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多元劳动课程体系,筑牢学校立德树人基石

2024-05-11 04:10张云平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蒜苗豆芽枇杷

张云平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劳动课被正式纳入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体系,并且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新郑市龙湖镇荆垌完全小学一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开全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也依据本地特色及校情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新郑市龙湖镇荆垌完全小学借助种植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与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劳动体验,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养成爱劳动、重节约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勤奋耕耘,必有收获”的道理。

一、走进劳动基地,感受劳动之美

在种植之初,课题组老师带领种植小组成员来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梅久实业有限公司,初步感知劳动之美。学生穿着红马甲,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校外劳动基地,在田间好奇地观察蒜苗、白菜、韭菜、大葱等。遇到有疑问的,学生就跑到老师面前询问,让老师给他们讲解白菜为什么会一层层包起来,种植大葱的地为什么是不平整的,蒜薹是长在蒜苗哪部分的。

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实践课,分不清蒜苗和葱、芹菜和香菜的学生再也不会搞混了。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充分体现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二、五月枇杷一树金,校园采摘乐丰收

润物于无声之处,育人在点滴之中。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让大家在品尝果实之余感受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收获,新郑市龙湖镇荆垌完全小学举办了“校园枇杷采摘节”活动。

学期初,教师让学生定期观察枇杷开花、结果的变化。采摘之前,教师给学生普及了枇杷生长特点和枇杷的神奇药效。在采摘的过程中,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徒手、用剪刀、爬树、上梯子……各种采摘神器和方法齐上阵。一串串的枇杷被小心采摘下来,学生愉快地品尝美食。枇杷采摘活动不仅是学生的一次劳动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学习枇杷冬花夏果、历经冬春夏三季的坚韧拼搏精神。

三、居家学习伴成长,劳动实践我最棒

“一勤天下无难事”,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家上网课期间,为了缓解学生居家的焦虑心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课题组老师精心设计劳动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家里自然栽培水培豆芽。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培育豆芽的方法,选用家中已有的资源作为原料,小心翼翼地为豆子浸泡、换水、遮盖……学生好奇地观察豆芽的成长,用照片生动地记录了豆芽的变化。

当看到豆芽生长出来,学生欣喜无比。看到豆子泡涨、变“臭”,学生焦急失望。还有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加工成一道道美食,品尝自己的成果,感到格外味美。也有学生将长大的豆芽种到土里,期待更多收获。在呵护豆子从生根到发芽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伟大,并在动手劳动中学会珍爱生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四、小小农夫田里忙,记录分享样样棒

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优化反馈,学校每月都组织召开分析研讨会。学生通过观察,及时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观察日记,并将种植心得在每月的展评会上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积极记录并勇于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自己观察的植物的变化,如通过表格的形式,用具体的数字记录了植物每天的变化。有的学生发挥绘画特长,用手绘图画来展示果蔬不同阶段的变化。有的学生分享了在翻土过程中磨出水疱,自己却乐在其中的别样体会。还有学生跟大家分享了将自己种出来的蔬菜进行烹饪的经历,与家人一起品尝的喜悦之情。

在分享中,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并针对这些意见展开辩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审辩思维。而学生在将自己的种植经历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多学科融合,培育学生劳动素养

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中,都有劳动教育的元素。在课题组语文老师、美术老师的辐射引领下,种植课程的开设为各学科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我们要进行播种,哪些蔬菜适合在什么时间播种呢?种子又是由什么构造组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如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深入理解季节的变化,科学老师与孩子们分享有关植物的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原理,数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校外的劳动基地去实践,英语老师和艺术老师一起准备课程……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他们以前所未见的方式,结合不同的学科、话题,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更好进行,从而推动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与劳动、植物有关,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花钟》《爬山虎的脚》《落花生》和《夏天里的成长》。教师将这些课文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课题组老师就巧妙融合了劳动教育。

例如,語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牛永超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使孩子们及时观察到事物的新变化,更好地掌握观察日记的写法,就提前给孩子们布置了水培种植蒜苗的社会实践劳动作业,让他们每天记录观察蒜苗的生长。孩子们每天细心观察、记录蒜苗的变化,写的观察日记生动有趣。牛老师的生动写作课,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技巧,使他们感受到种植的快乐,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丰富多彩,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的孩子还将自己的辛勤努力转化成一道道可口的菜品。

(二)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有很多与劳动相关的话题。例如,对于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王老师在执教中,将此问题融于劳动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家长一起带着预学单到自己家的樱桃林,在劳动的同时去观察地里的樱桃树,找出它们横排竖排都特别整齐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种植间距,更好地感受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植树问题的特点,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三)劳动教育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3月份正是果农修剪果树的季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大自然的美丽,美术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美术手工课。孩子们在形态各异的树枝上粘贴多样的彩泥,心灵手巧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儿、圆球、花苞等,装在“麻绳在指尖开花”废物利用的创意花瓶里,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佳作。这样的美术劳动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知了艺术美,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留住了美,也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与自豪。

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活力,唤醒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勤劳精神,让他们从日常小事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让劳动精神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真正起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作用。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

猜你喜欢
蒜苗豆芽枇杷
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
枇杷
小蒜苗成长记
枇杷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枇杷
夏月枇杷黄
幸福的蒜苗
种蒜苗
蒜苗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