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阿尔泰去

1955-08-16 03:30黄天祥
中国青年 1955年16期
关键词:阿尔泰巴尔边区

黄天祥

感谢苏联共青团中央周到的安排,我们代表团的一部分同志荣幸地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代表访问了阿尔泰边区。在有些人的想像中,阿尔泰是一个荒凉苦寒的地方吧!但这种想法是过时了。拿气候来说吧,今年的春天到得特别迟。当我们停留在莫斯科的最后几天,树枝才开始长出嫩叶,可是我们一到巴尔脑尔——边区的首府,有着巨大工业的城市——就发觉这里已是绿树成荫,春意正浓了。

对于阿尔泰肥沃的田野、丰饶的宝藏、粗犷而美妙的景色,自有许多经济学家和艺术家去描述它?作为一个青年工作者,我想说的只是: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孱弱的人会坚强起来,胸懊狭隘的人会开朗起来,得过且过的人会振奋起来。几天的停留,使我们深深地爱恋上了这个地方。

富饶的士地和艰苦的历程

从北京向西北方向展望,在我国新疆北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地方,迤逦着一条蕴藏着丰富矿产的阿尔泰山脉。这条山脉伸入了苏联境内,它的南麓属于哈萨克斯坦,北麓在西伯利亚。随着北麓铺开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古仑达草原,这就构成了阿尔泰边区。边区的面积共有二十人八万一千平方公里,比英国本土的面积还要大一些。境内有占总面积百分之二十的森林。森林中妻藏着三百多种鸟,一百多种兽,其中不少是可以称为珍禽异兽的。鄂毕河自南向北流贯全境,境内大小河流共有三万二千多公里长。吸引着各地旅行家的苏联最美丽的脱涅茨柯耶湖,就在边区的山上。边区出产的小麦,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十年代,农妇谢里吉娃曾在这里十公顷的土地上,创造了每公顷收获六○八普特小麦的世界纪录。但是,人们还记得,在一九一七年以前,这里的全部土地都属于沙皇。皇室只知道对人民进行无厌的剥削,而对于边区以及整个西伯利亚的富源却知道得很少,更没有想到要去向大自然索取。勤劳勇敢的阿尔泰人民当时效着贫苦无靠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在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和帮助下,阿尔泰人民才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建设和新生活。

可以列举这样一些一数字,来说明革命前后边区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革命以前,边区的工业要比俄罗斯的工业落后一百倍,当时全区工人数量只等于现在巴尔脑尔纺织联合工厂的工人,全区工业产值只等于现在巴尔脑尔车辆制造厂的产值。而现在边区已有二千五百多个工厂,其中大厂有一百五十个,边区的工业水平巳差不多等于全俄一般的水平了。

革命以前,边区只有落后分散的农业,五万个木犁和八千个木耙就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而现在边区的全部耕种已经机械化了,收获也做到了百分之九十七的机械化。列宁同志曾经希望过全俄有拖拉机十万台。如以每台十五匹马力计算,现在单阿尔泰边区就已经有五万台了。

革命以前, 边区只有二百所小学校,一千一百一十二个教员,但那时有四千一百个牧师。现在边区有三千三百七十二所七年制和十年制的学校,三十四所中等技术学校和五所高等学校,教师已有两万人,而牧师只剩下四个了。在一九二三年时,文盲占边区人口百分之五十,但现在很难找到了。

显然的,正是苏维埃政权为阿尔泰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

让昏睡沉沉的大地酷醒过来

一九五四年二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决定要大量开垦荒地。全苏联的青年奋起晌应了党和政府的召唤。二月二十二日,莫斯科的青年自愿开垦者在克里姆林宫集合。赫鲁晓夫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演说,支持青年们的爱国行动,祝贺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当天夜里,载运着青年志愿开垦者的第一列车就向阿尔泰这个重要开荒地区出发了。接着,人的洪流,机器的洪流,各种物资的洪流,就源源不断地向阿尔泰涌去。在这里展开了向大自然的激烈的进攻,人们要把野山羊和野兔角逐的场所变成良田,要在昏睡沉沉的大地上建立起新的村庄。

