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中的龙

2024-05-07 04:18李咏咏
理财·收藏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藻井牌坊雕刻

李咏咏

龙在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发展千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是生于海洋的万兽之王,是祥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又被拟人为龙王,是掌管世间风云变幻,行云布雨的神灵。在文化体系中龙的身影也无处不在,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龙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民族的最重要图腾之一。其生于荒山乱石的形象雕琢,历经商周、汉唐、魏晋、辽金,吸收了每一代人民的美好希冀与文化内核,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形象和寓意上已经具备了人民对龙的所有期待。史料上关于龙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的《秦始皇本纪》写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对这位使者说:今年祖龙死。”这里“祖龙”指的就是秦始皇。

作为龙的化身,皇帝和龙挂钩由始皇帝延续下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进而围绕皇帝一切的衣食住行在称谓上都有了特殊之处。皇帝的衣服叫作龙袍,坐的椅子叫作龙椅,出行用的轿子叫作龙辇。统治者用龙这个神话形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调皇权天授。反之,皇权也赋予了龙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龙文化,这种龙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龙的饰品、龙的雕刻、龙的建筑、龙的传说、龙的诗歌。龙落入民间也可以用来玩耍,如耍龙灯,龙制成龙舟也可以用来乘坐与竞赛。龙,用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寓意。在承德外八庙这座座神秘而庄严的皇家寺庙中,当然也少不了龙。刘禹锡有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似乎什么地方有龙就“灵”,寺庙作为一个宗教信仰场所,当然必须要有龙。龙分别被用在碑刻、建筑装饰的台阶、藻井、牌坊、屋脊等处,并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一、石碑上的龙,皇权的象征

在外八庙古建筑群中,每座寺庙都有石碑,碑文记述了建庙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为使这些记述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重要的碑文不仅由皇帝亲笔书写,碑首还雕龙,代表皇权以强化权威。石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碑首,首中有额,主要用以书写碑名或装饰;中部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题名;下部为碑座,主要为承重和装饰。碑首、碑身、碑座多以龙作为装饰,这些龙雕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灵活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等表现手法,使之完全服从于雕塑的整体建造。

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位于山门以北,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亭建于须弥座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制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立于碑亭中,碑身刻满、汉、蒙、藏四族语言,记录了清政府的施政之道和少数民族政策与事迹。《须弥福寿之庙》碑通高8米、宽2.5米,碑首为二龙戏珠,14条金龙戏珠攀附碑身正面四边,两侧为单龙戏珠石雕。石碑的碑首略大于碑身,有两个造型生动的龙形图案为二龙戏珠,彼此缠绕攀附,隐隐看去似在缓缓蠕动,灵动自然之感呼之欲出,与之对应的是底座的赑屃(bì xì)。赑屃是由一块石头雕成的长4米、宽3米龙头龟身的石雕,俯于碑身之下,龟纹为八卦形,象征天地风雷、水土山泽。在龙生九子传说中,赑屃是第八子,长寿、性善、好负重,寓意一是祈求长寿,二是纪念六世班禅。此外,赑屃下方是方形的“海水江崖”石墁浮雕,整体造型呈波纹状向周遭扩散,中心呈漩涡状,可见鱼、龟、蟹、虾等动物浮雕,是天下统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丹陛上的龙,精美实用亦显威严

丹陛译为台阶,一般是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一整块长方形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丹陛石的选材精良,制作精细,刻有不同图案的花纹,有祥云、寿山等。一般只有皇帝或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从丹陛两侧走,常人是不能在丹陛上走。

