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整合

2024-05-07 05:21温生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精神文明群众文化

温生萍

【摘 要】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的特点及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最后针对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起到的多方面作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希望全面激活非遗的发展活力,让非遗闪烁生辉,滋润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境界。

【关键词】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群众文化;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54—03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国之瑰宝,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国家文化长河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文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民俗、民族以及人民的共同喜好所创造的一种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内涵。所以,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加强群众文化的作用,融合群众文化的积极效应才能够真正地增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效果。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强调以人为核心,加强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才能够真正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帮助。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非遗保护传承的作用

(一)扩大影响力

由于大部分非遗的所在地地方特色十分鲜明,保护传承非遗也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让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在扩大其影响力。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联系紧密,非遗的保护传承可通过积极宣扬诸多地方特色,将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成为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非遗“活态”展示展演活动,进而让更多人去了解当地情况,发展当地经济。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必然会有大量文化爱好者去了解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且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说,保护传承非遗工作,不仅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还能进一步凸显当地的地方特色,也能够让人们深刻了解当地群众文化活动。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保护传承非遗,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将更多的内容注入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使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加,群众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为加强保护传承非遗,当地群众借助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傳,并创新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借助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让群众文化活动有更多类型。

(三)增强当地的文化氛围

现阶段,大部分条件允许的地方均建立了和非遗有关的场所,如非遗展示园区、非遗基地、非遗传习所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业余场所,使之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有效保护传承了非遗。通过构建此类非遗场所,增强了人们对非遗的浓厚兴趣,也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人们的业余生活,从而使当地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而随着当地文化氛围的增强,也加快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脚步,有利的外部环境有效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时间并不短,在期间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

其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规模、非遗保护项目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我国不仅重视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还有不少的非遗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意味着非遗在整个世界文化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对于国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而言,非遗作为一种珍贵文化资源,能够为文化建设工作者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其二,我国在不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非遗保护的组织结构及传承、管理体系。在这一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下,国内各地区均可系统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在国内各个地区遍地开花,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时,我们根据完整的评选机制,建立非遗保护项目,对其进行调研、搜集、整理、挖掘、认定,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审核后,将合适的非遗保护项目列入世界、省、市县非遗保护项目的名录之中,让非遗保护工作“出师有名”,按照一定的流程保障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性、标准化与有效性。

其三,我国已经在针对非遗保护工作,初步建构了多元信息整合的数字化网络。这一数字化网络可以帮助非遗保护工作者整合各种相关信息,如今数字化网络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依托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展示了各种非遗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申报年限、项目级别、传承人、传承谱系等),为非遗的弘扬、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台,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数字化信息服务。而且在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数字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二)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知偏差带来的问题

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们在辅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者这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时,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将非遗的保护直接当成了文物的保护,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非遗保护的对象会发生混淆,限制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成效。

2.非遗被过度开发

有些文化工作者在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对非遗资源的开发比较过度,或者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合理性,导致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朝着预期之外的方向发展而去。例如,在旅游经济发展比较繁荣的地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时,对非遗的创新过于大胆,只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而忽略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本质发展需要,这反而会让非遗保护工作受到阻碍。

3.非遗保护同质化

一些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类似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着工作方法手段雷同的问题。这是一种非遗保护模式同质化的问题,究其根底,是因为人们在各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中,倾向于借鉴已有的经验来展开具体的非遗保护活动。这会让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空间受限,也难以突出非遗在弘扬与传承过程中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让受众群体受到的吸引力下降,降低了非遗的影响力,会影响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之余,自主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社会性文化,以群众文化为载体开展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一)可提高非遗保护工作宣传力度

群众文化具有“倾向性”的特点,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特点,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倾向。若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从非遗保护这个角度出发,则可根据自己对非遗的认知、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素养,对群众文化进行优化,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整合,从而将这一非遗保护的倾向性鲜明地呈现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将自己对非遗保护的观点或态度都寄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引导非遗保护工作的舆论导向。

例如,华锐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它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属于传统音乐类。华锐藏族民歌的节奏、旋律、调式及结构复杂庞大,包括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等多种体系完整的歌唱框架。可以说,华锐藏族民歌不但属于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民族可口歌曲,而且深为农牧民群众所喜爱,流传广泛。主要在各种大中型集庆宴会和不同性质的生活场合和节日里流存传唱。华锐藏族民歌是以口头说唱为主要手段,通过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辈辈相传。但是现如今,由文人搜集整理的文本,也只是凤毛麟角,天祝地区中比较优秀的一些民间老艺人多已衰老和谢世,在他们的影响下虽有成长起来的为数不多的歌手仍在说唱延续着华锐藏族民歌的生命,但所记的数量已很有限。加之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华锐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根植的土壤越来越贫瘠,甚至在逐渐消失。群众文化工作者若是要将这一非遗弘扬和传承下去,就可以依托群众文化这一载体,根据它的倾向性,推进以华锐藏族民歌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将非遗保护的倾向呈现在这一群众文化活动中,吸引更多的基层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参与进来,使其成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的一员。

(二)可大幅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群众文化具有显著的“群众性”,这也是最为外显的特征。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发挥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让非遗保护工作获得显著的成效,就需要扩展非遗在人民群众内部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知水平及知晓率,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認同感,让非遗成为增强群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力量。

而且这种群众文化活动汇集了丰富的非遗资源,能够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让群众成为非物质遗产的持有者,也使其成为传承者与受益者,让非遗在群众的心中刻下鲜明的印象,使其自觉地享受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也使其自觉地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以中国皮影为例,人们在群众文化表演活动中,可以在白色幕布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一边唱,一边讲述故事,并且借助打击乐器、弦乐等创作音乐,营造浓厚的乡土艺术气息。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可向基层群众充分展示中国皮影戏的文化魅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聆听,有利于扩大中国皮影这一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群众喜欢上皮影艺术。

(三)可广泛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逐渐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中国人民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群众文化工作者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上能够以基层群众为对象,使其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非遗的熏陶,有利于广泛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这与大众化的文化需求不同,非遗承载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对基层群众进行综合性的文化熏陶,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用。

(四)可增强非遗的创新发展活力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文化工作者不仅要促使人们将非遗弘扬和传承下去,还要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让非遗在保留自然色彩的基础上,得到创新的延续性发展。这种生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的“营养”,也是文化工作者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群众文化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抓住群众文化的发展机遇,将非遗融入进去,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阵地上,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创新变革。

例如,大方农民画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它在大方这片土地上成了一道特殊的艺术风景(图1)。群众文化工作者可将其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对象,开展创新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大方农民画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过程中,它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状态之中,成了如今美术界中的新型画派,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因此,大方农民画不仅可以在基层群众中发挥深刻的社会影响,还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综上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等息息相关,对非遗进行大力保护,就是保护符合国情、具有弘扬中国传统特色的宝贵文化资源。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人们可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接触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使其享受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就可以依托群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将非遗传递给群众,使其由衷地接受非遗、传承非遗,不但增强了广大群众保护和传承非遗产的意识,还激发了大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非遗成为滋润群众内心的重要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梁浩.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魅力中国,2020(25).

[2]张婷.浅谈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J].参花,2020(5).

[3]吕常武.探讨非遗保护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及影响[J].神州,2019(23).

[4]冯斤.对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析[J].文存阅刊,2019(20).

[5]刘亚楠.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参花(上),2020(6).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精神文明群众文化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