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影像诗学与历史重现的交织

2024-05-07 21:05柴波
艺术评鉴 2024年2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叙事结构

柴波

【摘   要】《兰心大剧院》是一部呈现历史情境与现实交织的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導演娄烨将“诗”与“史”融合,艺术化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影像诗学结合影像艺术和诗学理论,探讨影像作品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传达诗意与情感。针对电影《兰心大剧院》采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与独特的影像风格,尝试探讨导演如何重构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塑造多重且个性化的角色。本文主要分析电影中的影像风格、叙事结构、角色塑造,以阐释其对历史的再现,以及对影像诗学的贡献。

【关键词】影像诗学  历史重现  《兰心大剧院》  叙事结构  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2-0147-06

《兰心大剧院》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上海。这部电影通过虚构的兰心大剧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现状。电影中呈现的上海“孤岛”特指1937—1941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及上海法租界。在这期间,在“孤岛”地区摄制的电影,无论是华人导演还是合拍片,统称为“孤岛”电影。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成一种特殊的时代气场,而这种上海地区公共租界融合的独特气质,恰巧与娄烨电影本身一以贯之的气质所贴合。电影《兰心大剧院》通过非线性和多线叙事的视听手法,构建了独特的叙事空间。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作者影像风格与诗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对于作者电影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兰心大剧院》中的影像诗学特性

影像诗学结合影像艺术和诗学理论,探讨影像作品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传达诗意和情感。影像诗学关注影像作品如何通过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出具有诗意的体验,包括对影像的语言、节奏、色彩、构图等元素的研究,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引发情感共鸣和深层次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对早期电影叙事研究产生过深远影响。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即艺术家通过模仿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来创作。这种模仿是对现实的提炼和再现,不只是模仿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模仿事物的内在逻辑和秩序。随后,早期电影理论家如安德烈·巴赞和谢尔盖·爱森斯坦也开始探讨电影如何通过视觉叙事和表现手法创造出诗意效果。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诗意来源于对现实的忠实再现,以及对观众主体性的尊重。巴赞将电影描述为“现实的渐近线”,意味着电影不断接近现实,但永远不完全等同于现实。这种观点强调电影在模仿现实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如:长镜头、景深镜头等,让观众在现实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这种真实带有诗意色彩。而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这种意义超越单个画面本身。这种组合不仅在叙事上发挥作用,而且在情感和思想上也能产生强烈的影响。爱森斯坦强调电影的抒情性,认为电影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创造出具有诗意的叙事。这种叙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现实情感和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这些人的研究为后来的影像诗学奠定基础。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电影诗学作为概念开始出现。理论家研究电影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技巧、视觉风格和声音设计来表达诗意。理论家们如劳拉·穆尔维和克里斯蒂安·梅茨等,进一步探讨了电影如何通过叙事技巧、视觉风格和声音设计来表达诗意。劳拉·穆尔维的电影诗学观点强调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叙事和视觉风格不仅仅是艺术表现,也是性别、权力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克里斯蒂安·梅茨强调电影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探讨其叙事和视觉元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随着电视、摄影、数字媒体等其他影像形式的出现,影像诗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些不同媒介中的诗意表达,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众的感知和理解。如今,当代影像诗学研究强调学术的自觉性,即研究者意识到影像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和诗意的载体。这种自觉性推动影像诗学理论的深化,如对影像叙事的复杂性、影像与观众互动的动态性,以及影像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多样性等方面的探讨。影像诗学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影像艺术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的需求,以及对影像媒介在表达人类情感和经验方面潜力的探索。

