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二用

1954-08-29 02:54如潜
中国青年 1954年5期
关键词:谈话态度对象

如潜

“心不二用”,这是我国的一句古话。它的意思是说:人正在做某一事情的时候,就应该一心一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某一事情上,而不可三心二意地把注意分散到其它事情上。孟子还用学围棋作比方,说明过同样的道理。他说:围棋本是个小玩艺儿,可是如不专心致志地去学,也是学不好的。有一位精通围棋技术的人,同时教着两人学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注意听着讲授,而另一人耳朵虽然在听着,可是心里却以为空中将有鸿鹄飞来,想着如何用弓箭去射。这样,两人虽在一块儿学棋,但后一个人学得就不如前一个人好了,这是不是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呢?当然不是的。(注一)这虽然是古书上的一些旧话,可也有记取的必要。因为集中注意,确实是学习好和工作好的重要条件。这个道理似乎是人所皆知的,但在学习和工作中部往往有人不能这样去做。谈谈这个问题,也许有些益处。

注意,这是心理的一种特性,就是人的意识对於一定对象的指向。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以及人们自己各种思想观念,都可能是注意的对象。例如,我们在课堂里,大家虽然静悄悄地听着教员的讲授,但依然还有许多事物刺激着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眼睛还会看见课堂里的许多人和用具,我们的耳朵有时还会听到室外传来的一些声音,甚至我们的头脑里还会想着一些别的事情。不过,如果这时候我们的意识能够完全指向於教员讲授的内容,那么,我们的头脑中就只清晰地呈现着教员所讲的话,而对於其它一切对象,就很少察觉甚至全不察觉了。这种心理现象,就叫做注意。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解释,注意这种心地现象,是由大脑皮质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即“神经过程的诱导律”所形成的。(注二)这个规律的原理是:人遇到一种刺激物时,就要在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发生一种兴奋过程,并逐渐扩散起来,同时,在与发生兴奋过程区域相联系的其它各区域,还要发生一种抑制过程,并且也要扩散起来从而把兴奋导向於集中。这叫做“消极的诱导”;反过来说,在某一区域有了抑制过程,那么在相邻的各区域中便发展兴奋过程,这叫做“积极的诱导”。这样,兴奋区域中的兴奋作用愈强,其它区域幼仰剃作用也愈强,反过来说也一样,抑制区域的抑制作用愈强,兴奋区域的兴奋作用也愈强。因之,人们对於一个对象所集中的注意愈强,那么对於其它对象便察觉愈少;对其它对象察觉愈少,对放所江意的对象的注意就愈加集中了。可是,如果我们对於一个对象的注意不强,或者临时又遇到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刺激时,那么,在大脑皮质的另一区域里,就又要发生一个兴奋过程,并且也要扩散起来,同时随时这个新的兴奋过程之发生,在与之相邻的区域里,同样也要发生一种抑制过程,并且也要扩散起来。这样,原来的兴奋区域就被抑制起来。例如,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我们是全神贯注地读着,我们的思考完全被书的内容所占据,那么,这时候就是别人在旁边谈话,我们对它并不加注意。可是,如果我们对书的内容注意松弛了,或者忽然听到别人谈起一并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来了,这时候我们便发觉自己的眼睛虽然还机械地沿着书中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但是注意却转移到别人的谈话上去了。虽然自始至终我们都在同时读书又听谈话,可是我们的心理活动的组织,在前后两种情况之下,却完全不同了。起初,我们的意识指向於对书的内容的了解,书的内容居於意识的中心,而别人谈话的内容,则居於意识的边缘,这时我们十分清楚地知觉丛书的内容,对於别人谈话的内容,却是听得很模糊。后来,我们的意识转向於别人的谈话了,於是谈话的内容变为我们意识的中心,而书的内容却居於意识的边缘。这时候,我们对於别人谈话的内容知觉得很清楚,而对於书的内容劫是模糊一团了。如果这时候我们的任务是读书而不是听人谈话,那么,我们的注意由读书转移到听别人谈话,这就叫做注意不集中,或者叫做分心。注意不集中的现象:对於学习和工作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努力克服它。

怎样克服呢?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奇妙良方。最根本的就是要靠自己自觉地把注意集中起来。当我们在一定的时间要完成一定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时,这个任务就是我们一定的注意对象。我们必须自觉地使我们的意识完全指向於这个对象。按照“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解释,人对於一定对象的注意愈强,那么,对於其它刺激就愈少察觉了,这样注意就集中起来了。可是,有些对象,要使我们的注意完全指向於它,是需要很大的自觉的努力的。假如我们所遇的对象是一本有趣的小说,或者是一部有趣的影片,那么,我们不仅毫不费力而且是“不由自主”地就会把注意集中在小说和影片的内容上;但是,如果我们所要注意的对象,它本身当时并不能直接吸引我们注意,那么,我们就只有自觉地迫使自己去注意它。愈是不能直接吸引人注意的对象,就愈

