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2024-05-11 13:53张洁春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双减评价学校

张洁春

“双减”背景下,基于师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学校应审视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高效、有序推进“双减”背景下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构建学校新型课程体系,服务师生综合素养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

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定位

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指把分割开的学情分析、学习科目、过程方法、评价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学改革活动。

课程一体化建设,从内容设计层面看,既包括课程内容(实践活动)与落实机制、策略的一体化,又包括课程实践中学段有效衔接、学习环境创建、能力发展水平、发展目标达成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从课程实施层面看,既包括促进国家基础课程落地并实现成果转化的长程作业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案例,也包括基于问题驱动的综合实践及项目式学习课程等内容;从课程落实效果层面看,还包括课程落实成效的评估、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外,学校实践中课程研发团队的课程意识建立、课程研发能力的提升,也是课程一体化建设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政策理论基础

当前,漯河市实验小学积极稳妥推进课程一体化研究,既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又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高度契合,有其丰富的政策理论基础,因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社会家庭需求。

第一,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学校落实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益实践。201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202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五项管理”“双减”“课后服务”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并以“重塑教育新生态”的趋势迅速融汇在基础教育之中。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新课程”形态和学习资源逐渐进入教师的视野,教师开始了实践探究。同时,学校的“五育”并举育人机制也在积极推进“五育”融合过程中逐步确立,并得到更多师生及家长的理解与认同。目前,学校积极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政策理论基础愈发坚实。

第二,课程一体化建设彰显并推动学校办学理念持续丰富与完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坚持“激活思维、灵动生命”育人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赋予学生蓬勃灵动的生命状态”。如何落实这一教育思想?学校在理论性文章《“激活思维、灵动生命教育思想”的缘起、内涵、机制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推进这一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即学校“通过做真做实‘金桥‘雅趣实践课程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存互补,相得益彰”的行动路径。与此同时,学校在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构建学校新型育人生态,赋予学生蓬勃灵动的生命状态。

第三,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顺应社会、家庭、学生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认知与新需求。学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学生眼中的理想课堂应是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的,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域。在作业方面,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多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性作业,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在评价機制方面,家长希望学校创设更多丰富有趣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家长、学生也希望坚持面向全体师生,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以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实践路径

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学校实践,应聚焦“教师课程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方式优化”“评价机制建构”“课程成果转化”等发展性目标。漯河市实验小学坚持“围绕需求建阵地、依托阵地育项目、项目进阶成课程”的总体思路,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学习项目、特色作业、实践活动设计中持续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有效丰富了学校“金桥”“雅趣”课程内容,构建了学校“灵动”教育下的校本课程体系。

多形式引领,校本研修夯实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基础。漯河市实验小学的校本研修实践,基于名师名校资源科学引领机制。学校组建以全国名师朱煜、贲友林、白雪为主持人的学科名师工作室,以理论引领、课堂观摩、跟岗研修、同课异构、工作坊研修、自主作业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课程资源的发掘、整合、研发能力,为持续推进课程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多途径推进,课程一体化研究拓展学校课程资源。课程一体化建设思路基于生活化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聚焦学段、学科间的融合,关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互补,彰显学习方式的优化。课程一体化建设既在幼小衔接问题解决中有所作为,又在作业特色化设计中开展引领,还在社会资源学习项目化整合方面匠心设计,也在人文历史课程构建中大胆创意。在此基础上,学校在“金桥”“雅趣”课程体系之下,“初识我的校园”幼小衔接课程、“二十四节气”探究课程、“小小蔬菜义卖员”劳动实践课程、“‘三色研学爱家乡”公益研学文旅课程、“我的午餐我做主”食育课程等课程项目应运而生,并焕发出智慧的光芒。

课改项目促进,高效课堂减负推进课程资源有效实施。学校坚持“学为中心”课改思路,致力于基于理解的“问、研、绘”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关注课前引领预习、课中合作研究、课后知识梳理3个阶段学生的参与状态与效果,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成与发展,关注学生知识整理、运用与思维发展水平,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教师以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支配时间,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新课程项目实践中强化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落实过程评价,以实践成效推动课程持续完善进阶。在课程一体化建设思路指导下,学校课程建设在内容整合、实践路径、评价方式等方面综合推进,确保课程项目内容体系完整、贴近学生生活;过程创新激趣,探究彰显合作;结果激活思维,促进生命灵动。课程项目实践过程评价遵循“学科素养+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学习过程”一体化的评价策略,给予学生适切的学习评价。同时,学校在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落实路径等方面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有效推进课程持续进阶发展。

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的成果与成效

随着课程一体化持续加深,学校新的课程建设样态得以确立和发展,课程资源得以丰富和拓展。在“金桥”“雅趣”课程框架内,综合激趣德育课程、探究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创造创编课程、启迪思维艺体课程、关注社会人文课程五大课程门类的课程内涵日趋丰富。教师特色作业案例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大奖;事关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个人素养+能力态度+工作绩效+团队合作”四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建立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机制,给予每一个学生适切的成长记录和绿色发展评价。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项目学习及新课程资源引领下,精神风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蓬勃灵动的生命状态在校园精彩呈现,充分彰显了国家课程落地、课程一体化建设与研究的丰厚成果。未来,学校将加快系统化、科学化、一体化、可视化建设进程,以持续优化、发展创新的课程资源丰富学校办学内涵,赋予每一个学生蓬勃灵动的生命状态。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成果。立项编号:JCJYC2225110018)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双减评价学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