娄烨是第六代导演中独具气质的一位导演。每当谈到娄烨,总会有些标签式的话语伴随着这个名字出现:“文艺”“颓丧”“令人眩晕的手持镜头”等。在这些略显单薄的标签之外,他也收获了一群坚定的影迷,认可并欣赏于娄烨电影中迷人且脆弱、充满独特魅力的影像风格,以及伴随着影片叙事而弥漫的忧郁气息。纵观娄烨的电影,继承在他电影中的影像风格,似乎并未发生太多变化:跳切、手持摄影、永远不停的细雨朦胧……从《苏州河》中周迅饰演的追寻爱情的纯情少女牡丹,到《颐和园》中郝蕾饰演的为了爱情而不断追逐和怀疑的女大学生余虹,再到《兰心大剧院》中巩俐饰演的为了爱人和国家感情“献身”的女明星于堇,似乎娄烨电影中的主角一直是一个为了爱而追逐的人,甚至以男性为主角的群像电影《推拿》中黄轩饰演的角色小马,其也是身为盲人在追逐一份他内心向往的爱情。“不顾一切地为爱追逐”似乎是娄烨电影中永恒表达的主题。隐含在深处的,是人内心对爱的欲望和渴求。这种渴求而不得,配合着一贯以来的跳切剪辑和手持摄影,总给人一种飘浮的感觉。伴随着影片沉郁的配乐和绵延不断的细雨,为娄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角色都涂抹上一层阴郁的气质。电影人物在这种阴郁中,执拗地追寻着心中所想,呈现出一种既倔强、又仿佛随时会被伤害的脆弱感。这种矛盾感令人物拥有不同层次,并且独具特色,可令观众不断品读和回味。这种气质在娄烨的任何一部电影中都显而易见,以至于成为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娄烨在电影《兰心大剧院》中运用这种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艺术手法,深刻体现了影像诗学的特征。首先,电影采用黑白色调,这一选择不仅符合电影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风格。黑白影像作为一种空白背景,使得人物的情感以更加纯粹的方式呈现。在无色的背景下,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观众的注意力被引导至角色的表情、动作,以及场景的布局,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张力。其次,电影采用“戏中戏”结构,使得叙事层次丰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在戏剧与现实之间进行切换,这种结构的运用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和艺术性。最后,电影中的角色都拥有多重身份,这种复杂的人物设定使得电影的叙事更加丰富和立体。角色的深度塑造使得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物的动机和选择,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刻画是影像诗学中对人性探讨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影像诗学特征,不仅展现了娄烨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也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对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的一次新探索。

二、视听与结构:历史重现的叙事策略

《兰心大剧院》的历史背景设定在1941年,电影叙事通过女主角于堇的视角展开,她既是电影和话剧双栖的女演员,也是执行秘密任务的间谍。电影中的主要事件是于堇在盟军上海情报部门负责人休伯特的安排下,执行“双面镜计划”,以获得敌军的密码。电影的叙事线涉及多个角色和多重身份,每个角色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动机。于堇与多个角色的关系构成影片的多条叙事线,包括她的情人谭呐、前夫倪则仁、养父休伯特、日本情报官古谷三郎,以及军统女特务白云裳。这些角色的互动和冲突,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构成电影的叙事核心。电影在叙事上也展现出娄烨导演的个人风格,如实景拍摄和手持摄影等,这些手法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同时,电影中的黑白色调和跳切的剪辑处理,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历史质感和纪录式的真实感。历史重现在电影中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是复杂且多维的话题,它涉及艺术表现、历史真实性、观众接受度,以及电影制作等实际问题。历史重现往往伴随着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批判性思考。通过历史重现,电影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对现实世界有更深的洞察。

电影作为强有力的媒介,通过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重现历史,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兰心大剧院》的视听语言中,人们先关注到的便是影片黑白影像的运用,不仅使观众专注于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而且增强了电影的历史质感和情感深度。黑白色调的选择反映了时代的不确定性,与影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相呼应。另外,娄烨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一种即兴和真实质感。这种摄影手法使得演员的表演呈现得更加自然,尤其在叙事需要下,不断重复的排练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在这种视角下,观众仿佛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能够从多方面感受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发展。如影片开头两人逃离剧院时,冲入黑暗的工厂,画面变成全黑,只能听到慌乱的脚步声,随后,两人重新奔入狭窄的走廊中,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画面的明暗波动。娄烨对于光影和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展现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情绪。又如大家排演话剧时,电灯泡忽明忽暗,人头攒动,让人感觉到这些青年人身处渺茫不定的时代环境。然而舞蹈音乐响起,似乎人们沉浸于舞蹈便可以忘却周围的漂泊不安。谭呐一句“灯光晚了”,让人意识到原来这是有意为之。随着重复和相似的画面再次出现,才知道这是一场戏中戏。值得注意的是,于堇的开头语说了两次“对不起,你认错人了。”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不仅是在剧中她的身份有意被模糊,在剧之外的电影情境里,她的多重身份更是被有意模糊化。此外,电影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闪回、倒叙等非线性叙事手法在不同时间点之间灵活切换,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加了叙事的深度和张力。透过于堇视角,将观众引入多层次的叙事空间。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叙事的复杂性,也使得历史与现实、戏剧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