参加开荒的绝大部分是青年,这当然不是说成年人不愿意来开荒。但必须考虑到,如果组织年纪较大的人去,他们都有家庭,往往一个人劳动,四、五个人吃饭。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住房和更多的粮食,而在新开垦的土地上,这是比较困难的。至于青年就不同了,他们许多人没有家庭,有家庭的孩子也很少,妻子还可以工作。事实说明他们更可忍受一些难以忍受的困难。因此,青年是开荒的先锋队、主力军。

一九五四年,阿尔泰边区共开垦了二百三十二万公顷荒地,种植了一百五十万公顷,生产了一亿普特粮食。全边区共收获粮食四亿二千斤普特,供应了国家二亿四千斤普特。边区的粮食产量已较苏联其他各州要高得多。如和各共和国比较,那么,俄罗斯自然是第一位,乌克兰占第二位,哈萨克占第三位,而阿尔泰边区就要居第四位了。

一九五五年,按照苏联共产党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阿尔泰边区继续组织了开荒的工作。截至五月中旬以前,已有二万多人到达了开荒地区。边区今年计划要产五亿普特粮食。即达全苏联计划争取年产粮食一百亿普特的二十分之一。

新的村庄和新的家庭

阿尔泰边区开荒采取了这样几种办法。一是扩大原有的国营农场。一是在荒地的中心新建国营农场。这就要靠白手起家。也有许多集体农庄进行了开荒的工作,但数量不算大。主要的开垦任务是由国营农场承担的。边区去年新建国营农场十个,今年又建立了十个。按照边区荒地的数量,还可以建立三十个到五十个新的国营农场。

我们愉快地访问了在巴甫洛夫斯克区,以“共青团”命名的新建的国营农场。

去年三月,四百个青年爱国者来到预定的垦荒地点,垦荒者绝大部分都是共青团员在第一次团员大会上,大家请求把自己的农场冠以“共青团”的光荣称号。“五一”劳动节开完庆祝会后,共青团员们打着红旗,唱着歌曲,到田间 开始工作。一个多月完成了开荒二万二千公顷的任务。在田间工作进行的同时,农场的总工程师作了新村庄的设计,划分了地界和各种建筑的位置。六月中,田间工作队全部转入建筑。到八月十五以前,共修了三十二栋房屋,可容一百二十户人居住;盖了小商店、小食堂、澡堂和临时的学校;建修了修理工具的小工厂;还修筑了道路。一九五五年的建筑计划不但要建筑更多的住屋,而且还要增设大食堂、商店、学校、托儿所、幼稚园、俱乐部、中央修理场等。

农场去年播种三千公顷,收粮食二万四千公担。获利润五十多万卢布。利润多为降低成本获得的,己保证了今年绝大部分种籽都是农场自产的。今年全部下种后,计划生产粮食十五万公担。农场计划除产粮食外,还发展畜牧,现已有六十头牛,一九六○年要发展到七百头 ;还要养猪、鸡,也可能养鸭子、鸽子。

工人工资每月平均七百到九百卢布,最高达三千五百虏布。这比内地国营农场工资约高百分之十五。国家供应了大批的商品;工人买摩托车的已有十四人,买手表一五只,脚踏车、手风琴更多。去年秋天,大家隆重地庆祝了新的收成和新居的落成,同时也隆重地庆祝了许多婚礼。由于在共同劳动中的相知和相爱,农场中已有很多青年结成了夫妇。有的已经养育了新土地上的第一批小公民。

自然,“共青团”农场的成长,决不是简单和顺利的。要在荒无人烟的田野上建立起新的村庄,困难是很多的。当时主要的困难是:气候寒冷,风雪逼人,无住所,无燃料,没有道路,食品供应困难,新工人来自全国各地,性格、爱好均不同,不习惯于城市生活,不懂农业技术;冬去春来解冻后,鄂毕河泛滥,天又下雨,田间泥泞难行;大家住在帐篷和露营车上,有的则被招待住在数十公里外集体农庄庄员家中。但共青团员们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他们忍受了饥饿和塞冷,并曾经夜以继日地毫不吝惜地付出自己的劳动。党、团组织用了很大力量,组织青年学习农业技术,教育他们热爱土地,把大家困结成为一个友好的集体。就在这些英勇的劳动和与困难作斗争中,他们中间涌现了许多先进工作者。如青年拖拉机手米哈依洛夫同志:在开荒的时候,就经常地完成百分之一百到一百八十的任务。青年女工卡丽琳娜,在开荒和建筑时都获得优秀的成绩。已被选为团委和工会的委员。米哈依洛夫、卡丽琳娜和其他五个同志都参加了去年全苏的农业展览会。这农场去年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一垦新地”纪念章的就有三十一人。青年生产队长克那彼茨由于工作的优异,已被选拔来我国“友谊”农场帮助工作。