需要自觉地努力去注意它,而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这种能力,是人类从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假使没有这种能力,人们也就不可能实行持续的长久的有目的的劳动了。我们常常在前线上看到有些带伤作战的战士,有时看来他实在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了。可是,他往往能用自己意志的努力,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地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因而暂时忘掉了自己受伤的痛苦。只是当他的任务完成之后,他才重新察觉受伤的痛苦。可见人们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在一定对象上的这种能力,乃是非常巨大的。

所谓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也就是说,不要把注意分散到和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所应注意的一定对象不同的对象上。因为注意不集中的现象,就是由於那些和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所应注意的对象不同的刺激所引起的,特别是由於那些在我们情感上发生兴趣发生特别作用的刺激所引起的。例如,当我们正在读书的时候,如果听到一些续续断断的嘈杂声音,就会妨碍我们注意的集中,如果旁边有人在“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地谈话,那就更容易引起我们分心。这时候,我们对於引起分心的态度,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无论对於使自己感兴趣的喜悦,或是对於使自己生厌的烦恼,都必须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镇静态度。因为由於刺激所引起的自己情感上的喜悦或烦恼,是比刺激物本身更能使人分心的。所以,在不安静的环境下自己能保持镇静的态度,乃是克服分心作用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就作过这种锻炼。“他曾故意蹲在人们来往嘈杂的城门口看书,以锻炼在闹中求静的本领。”(注三)“闹中求静”之所以可能,就是由放在唯杂的环境中,能够保持镇静的态度,努力加强对一定对象的注意,因而对於其它现象就很少察觉了。所以能保持镇静而意志坚强的人,就在任何环境下,也是可能集中注意学习和工作的。问题只在於我们要去锻炼这种能力,养成这种习惯。

所谓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这也只是说要在一定的时间以内,要把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不可忽而由这个对象跳在另一个对象上。但是,当我们对於一个对象的注意已经保持到一定的时间以上而感到疲劳的时候,就应当有意识地调换一个新的注意对象。在调换了一个注意对象之后,我们就又可能把注意重新集中起来。因为在过长时间以内注意一个对象,会使人由於单调而感到疲劳,变换一个对象,就会使人由於新鲜而消除了疲劳。M·格略塞尔写道:“马克思不断地工作着,他常以休息的形式,从这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多样化。”(注四)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写道:“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注五)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把注意维持到一定时间以后,再变换一个对象,就可以起一种休息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又可能把注意集中在新的对象上。当然,我们青年应该知道,我们每天的工作量也应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我们成天工作、学习,一点也不休息,而企图完全用变化工作来代替休息,那还是不行的。

总之,我们要利用生理的、心理的规律,自觉地、坚韧地、有计划地使注意力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我们要支配注意,不要让注意支配了我们。

此外,最重要的,因而也必须还要指出的,就是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是和他对於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不端正分不开的。一个对於学习和工作还持一种敷衍应付态度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的,他的注意经常是分散在其它事情上的。例如,有人因为家庭里发生了一些使自己不愉快的事,就老惦念着家庭,有人因为正在恋爱,就老想着恋爱,还有人则经常想着一些地位、待遇等等一类他所谓的“前途”问题。由於这样一类问题占据了他的思考,因而对於学习和工作自然就“心不在焉”了。反之,那些能把学习和工作看作是自己必须应尽的责任,因而持着一种严肃、认真态度的人,那么,他个人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能设法使这些事情不至妨害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正如加里宁所教导我们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个人疾苦都带有从属性;例如,家庭里发生了不幸的事——实在痛苦的很,但我以为,社会主义均不因此受到损害,因而也不应当损害工作。显然,如果你只顾及家庭利益,始终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老婆,那你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但是你若真正积极地工作,积极地参加一切建设,那你有时甚至不会注意到老婆穿的什么衣服,并会忘记生活上的琐事,忘了个人的不幸。”(注六)同样,一个人如果能够具有在心全意真正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那么,他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就能够把注意集中起来;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正确的态度,只关心着自己的生活琐事,那么,他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就很难把注意集中起来。毛泽东同志也教导我们要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他说:“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注七)因为有一些人“自己背上有了包袱,就不肯使用脑筋,他们的聪明被包袱压缩了。”(注八)因此,要检查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为什么不能把注意集中起来,最好也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检查一下自己背上有无包袱。如果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搞端正了,精神上的许多负担解除了,那么,在学习和工作时,注意也就能集中起来了。

(注一)原文见《孟子》告子章句上。(注二)详见в·м·тЕIIлов著,何万福、赫葆源译述:《心理学》,商务印书馆版,第五章。

(注三)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新华书店一九五○年版,五七页。

(注四)《论马恩列斯》,解放社版,一○八页。

(注五)《做什么?》泥土社版,五四八页。

(注六)《论共产主义教育》,苏联外文局版、二八页。

(注七)《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九七一页。

(注八)同前书,九七二页。

猜你喜欢
谈话态度对象
神秘来电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态度决定一切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