。如果译文使用“米”这一单位,会对国外游客造成一些困扰。译者站在受众的角度增加了“英尺”的换算,充分考虑到了外国游客的文化心理,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度。

3.符合其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受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经济发展等众多因素影响。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会涉及到双方的审美因素。审美情趣的差异也会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如果译文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则更容易与旅游目的地建立情感联系。

例23:壶口瀑布就像成千上万的龙或刚刚被释放的动物,黄色的水冲下来,撞击石头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回响。(壶口瀑布解说词)

译文:"Hukou or kettle spout", like thousands of dragons or enraged animals just set free, the yellow water plunged, and the pounding against the stones echoes like thunder.

译文首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和好运,但西方国家会把“龙”和怪物等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里是想描写出瀑布的壮观景象,不应该用“dragon”一词,可以选择“lion”来代替。

例24:这是一个独特的人造自然风光景区,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著名的书法大家将精选的唐诗镌刻于诗峡摩崖之上。(大唐芙蓉园解说词)

译文:This is a unique dreamland of manmade and natural scenery, with rich spiritual connotations, where the famous calligraphists wrote them down and then had them inscribed on the cliff.

汉语善于使用有层次意义的短句,而英语擅长使用长难句,通常用介词或连词等连接各个分句。译者将源文的三个小句用“with”和“where”整合为一个句子,这样的表达更紧凑,符合国外游客的表达习惯和价值诉求。

受众的接受度决定着旅游文本外宣的成功与否,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国外游客的接受情况。译者应把译语读者作为关注中心[22],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在不扭曲源文的情况下尽量向受众的习惯靠拢,使译文更贴近国外游客。译者应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偏好,以便在翻译中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提高外译效果。

三、结语

陕西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外宣翻译对促进陕西各地经济发展、树立中国对外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准确、生动的旅游文本英译本,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实现陕西省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本外宣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深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前来陕西旅游的国外游客无法理解景区的文化内涵甚至对此不知所云,严重阻碍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不仅要基于跨文化背景,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准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目标语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使旅游文本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23]。要充分考虑国外游客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而提升翻译质量,让游客最大限度地接受旅游文本中的信息及文化内涵,尽量弥补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从而实现旅游文本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这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丰富、满意的参观体验,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译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