同时,电影也包含多线叙事手法。通过多线叙事结构,展现不同角色或群体在历史事件中的不同经历和视角,从而提供更全面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于堇的前夫倪则仁,他的被捕和释放是于堇任务的一部分。他们的关系复杂,既有个人情感的纠葛,也有政治利益的考量。倪则仁在街头被刺杀后,古谷三郎也受重伤。古谷三郎和于堇的关系亦十分微妙,这种关系在电影中被用来展现敌对双方之间的心理战,以及个体如何在对立面之间进行微妙平衡。多线叙事允许电影在不同的角色和故事线之间切换,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这种情感的多样性和深度是影像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观众体验不同的情感状态,从而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和情感共鸣。对于观众而言,多线叙事要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解读中,这种参与度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影像诗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得历史重现的过程更加生动。此外,在重现历史时,电影制作团队需要进行大量的历史研究,确保细节准确性,如:场景、道具、服饰等,这些细节的准确性对于增强电影的真实感至关重要。电影中的实拍场景精心设计,重现了1941年上海的历史风貌,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些元素可以帮助观眾更好地沉浸于那个时代,同时也促进了对特定时代文化的理解。

三、个性化的角色:影像诗学与历史重现的载体

在电影《兰心大剧院》中,主要角色的塑造和象征丰富了叙事层次,通过角色的个人经历和心理变化,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于堇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位明星兼间谍,肩负着获取敌军密电码的任务。她的角色从一个公众人物到秘密战士,象征着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转变。她的多重身份和复杂情感反映了个体在国家情义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有趣的是,娄烨身为某一时期“不被许可拍摄电影”的导演,他拥有同样充满“混杂性”的经历。本片的挑战之处,则在于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以及选择适合的演员契合角色气场。电影《兰心大剧院》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这部小说用流畅的笔触及女性视角讲述了在孤岛时期的电影女明星于堇如何背负国家任务而在爱人之间选择与徘徊,最终完成任务后从国际饭店跳下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小说角色中的于堇不仅象征着一个逝去的时代,也隐喻了当时上海这座城市。电影中最多的改编来自女明星于堇和电影导演谭呐的情感线为核心、加重与女演员白云裳的情感纠葛,结合原著的悬疑情节进行叙事。在副线人物(养父休伯特及前夫倪则仁和于堇的背景故事)进行了大量省略与淡化。这种改动造成的影响如下:第一,对人物历史故事的省略让观众难以了解执行任务对于堇的重要性,进而也就很难投入到人物的内心去共情,这未免是这部电影的剧作让人感觉略有遗憾之处。第二,叙述层面的缺失导致对演员表演的更高要求,演员需要在有限的信息交代中呈现出更多表达,无论是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都要求演员要传递给观众更多内容。另一个角度看,在影片中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构成电影的叙事网络,它们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通过这些角色的个人经历,可以展现历史事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寻求自我认同和生存空间。电影中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背叛和忠诚,都是通过角色的情感变化来展现的。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为影像诗学研究和阐述提供了丰富素材。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背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使得角色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于堇的形象既是光鲜亮丽的电影明星,又是肩负秘密任务的间谍,她的双重身份和内心冲突构成影片的诗意张力。这种个性化的塑造让观众能够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本片中饰演主角人物于堇的演员是巩俐,其将自身气场与演员融合的过程中,虽然看似尽力,但仍留有不少遗憾。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女演员,她的经验在个人生活中会让她声名大噪,但在表演中往往会变成一种历史性负担。对于演员来说,每个新电影中的新角色都是一个崭新的诠释,这种崭新的诠释,注定需要剥离一个演员之前所带来的全部外在经验。当在《兰心大剧院》再一次看到戴着头巾的巩俐时,一瞬间人们会想起记忆中的“秋菊”,一个非常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塑造得非常成功的银幕形象,甚至会想到这是巩俐本人。记忆的联结让人们无法真正认同眼前的形象是上海滩历史中的那位明星。如何突破过去塑造过的成功银幕形象,也许是大部分顶级演员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巩俐在电影中塑造坚强的方式是选择面无表情和隐忍,结合她自身的强大又坚韧的气场而言,这种无表情则让电影人物显得过于强硬,失去人物内心情感纠结的细致展现。演员巩俐拥有一种扎实的气质,她是从“黄土地”中生发出的一朵野玫瑰,在娄烨电影中的“孤岛”上海街头,她却像一朵在风雨中行走的铿锵玫瑰。她过于坚实的气息让她背后的弱变成一种虚弱,正如影片最后她耗尽力气靠在所爱之人肩头时,令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疲惫和虚弱。在观影中时常会被这种气质上的不匹配带出戏,这种出离难免会影响部分观影效果。一个好的例子便是娄烨导演的另一部群像电影《推拿》,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黄轩、梅婷、秦昊、郭晓冬等,都切实符合南京盲人按摩院的人物气质。值得庆幸的是,娄烨选择用黑白影像及一直以来的手持摄影,和戏里戏外意识流般的梦幻气氛,让整部影片的整体气质变得异常阴柔,用影像的柔和中和巩俐表演时的刚硬,使这部影片的最终呈现仍然保持娄烨平常水准。影片角色的情感通过这种影像风格得到放大,使得观众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在影片中,角色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他们的选择和行动,无论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更高的理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走向。例如,于堇在执行任务时的选择,不仅关乎她个人的命运,也与整个战争进程息息相关。又如谭呐,他的角色象征着艺术与政治的结合,谭呐的话剧《礼拜六小说》不仅是他与于堇情感的纽带,也是他们共同抵抗外敌的象征。他的形象体现了艺术家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觉醒和抗争。再者像白云裳,她的角色表现了在男性主导的谍战世界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探索。多重且复杂的角色在《兰心大剧院》中成为影像诗学和历史重现的载体,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成为连接观众与历史的桥梁,使得电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以及对艺术的创新表达。

