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霁红的前世今生

2024-05-13 19:07奚文骏
中国收藏 2024年5期
关键词:御窑胭脂红窑厂

奚文骏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鲜红釉、宝石红釉是霁红瓷器的主要品种,其勃兴正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兴盛,嘉靖时霁红的停烧则预示着明王朝的转折(图1)。因此,霁红瓷的烧造曾被视作与国运息息相关。诚然,瓷事亦国事,瓷器烧造背后与当时的科技发展与财力不无关系。而除了明代,霁红瓷器的“神预言”其实也在清代几乎重演了一次。

图1 明宣德 霁红釉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清康熙 仿宣德霁红釉盘

图2 清康熙 豇豆红釉八大码

这种红令清宫追仿

明代嘉靖时期,曾经名噪一时的鲜红釉瓷器在皇家御窑厂的烧造已难以为继,以致“嘉靖三十六年,上取鲜红,造难成,御史徐坤奏以矾红代”(据《浮梁县志》)。矾红釉是一种低温红釉,虽然容易烧造,但效果不能与高温的鲜红釉同日而语,明代高温铜红釉自此断绝。

朝代更迭,时至康熙二十年(1 6 8 1年),国家基本从战乱中平复,景德镇御窑厂也终于恢复烧造,是为“ 臧窑”。此时御窑所产瓷器基本延续了明末清初以来的青花、五彩、素三彩、青釉、酱釉等民窑品种,仅有豇豆红一项为创新之作。有一种说法是,豇豆红是御窑厂尝试恢复永、宣霁红釉的产物,只是由于技术原因,颜色不能烧至均一,常常出现绿色苔点,反而造就了一时名品,成为一种特殊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品种(图2)。

而霁红釉的真正恢复要待到康熙晚期。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 5年至171 2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期间烧造了著名的“郎窑”。由于郎氏富收藏,“郎窑”从而有条件遍仿明代御瓷名品,颜色纯一的霁红釉瓷器也终于得以恢复。此外,“郎窑”在恢复高温红釉的过程中还创烧了著名的郎窑红,康熙朝高温铜红釉一时盛况空前(图3)。

雍正五年(1727年),御窑厂进入常态化燒造的阶段,此时由年希尧督管,是为“年窑”。霁红工艺在御窑得到传承,并被美誉为“年红”,自此霁红成为清宫用瓷的常规品种。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总结了雍正御窑名品,曾说道:“仿宣窑霁红,有鲜红、宝石红二种”,正说明了清代霁红的渊源所在。雍乾盛世,霁红是颇受皇家追捧的,御窑所产各种霁红琢器造型丰富,常见的霁红盘、碗也有大小数十种之多,并且霁红制品普遍质量较高,红色鲜艳、均匀,诚为盛世之写照。

然而时过境迁,嘉庆、道光时期,随着国力的衰退,霁红烧造技术也明显滑坡,许多霁红制品质量都不够理想,或颜色灰暗,或呈色不匀,品种也大为减少,御窑厂持续生产者主要为霁红玉壶春瓶、霁红中碗、霁红七寸盘、霁红六寸盘4种而已。但不论如何,直到咸丰早期,霁红始终仍在保持生产。

图4-1 清同治 胭脂红釉玉壶春瓶

图4-2 胭脂红缺乏高温釉的气孔结构且具有低温釉特有的表面瑕疵。

图5 清咸丰霁红釉中碗与同治胭脂红釉中碗对比

图6 清光绪 矾红双龙七寸盘

偷梁换柱 写下终曲

咸丰五年(1 8 5 5 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御窑厂被毁,“老匠良工散亡殆尽,配制颜料多半失传”(据刘坤一奏折),霁红釉的配方可能就在这一时期失传了。清宫档案对此虽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传世实物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治四年(18 6 5年)御窑厂复烧后,虽然清宫档案中每年仍延续了霁红玉壶春瓶等4个品种的烧造记录,但从传世实物来看,此时的制品已非传统高温铜红釉,而是用低温胭脂红釉(金红)模仿了霁红的效果。胭脂红属于康熙时期开始使用的低温洋彩颜料,烧造成功率高,呈色更为稳定,通过调整金元素的含量可以呈现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等不同浓淡燥润的效果。同治御窑复烧之时,匠人迫于宫廷需索,无奈用胭脂红代替霁红,并尽力模仿其深邃、凝腻的色泽。御窑厂的“偷梁换柱”不可谓不成功,以致这一变化长期以来没有为学界所留意。但究其细节,胭脂红红中略偏紫,缺乏高温釉的气孔结构且具有低温釉特有的表面瑕疵,与高温霁红相比终为异类,故清宫仍然称之为“ 霁红”颇有掩耳盗铃之嫌(图4、图5)。

