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两结合”文言文创新教学策略

2024-05-11 04:10王合玲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杨氏司马光文言文

王合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经典文言文不仅是学生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本身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精练传神的文字之美、蕴含的可贵人文底蕴等,都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乐意学,学得好,让教师乐意教,教得好。

语文教师怎样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将文言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巧妙融合呢?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涉及身心全方位发展的学习,通过“有意义学习”,人的各方面都會获得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五步两结合”(“诵读—思考—仿说—评议—表演”五步教学,课上溯源汉字与理解文意相结合,课前查阅资料与课后绘制思维导图、创编课本剧相结合)的创新教学策略,力图通过系统地创新文言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五步”教学

(一)诵读文本,感知语言魅力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独特诵读方式。学生如果乐意吟诵,陶醉其中,自然就熟读成诵,比干巴巴地机械背诵效果好很多。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通过“文言文学习志愿者”“文言文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思考文意,总结方法规律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要想弄懂其中的意思,难度不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不断运用,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对于《司马光》一文中的“群儿戏于庭”一句,教师可以用组词法举例说明“戏”“庭”的意思;对“瓮”字的理解,可以用注释法;对“众皆弃去”中“众”的理解,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众”指的是“群儿”中除“光”和“足跌没水中”的“一儿”以外的人;对“水迸”中“迸”字的意思,可以用插图法看瓮破裂水流出的样子理解。通过这些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三)仿说句子,增强文化自信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我们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与成就感。

例如:对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仿说迅速进入情境,如“××(地名)王氏女十岁,甚聪慧(勤奋……)”,只需更换地名、姓氏、年龄及特点。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做自我介绍,课堂学习会趣味盎然。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若来访者姓李,杨氏之子将如何回答。这样的语言练习如果运用到作文或生活中,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评议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例如,对于《杨氏之子》一文中“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全文思考、分析、归纳,先找到杨氏之子的语言、动作等相关句子,再具体分析:“为设果”表现出杨氏之子待客热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表现出杨氏之子反应敏捷、聪明机智……最后,学生总结出:杨氏之子是一个待客热情、反应敏捷、聪明机智并且有礼貌的孩子。

(五)表演想象,实现审美创造

在前四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文言的形式表演,真正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怎样才能演出人物的特点?除了语言美,文言文中人物的品质美也深深吸引并影响着学生。《司马光》中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敏,其机智救人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囊萤夜读》中车胤勤劳而不知疲倦,家境贫寒,却想尽办法刻苦学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和人物优秀品质会深深地烙进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深入骨髓的印记,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两结合”教学

(一)课上溯源汉字与理解文意相结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汉字进行溯源,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还会帮助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对《囊萤夜读》中“练”字的理解,在四年级学生的经验积累中,他们很难与“白色薄绢”的意思相联系。通过溯源汉字,学生观察其古文字形可以知道,“练”字左边的形旁像一束丝,表示将生丝煮熟,右边声旁表示煮丝须挑选、翻腾,免得过熟或不熟。本义是把生丝煮熟。“经验多;纯熟”之义都由此而来。对于和现代常用意思差别较大的字,建议用此方法教学。

又如,《书戴嵩画牛》中小牧童在面对“处士”时,何敢如此大胆肆意地发表言论呢?通过对“牧”字的溯源可知牧童的日常生活内容。“牧”字的古文字形从攴从牛,字形像一只手拿着棍子一类的工具在驱赶一头牛,意思是“放养牲畜”,也指放养牲畜的人,如“牧人”“牧童”。“牧”在古代还有统治、管理的意思。秦汉时亦称州级地方官为“牧”(如刘备曾为豫州牧)。由此可见,牧童对于牛斗的情形了然于胸。当然,牧童的话也不尽然。对于牛斗时牛尾的方向问题,牛斗时既有“垂尾”,也有“落尾而斗”,还有乾隆皇帝在戴嵩《斗牛图》上的题诗二首,这些都是后续之学。

(二)课前查阅资料与课后绘制思维导图、创编课本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带领他们跨越历史的险阻呢?教师可以将课前查阅资料与课后绘制思维导图、创编课本剧相结合。

例如,对《司马光》一课中司马光的介绍,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查阅司马光有关的资料,以及圆木警枕、诚信卖马、藏书故实等具体的小故事,让学生全面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之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介绍,也就不难为“无米之炊”了。课后,教师可引领学生从作者的情况、关键字的溯源、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启示或道理、相关的成语等方面整理出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篇文言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活动。如以课内《司马光》、课外《洞中取球》等组文,以“故事中的智慧”为话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感受其中的智慧,见贤思齐,并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品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无法由他人代替。“五步两结合”创新教学策略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从而实现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创新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YB1135)

猜你喜欢
杨氏司马光文言文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砸缸之谜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警枕”夜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