此外,《兰心大剧院》中的角色塑造被称作是娄烨选择与主流合作的一种尝试。在此之前,娄烨合作的大部分电影演员仍然具有恒常性,他们以不同形象出现于娄烨的各种电影中。比如郭晓冬、秦昊,这两人是娄烨电影中的“常客”。他们的个人特质和娄烨电影的风格高度匹配,形成互文,与电影文本有机融合。对艺术电影导演来说,电影演员本身的个人气质对电影整体气氛的渲染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也或多或少依赖于演员本身的个人风格。例如导演侯孝贤多次采用演员舒淇出演自己电影主角,如《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等,他也在《最好的时光》书中袒露,在剧本完成后,会花大量时间和演员进行沟通,随后根据演员调整修改自己的剧本。然而,这种依赖于演员自身气质的创作方式或许只有在个人风格强烈的艺术电影导演创作手法中得以运用。作为艺术电影导演娄烨,如何在剧情创作甚至摄制期间和演员及资方达成有机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影片内容与大众之间的最大互通。或许这已不仅仅是导演或者演员个人的选择,这涉及整个电影工业和拍摄机制的协调与合作。毕竟艺术电影同样需要票房和观众,而在当下的中国电影院线,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界限愈加模糊,好的作品需要同时具有多方面元素和考量。对于习惯小规模创作的作者导演来说,在越来越大规模的制作和超一流的演员阵容背后,如何将电影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效编织,并选择适合影片气质及故事展开的场所与历史时间都值得探寻。在越来越多元的行业实践中,有理由期待那些具有个人特质的导演,例如今年春节档两位“转行”导演的贾玲和韩寒的影片《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伴随着他们各自独具风格的电影人物形象,活跃于院线电影大银幕上。对于观众审美的培养和对国产电影多元性的接纳,甚至进行电影分级完善电影制度,或是针对特定观影群体进行更多艺术影院的建立等,都会让不同电影拥有更好的归宿和走向。

四、结语

《兰心大剧院》在影像诗学和历史重现方面主要体现在导演娄烨对视觉风格的艺术化、叙事结构的创新与角色塑造的互融等方面。电影采用黑白色调,营造出一种时代感和艺术氛围,这种视觉风格不仅符合影片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强化了影片的诗意氛围和情感表达。通过“戏中戏”的叙事手法,电影创造了多层次叙事空间,使得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与角色的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这种结构增强了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解读空间。同时,电影中的角色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互动和冲突不仅推动故事发展,也成为历史重现的载体。电影伴随着人物的情感经历,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种情感与历史的交融,使得观众能够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歷史,同时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导演娄烨将“诗”与“史”融合,艺术化地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具美感又反映历史特定时期氛围的影片,同时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法]安德烈·巴赞著.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美]大卫·波德维尔著.电影诗学[M].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远婴编.电影理论读本(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虹影著.上海之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

[6]佐藤忠男著.炮声中的电影:中日电影前史[M].岳远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7]朱天文著.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叙事结构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元素探讨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浅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