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维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

2024-05-07 13:37刘亚峰
党政干部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刘亚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性

实现现代化是各网人民的共同期待和梦想,纵观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个网家乃至每个民族都会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通过不同发展模式实现不同程度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网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离开由人类普遍交往带来的“世界历史”这一基本历史维度。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维度中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方能得到彰显。

一、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

(一)世界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创造

阐述世界历史,首先离不开对“历史”的反恩。一般意义上讲,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可称为“历史”。但这样的“历史”只是时间维度上的客观事件集合,是外在于人的生存而等待被观察的对象。在此语境下,整个历史进程似乎仅仅是偶然性事件的叠加和某种周期的循环。这种“历史”直观表现为将现成事物永恒化,用抽象的普遍性笼罩一切,看不到事物自我活动的方面。将“历史”从自在的概念发展为自觉的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面对知性思维所不可避免产生的“理性的谬误”,黑格尔“史无前例地拟定了历史性的原理并将其决定性地引入到哲学思考中”,并且说明了“历史性正就意味着自我活动的展开过程”。但由于黑格尔将历史完全封闭于主体性的思维活动中,无法解释历史活动的本质,因此,历史本身的内容在黑格尔那里仍然是不可知的。进一步完成对历史生成阐释的是马克思。“因为,‘自在的历史概念意味着没有任何‘目的在其中,因而这一概念停留在‘直观性阶段”,而“马克思已经带着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目的来审视并期待着‘世界历史了”。在继承黑格尔历史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发现了历史的真正实体性内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构成了历史的目的,人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现实的历史展开,人作为历史主体创造了历史。由此,“历史之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得到了解答。

(二)世界历史的产生由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

对人类历史的分析必须从人的物质生产这一基础出发,而以社会性为基础的人的生产不可能是孤立的生产,生产的扩大必然意味着交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說,人类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也是交往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前期,由于地理隔阂,、市场不充分等因素,加之传统生产方式尚未发生变革,人类交往的范围是相对狭隘的,人类历史也表现为局部的民族史、区域史。随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交往发展为普遍交往,历史也就进展为世界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实现普遍交往而产生的。

资本扩张进一步推动了各个网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资本逐渐突破了时空上的阻碍,通过不断扩大的商业贸易建立起世界市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更进一步打破桎梏,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扩大和加深,以人类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世界历史就此登场。这一过程正是“以资本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世界普遍交往而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历史过程,不断扩大的世界普遍交往就是现代性意义上世界历史的生成逻辑”。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了世界性,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回到彻底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考虑到与其他各国错综复杂的联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历史尽管在资本的统一性力量下开启,却不可能终结于这样的资本现代性,其所朝向的必然是共产主义。更进一步说,无产阶级的存在和共产主义的运动都是以世界历史的展开而获得现实根据的,昭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毫无疑问,正是资本逻辑的贯彻使得人与人、网与网的交往变得如此普遍,但处于这种交往中的个人却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这时人所建立起来的普遍交往仅仅是“物”的普遍交往.“人”本身作为现实交往的主体却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这集中体现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剧,人的社会劳动与物属性的资本愈发对立。随着生产力的更进一步发展,停留于“物”交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成为生产力的束缚,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世界历史由此进展到其最本真的面貌:自由人的联合体。从“物”的普遍交往走向真正的“人”的普遍交往,这不但是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由世界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所决定的。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两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当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人民自觉把握并参与到世界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确立了普遍交往前提下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现代化正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因此,从世界历史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不但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类现代化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其所包含的独具特色的特殊性。这既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独特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更是由中国在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宝贵经验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而鲜明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文明大网,中网必然要积极参与到由人类普遍交往所构建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探索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现代化。中网式现代化并不是“完成时”,而是处于将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积极展开与世界文明的交往、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实践中不断诠释人的“现代化”的“进行时”状态。

(一)中网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封闭的旧中国被动地卷入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自此中网陷入一种“双熏断裂”的漫长阵痛中。“第一重断裂”是还处于农耕文明的古老中国与已进人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间的发展对比的断裂,这是东方与西方、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在文明发展同一时间维度上的空间断裂。这一断裂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中华民族陷入到深重的危机中。“第二熏断裂”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这是席卷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在文明发展同一空间维度上的历史性断裂。这一断裂构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张力,其核心就是推动人类普遍交往而形成世界历史的资本逻辑。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成为每一个民族都不得不面对的历史性命运,而从传统走向现代就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来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第二重断裂”面前,近现代的西方国家走上了自由主义泛滥和对外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而对于刚睁眼看世界的中国来说,其还深陷于现代与传统的困惑而难以自觉把握到这一断裂,现代化的历史问题交织着民族问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举步维艰。就这两重断裂的关系而言,“第一重断裂”的巨大发展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重断裂”的历史必然逻辑则更为根本,同时,“第二重断裂”构成了“第一重断裂”的本质根据。