“共青团”农场的青年们不但劳动得好,而且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有一个五千多册书籍的图书馆,书是各地青年赠送来的;有一个足球队,九个排球队,并正在组织业余劳动修建运动场;还有各种艺术、文娱小组。共青团中央给他们配备了一套乐器,一个谐和的乐队就组织起来了。为了接待中国朋友,他们特地为我们组织了一个露天晚会。歌曲和舞蹈是丰富多采,强烈的水银灯把场地照得非常明亮。草原的深夜虽然不免有些凉意,但宾主们的情绪却是这样的热烈,要不是我们的“总司令”格尔曼同志(他是苏联共青团中央陪同我们到阿尔泰去的)的建议,这个晚会将会一直继续到天亮。青年们仍然对这个临时的场地还不感到满足,他们说:“明年你们再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在一个像样的俱乐部里来欢迎你们了。”

农场第四工段的团支部书记斯林可夫同志是高加索人,故乡强烈的阳光把他的脸色晒成了棕黑色。他是去年冬天从红军复员后自愿来到开荒地区的。我们问他高加索好,还是阿尔泰好。他说:“休息是高加索好,工作是这里好。你们看,多么辽阔的土地啊!”这充分表达了苏维埃爱国青年的心情。也正如共青切员尼娜姑娘在吃饭时对我们讲的话一样:“响应党的号召,我们来到开荒的地区。生活曾经是困难的,我们都有过许多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但这些都过去了。依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感谢党的关怀,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乏了。让我们用自己的技能,把草原建设得更美丽吧!”的确,对于不知困难为何物的苏维埃青年,大自然对他们是驯服的,也是慷慨的。

可以很好安居的地方

边区首府巴尔脑尔的一切都显得生气勃勃和欣欣向荣。按吉尔吉斯语的原义,“巴尔脑尔”是“可以很好安居”的意思。巴尔脑尔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已经考查不出来了。最初大概是从俄罗斯逃出来的农奴修筑的小村落,以后又来了商人,发展了手工业。一七三一年,沙皇派了军官来统计人口以后,这个城市才开始有了文字的记载,也就逐渐成了阿尔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是,革命以前,这里仍然也不过是一个中世纪的小城镇罢了。巴尔脑尔的更新,是在苏维埃的年代,特别是在卫国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建设时期。现在这里不仅有巨大的联合纺织厂,而且还有巨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和机器制造厂。新型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的青年工人正成百成千地成长起来。他们以苏维埃人的忠诚和敏捷提前完成了五年计划。车辆制造厂有近八百个工人已在本年四月份完成了全年的任务。运输机器 制造厂的青年铣工普罗哈诺夫和钳工拉斯苏布金都每日完成工作量的二百五十到三百。由於工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几年来城内新修了许多的住宅,出现了许多整洁的街道。共青团员们用义务劳动修建的街心花园,已经大可供行人休憩了。在边区境内,和巴尔脑尔、毕斯克等旧日的城市更新的同时。还出现了罗布佐夫斯克和兹明诺梁尔斯克等新兴的城市。正是这些城市和工业的成长和继续发展,才全面而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边区农业的发展。

现在,摆在阿尔泰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是继续扩大和巩固开荒的成果,使收获量稳定下来。它主要的方法,是争取在五、六年内建修好康林斯克水电站,这是鄂毕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把鄂毕河的水引到古仑达草原上来灌溉,并使草原上全部电气化,以最后战胜周期性的荒旱的威胁,为苏维埃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边区二十万共青团员,正在党的领导下,和全体人民一道。以战斗姿态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我们深信他们将会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多的胜利。

猜你喜欢
阿尔泰巴尔边区
昆虫骑士巴尔格 6
妈妈的吻
昆虫骑士巴尔格4
妈妈的吻
新疆阿尔泰铁矿成矿规律浅析
阿尔泰发现大规模岩画群
独享清凉
巴尔要睡觉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