时值清末多事之秋,御窑厂逐渐连胭脂红釉的烧造质量也不能保证。光绪十年(18 8 4 年),大运琢器中的胭脂红釉玉壶春瓶停烧,继而光绪十三年(18 8 7年)大运圆器中的胭脂红釉中碗停烧,仅剩七寸盘、六寸盘勉强为继,但品质已颇为不堪,据清宫档案所称:“历烧盘只,非黑暗不明,即连釉剥落,是其不得配合之法”。

光绪二十九年(19 0 3 年),慈禧太后“庚子之变”后回銮甫定,就开始筹备自己的七旬万寿庆典。在为庆典烧造所需胭脂红釉盘、碗时,内务府考虑到景德镇御窑厂的实际能力,不得不奏明:“奉传储秀宫茶膳房恭备庆典应用各色磁器,内有霁红釉(实指胭脂红釉)盘、碗等项,现因工匠无能配此釉料,可否改造别项色釉?”

内务府的奏请也给了大运瓷器顺势停烧胭脂红釉的机会,在光绪二十九年终于用“彩红龙七寸盘”“彩红龙六寸盘”代替了最后的胭脂红釉七寸盘、六寸盘(图6)。至此,继霁红之后,胭脂红釉也退出了御窑厂的生产序列。而此时,清帝国的大厦也已经倾覆在即了,不得不说,红釉瓷真好比一朝国运所在。

图7 清乾隆 矾红釉牺耳尊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还需为霁红正名

长期以来,霁红在藏界往往被称为“ 祭红”,继而有一种说法——祭红是祭器,因此很多藏家避而不藏。其实通过对清代御窑瓷器的研究,关于“祭红”的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首先,在清宫瓷器档案中,从来只有“霁红”的记载,而没有“祭红”的说法;其次,以清代祭器制品最丰富的乾隆朝为例,乾隆朝在明代坛庙祭祀基础上,定青、黄、红、白、天蓝五色瓷质祭器,其中红色祭器使用的是低温铁红釉,而非高温铜红釉,从这个角度来讲,矾红才是“祭红”(图7)。在殿宇、陵寝祭祀中,色釉盘、碗只见白釉、黄釉,未见高温铜红釉;第三,清代御窑大运瓷器中历年烧造的霁红碗、盘、瓶等均明确属于内廷日常使用、陈设和赏赐的器皿,如道光三年(18 2 3年)五月初六《广储司瓷库呈文》曰:“大阿哥娶福晋成婚礼,应用西莲盘一千二百件,黄瓷盘二十件,霁红瓷碗八十件……”又如同治十二年(18 7 3 年)正月初五“ 御茶膳房承办灯宴,暂借……霁红碗四十件……”内廷这抹红色,分明是喜庆之色。因此,在清代宫廷“霁红”其实跟祭祀没有任何关系,在民间有时写作“祭红”,系简化、讹传之故。2 0世纪70年代,因文艺表现的需要,一部名为《祭红》的革命题材电影更让这一称呼深入人心,沿用至今。

其實,新中国成立之后霁红釉的恢复也是颇为不易的。1953年,在政府的号召下,景德镇颜色釉瓷器走上全面恢复之路,但当时很多瓷釉配方仍掌握在私人之手。195 4 年8月,景德镇市委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并鼓励老艺人献出祖传的瓷器配方,在经过无数次调整和试验后,终于恢复了霁红的烧造工艺。

今天,霁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红”,更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在新时代,霁红无疑已经成为国家繁荣的表征、世界和平的使者,让我们回归霁红的本名:“艳若朱霞故曰霁”,最美不过中国红。(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御瓷资料馆主理人。)

猜你喜欢
御窑胭脂红窑厂
临江仙·题阎河镇“胭脂红”鲜桃采摘节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寂寞胭脂红
关于一道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