大雄宝殿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建在高1.4米的石砌须弥座式台基上,殿前有月台,周围环绕青石栏杆,南面出三阶,东西各出一阶,中央有云龙石陛,雕刻精美,有龙在上,不言自威,一般人等是不能践踏的。月台上有102根精美的雕龙望柱环绕,四角装饰着龙首,据说表示乔达摩·悉达多的37种学问的四大种:一是能战胜地、水、火、风、空,二是能战胜魔道(外道),三是能战胜辩论对象,四是能不怕生老病死。除了皇权寓意和四大学问外,云龙石陛也兼具实用功能,由龙身顺延下来一直到巨大龙口形成了一条雨水收集排放的通道。大雄宝殿的殿顶共九脊十吻,寓意“九脊封十龙”,意为每天有十条龙来守护殿堂。吻还有加固脊垄不渗水的作用,并有装饰之美。在寺庙里龙饰又能代表佛的学问,可见中国本土的龙文化已经接受佛学这门外来的文化。

三、藻井中的龙,神秘的富贵与权力

藻井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中才能使用藻井,象征着封建社会等级尊卑。主要分布在皇家宫殿、敕建敕封寺庙、陵寝碑亭。一般位于室内佛像、君主座位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画、浮雕。唐代就有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

普乐寺旭光阁藻井是外八庙中最仰光仰视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形式,层层缩小,深七层,每层都雕有不同的图案,最中心的是团龙戏珠,团龙口衔宝珠垂下约1米。这个“珠”象征着宝贵的财富和权力。二龙争夺宝珠的场景,暗示着人们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愿望。二龙戏珠寓意着富贵和权力的追求,预示着人们将会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提升。站在藻井下,仰望着藻井中央二龙戏珠,总能给人一种向上的躁动,也预示着人们将会得到财富和好运,外层的双重斗拱、凤、龙、斗拱和云龙也代表着富贵和吉祥之意。

普乐寺旭光阁藻井是我国难得一见的龙凤藻井珍品,设计建造尽显古人智慧、审美和工艺水平。藻井的图案雕刻全部镶嵌金层,整体精美绝伦,站在藻井正中央仰望藻井穹顶,龙口衔宝珠,怒目圆睁,气魄雄浑,欲要从天而降,腾云驾雾。天龙周围的群龙群凤围绕天龙而起舞,周遭祥云此起彼伏,俨然一幅天宫神龙腾云之图。再看藻井周围,雕刻着龙和凤的两圈天花板交相呼应,龙凤首尾错综交叠,尽显龙凤呈祥之意。整体的震撼扑面而来,帝王气息充斥其中,庄严华贵让人不敢直视,哪怕是200多年的岁月风雨也无法掩盖其光辉璀璨的文化沉淀,更凸显皇权的威严与庄重。

四、琉璃牌坊上的龙,吉祥的符号

牌坊,又叫牌楼,常用于祭天、祀孔。牌坊在古代也被叫作牌楼,其主要的作用是祭祀。随着演化和发展,牌坊也發展为包含表彰、纪念、敬上等功能的建筑,主要用作表彰功勋以及各类礼仪忠孝之人。此外,牌坊的功能也包括标记和标志,通常出现在一些寺庙宫观的入口。须弥福寿之庙内牌坊上雕刻了龙形图案,既显示了皇家寺庙的威严,也是一个消灾免祸的吉祥如意符号。

须弥福寿之庙中碑亭北侧便有一座琉璃牌坊,牌坊样式为三间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上装饰有大量的云龙图案,并且为不同色彩,配合在一起耀眼夺目,色彩缤纷。琉璃牌坊的门额构成是九块青石,每块青石上都雕刻有卷草图案,青石的底座雕刻着莲花瓣纹饰。牌坊的四柱是云纹和绿柏图案,色彩以黄色和绿色为主,交相呼应,璀璨琉璃。牌坊的三门之上有绿琉璃额枋,两侧雕刻有莲花图案,中间为“一统江山”图案,也代表了清皇朝统治的权威。牌坊正面中间镶嵌一块乾隆御书的匾额,纯白玉石打造,“总持佛境”雕刻其间,为乾隆皇帝御书,意思是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白玉石匾四边刻有龙戏珠图案,以黄色为主,代表了皇家的庄严。石匾两侧“二楼”中镶嵌四块黄色琉璃二龙戏珠大花板,雕刻精美,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仿佛要奔腾出水。牌坊顶为单檐歇山顶,脊为黄绿琉璃脊,两只吻兽昂首立于其上,威风凛凛,尽显皇家威严。华丽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不仅代表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深莫测,更表达了皇权统治的至高无上。

