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与中国的话语回应

2024-05-10 14:59任云仙谢雨婷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者中国共产党研究

任云仙,谢雨婷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欧美各国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研究热潮。在中国影响力日趋增强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国外的学术研究,有针对性地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目前学界关于国外中对国共产党研究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某一年、某一方面抑或党史[1-3],缺乏从长时段视角进行研究。鉴于此,笔者从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进行考查,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提出中国对外话语回应的策略。

1 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革命年代。土地革命时期,国外记者、学者就对中国苏维埃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给予了较多关注,希望揭开中国共产党的面纱。随着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及其治理下的苏区,在海外成了“种种最离奇的神话”[4]。随着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欧美各国出于战略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走上了学科化发展道路。

1.1 土地革命战争之后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报道

红军长征之后,德国记者爱伯夏(M.Simon Eberhard)进入江西考察,撰写了《赣省收复县区视察记》,这是国外较早的中国革命的作品。之后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整理出版了《西行漫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再后来,尼姆·韦尔斯(Nyu Wales)的《红色中国内幕》、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的《北行漫记》、埃文森·卡尔逊(Evans F. Carlson)的《中国的双星》,继续向国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及陕甘宁根据地的风貌,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形象。这一时期,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为记者、摄影家、作家等,其书籍和作品直观感性地报道中国共产党领袖、八路军以及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揭示中国共产党照耀中国的“红星”形象,解构了被妖魔化、神秘化的革命政党形象。这一时期国外记者的记录具有重要价值,为国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共产党研究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急需一批了解中国问题的专家,中国共产党自然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如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回忆录所述,1942年6月美国研究中国的机构远东部门已有“8人从事对华工作”[5]。费正清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考查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兴起,认为苏维埃政权虽然采用了苏俄的形式,但事实上带有中国色彩。费正清改造西方汉学(Sinology),开创地区研究,更为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代表了美国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趋势。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国外研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研究兴起,国外学术界不断思索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涌现了大量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出了关注现实和从党史中寻求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的路向。20世纪50年代,缘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其思想便成了国外学者研究的中心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英美的毛泽东研究进入了“发展的10年”[6]。在美国,除了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外,匹茨堡大学、密执安大学、普利斯敦大学等学校增设了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这一时期国外学者试图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入手解读中国共产党组织制度、政治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等。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eynolds Schram)、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等人,结合毛泽东的思想变化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走向。

1.4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之前的国外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掀起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研究新高潮。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学术交流的便利,很多国外学者有机会进入中国调研,这些因素促进了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国外学术界把研究重点转向了邓小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者,邓小平自然成为国外研究的重点人物之一,在国外出现了邓小平研究热[7],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傅高义 (Ezra Feivel Vogel ) 的 《邓小平时代》。这一时期国际上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从一般性介绍和解释的初步研究向广泛深入的研究方向发展,并围绕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基本属性、历史地位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学术探讨[8]。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如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 的《北京共识》、马丁·雅克 ( Martin Jacques)的《当中国统治世界》等书,高度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总体来看,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者遍布世界各地。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表现出聚焦中国现实的特点。他们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内制度、文化等多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服务于其国家战略的制定。

2 新时代以来国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新趋势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和国际的表现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出新高潮,既有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崛起论,也有充满敌意的中国崩溃论和威胁论。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更为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走向、发展道路以及国家治理实践。

2.1 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政策走向等都成为国际研究者关注的焦点。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不仅是中国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笔者使用Factiva数据库以“党的二十大”(20th Party Congres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召开会议前后的15天(即2022年10月11日至2022年10月25日),检索内容为与党的二十大相关的新闻和评论。通过检索结果对比发现,党的二十大召开前15天有效相关新闻及评论为275篇,会议期间相关新闻和评论数量激增至788篇,其中高频词汇涉及party congress、central committee、new politburo、common prosperity、powerful leader、leadership reshuffle等。通过对国际社会关于党的二十大新闻及其评论分析可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领导层、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诠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发展方向的规划、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以及中国对全球格局的影响等方面。综观国际社会对党的二十大的报道,以客观中立为主基调,但仍有一些带有敌视、偏见的报道和评论。

2.2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构和意识形态引领一直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多从领导人思想和党的内部管理制度两个维度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荷兰莱顿大学Frank N. Pieke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民族复兴、反腐运动以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目前正在努力重新定义自己,不仅是中国的执政党,而且是全球的重要政治力量[9]。英国学者Kerry Brown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承担了巨大的政治功能,将儒家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相结合,通过激励、惩罚和制度来管理官员[10]。加拿大学者Ashley Esarey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行政能力的新发展,认为中国地方官员为了维护社会发展,利用微博网站(微博)来提升影响公民和进行快速信息管理的能力[11]。美国共产党秘书长克里斯托弗·赫拉利(Christopher Helali)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解读,给予了高度肯定[2]。著名英国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表示,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中,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么成功的政党[12]。

2.3 对中国的影响力的评价

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共产党原主席John Bachtell撰文指出,中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国际关系和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了巨大影响[13]。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非常驻研究员Jonas Parello-Plesner认为中国用传统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推进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4]。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新闻主编伊莎贝尔·德莱昂认为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叹[15]。巴西国际关系中心高级研究员塔蒂亚娜·罗西托(Tatiana Rosito)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过去20年的世界。”[16]除了肯定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之外,有些学者也对中国充满了误解。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学者则用“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来分析中国在波兰、拉美、非洲的影响力,其研究充满冷战思维[17]。

国外学者逐渐意识到,读懂现今的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他们试图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探寻中国革命成功和改革发展奇迹背后的密码。这些学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所在国家的对华战略制定。

3 中国的话语回应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经历了从汉学(Sinology)到中国学(China Studies)的转变,从最初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转向对中国共产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未来走向的预测,此种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进一步加强。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是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的本质是认识把握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和领导执政的规律。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国外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3.1 高度重视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国外战略制定。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共产党,既有客观的评价,也有文化误读。因此,我们应该对国外研究进行批判性阅读。国外的研究让我们以他者文明为镜审视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除了接受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应高度重视国外研究中的负面评价。只有准确把握国外的研究,才能掌握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权及主动权,有针对性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3.2 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建立中国学术界走出国门的长效机制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学术支持。我们应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建立中国学术走出国门的长效机制。多领域多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挥作用和优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通过论坛、访学、会议等形式及时了解国外的研究动态。我国应以中国学术“走出去”为战略选择,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努力扩大中国特色理论学术对外影响力和话语权[18]。学术界、出版界和新闻传播界要协同合作,形成能够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学术语言,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发展的故事,让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更好地被世界理解。

3.3 建构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传播体系

中国对外传播应该根据国外研究的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关注点进行。由于文化差异,国外学者存在对中国共产党误读的现象,我们应该根据他们文化误读的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9]我们应根据国外研究和舆情选择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相结合,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传播体系。

3.4 强化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主动权

拓宽话语表达渠道,畅通路径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积极主动地将中国共产党形象转“他塑”为“自塑”。我们应该采用多平台、多形式,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强化中国的叙事能力,掌握话语主动权。新时代,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1]。2013年10月,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19年4月,成员总数达97个,成为成员数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因此,我们在进行外交、经贸、文化等活动时,应立足中国本土,以生动形象的素材,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发展的生动故事。

4 结语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国际形象塑造是中国对外传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形下,这个任务更加艰巨[22]。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想话语和认识维度,有助于我们突破自身的视域盲点,深化我们对世情党情国情的认识。我们应该针对国外的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理论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共产党研究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而努力。

猜你喜欢
学者中国共产党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