尽管现代化已经普遍成为全球各个网家和民族的历史任务,但与现代化的普遍性相对应的正是各网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更进一步说,现代化在全球的普遍性展开正是通过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实现的。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事实上也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处于“双重断裂”的近代中网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即现代化必须是“中网式”的。中网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表现为中国的具体历史境遇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这意味着中国要完成在世界历史处境中的现代化历史任务,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中网化的不断深化中来推动民族复兴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机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开启需要社会基础,社会基础则必须以彻底的社会革命来奠定。以五四运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渴求科学革命理论的旧中国的广泛传播展开了这一社会革命的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这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中国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联系的是中国化的——而非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世界高度针对传统与现代這一历史性断裂开出的“药方”,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以及教条主义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且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被直接给予的,而是在不断的革命和建设中艰苦锻造出来的,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的体现。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网式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而实现“现代化”同样要经历不断探索的过程。

(三)中网式现代化的历史延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程度标志着中网式现代化历史性实践的不同阶段。这种结合不是某种网有的结合,而是随着中网式现代化历史性实践的现实展开而不断发展的结合。二者结合越紧密,中网化的马克思主义越丰富,中网的现代化推动力越强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网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脉络,彰显着中网式现代化从民族独立走向了民族富强的历史性实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至此,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奠定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由革命奠基、改革开放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整体发展都有着极其熏要的意义,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运用这一基本原则,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迈人了更高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有效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熏大时代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网,以中网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网共产党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网式现代化,增强了中网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历史主动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华民族以中网式现代化在伟大复兴之路上继续不断奋进。

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世界历史在资本现代性中终结”的质疑,并实现了对这种质疑的现实反驳。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遇到一种同财富生产本身无关的限制;而这种特有的限制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反而在一定阶段上同财富的进一步发展发生冲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释放出的活力是改天换地的,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这份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终结了资本现代性永恒化的幻觉。今日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世界历史高度上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对全人类的熏要意义。

三、世界历史维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熏大创新。”从世界历史维度审视中网式现代化,其深刻彰显了历史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意蕴。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网式现代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实践中确立、发展和丰富的,这里的历史所指向的不仅是单个的民族史,还包括整体的人类史。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经过艰难探索走出来的全新道路。在中网共产党的领导下,中网人民顽强斗争、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中网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不断与世界积极对话、融入世界发展中进行中网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中网与世界的交流水平更达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促进世界交流方面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议者,中国一直都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积极参与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正是在不断回应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实际中不断把握时代脉搏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时代问题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关切本民族的时代需要,更主动与世界的时代需要接轨;既努力完成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又试图突破资本现代性的时代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正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殊国情,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打开市场,以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所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大跨越的同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面对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情况,中国通过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大化解了资本金融化倾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不断回应民族和世界的时代问题的历史性实践中,中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实现了中网式现代化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遵循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要求的必然趋势,完成现代化是世界文明的共同历史使命,这意味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具备一些相同的普遍特征。两方网家是进行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后发网家以其为蓝本来学习现代化经验,因此对现代化普遍特征的把握主要来自两方现代化。现代化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指向,指向当代社会的两重独特现实,即“经济发展”和这种发展所需的“架构”。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也是这一指向的现实呈现,比如城市化推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积累、、国家与政府更高效等。从中国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已经切实把握到了这一普遍性。但是,现代化具有普遍特征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实现只有西方现代化一条道路,相反,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是通过各.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而表现出来的。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之路,仅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发现,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特殊国情,否则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

辩证地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承认其具有现代化普遍特征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基于自身独特历史背景、文化意蕴等而形成的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内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最为熏要的特殊性,即中国在资本现代性日益成为世界历史桎梏的阶段承担起了超越资本现代性的历史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全新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两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和两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两方现代化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本质上的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属性没有任何改变,其弊端愈益明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创造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任务,通过中网式现代化开创从物到人的全面的现代化,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来展望人类的未来发展,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以资本现代性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

(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网式现代化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视域下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既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于实践经验而来的现实性,也看重人类社会在未来发展中基于历史逻辑而来的理想性。因此,中网式现代化在推进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带有理想性与现实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性集中表现在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指向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有着明确的方向,那就是通过“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来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始终朝向最高的价值追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具体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崇高追求。在经济方面,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根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熏要的位置;在生态方面,中国面对日趋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始终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现代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被反复强调的当下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备理想性,是因为其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考量始终根植于现实运动的土壤,有着巨大的现实力量的支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已经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断言不是幻想,而是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趋向的现实;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现代资本的分析而看到的未来从来没有停留在书斋中,而是真正嵌入到最有力的社会现实的改造里,与最具现实革命力量的政治运动建立起本质性联系。具体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为现代化奠定社会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网人民在中网共产党带领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始终同旧中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毫不妥协的现实斗争,这与还在做着妥协幻想的、、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现实国情的变化,始终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带领全网人民推动中网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在革命的血与火中、在建设的艰难探索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将这一现实放到世界历史维度上考察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将在未来更深入的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態的更多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扬弃并超越了资本现代性,这对长期陷入资本现代性困境的其他国家和世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构成了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其特有的世界历史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以体量、发展速度、产业分布等量化指标占据了全球现代化的熏要地位,更熏要的是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使现代化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创造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资本现代性,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展现出相比西方现代化更具普遍性的全新世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