五、班禅行宫上的龙,民族团结的见证

在承德外八庙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须弥福寿之庙中妙高庄严殿顶上那金光闪闪的八条铜鎏金龙,尤其晴空丽日下,烁烁闪光的金瓦之上8条金色的龙凌空欲飞,格外耀眼夺目。据说,这是乾隆皇帝特批的1万多两黄金打造出来的镏金铜瓦和镏金铜龙。金龙每条约重1吨,8条昂首向外的铜龙爪牙伏利,势欲腾空,向着四面八方无穷的宇宙空间,体现着无限的空间意识。正中的4条铜龙,以奔腾万里之势趋向妙高庄严殿顶的宝幡,躬身翘尾,栩栩如生,体现了民族团结、天下大统一的思想。

须弥福寿之庙,俗称班禅行宫,是在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专门安排为前来为自己庆祝七十寿诞时所建,形制上是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所建。1780年7月,六世班禅到达承德后在此居住。此次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所敬献的寿礼都是佛门宝物,琳琅满目,不仅有全套的《甘珠尔》、重达300两的黄金佛像和佛案、重达30两的精致护身盒,还包括81幅菩萨画像等贵重寿礼。六世班禅进献各类宝物以外,祝寿期间还在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诵经祝福。乾隆也回赠了玉如意、珍珠串、哈达等不少礼品,并给班禅颁赐玉册玉印。班禅在承德期间,就曾在8条金龙闪闪的寺庙中心的妙高庄严殿内为蒙古王公贵族的高僧喇嘛讲经说法,不能不说是8条金龙见证了民族团结的盛会,实现了乾隆皇帝“一人朝见而万众归心”的愿望。

六、屋脊的龙,美观实用

建筑中屋脊上的龙形装饰兼具美观和实用两种特性。外八庙中的普乐寺屋脊上的龙形装饰则最为典型。普乐寺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覆顶,在建筑学中属于歇山顶,又名九脊顶,宋代称为九脊殿、曹殿或两头顶。歇山顶采用大量的线条设计,给人以棱角明朗、结构清晰的感官体验,普乐寺的屋顶亦是如此,这种设计良好的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有着很高的排水、防盗、防震效果,并且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还能够起到调节风向,引气流下行至地面,从而调节建筑周边温度的作用。

普乐寺的屋顶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两侧为三角形墙面,名为山花。脊背上有各种兽形装饰,其种类和数量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普乐寺屋脊脊背上有龙形装饰,也叫作吻兽,象征着清政府在此的绝对权威,也代表了对佛教和各民族的尊重。普乐寺正脊中设有高约2米的实心黄琉璃喇嘛塔,设计须弥座为塔基,由承露盘、相轮和日月组成塔刹。塔两端是吞脊吻兽,面朝中心的琉璃塔,被称为“正吻”“螭吻”,吻兽张牙舞爪,形状多尖刺,神态动作似要吞掉整个屋脊。造型雕刻栩栩如生,生动地还原由龙头至龙身的各部分细节,微观之处细腻入微,形态逼真,似有腾云驾雾之势,欲直冲云霄。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正吻是龙的幼子,叫作螭吻,它属水,喜登高眺望,喷水如雨不怕火。将这等吻兽雕刻在此,也有希望此地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顺遂之意。

猜你喜欢
藻井牌坊雕刻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On art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雕刻时光
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篇 比拟苍穹—— 古建筑中的藻井之美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4300吨挤压机牌坊安装
莫高窟里看藻井
白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