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航空模型运动的世界高峰

1960-01-19 10:28
航空知识 1960年7期
关键词:航空学院创纪录航模

本报记者

一个新的世界最高纪录诞生了。北京航空学院航空模型运动队以91.5公里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活塞式模型直升机飞行直线距离的世界最高纪录,这是我国航模运动员,在党的领导下,勇敢攀登世界航模运动高峰的又一次胜利。

银燕展翅高飞创纪录

五月十八日清晨,北京天气明朗,万里无云。四时许,运动员们就来到起飞场地,一场冲刺世界纪录的测验马上就要举行了,运动场上运动员忙碌着进行正式测验前的准备。运动员孙景桥的模型直升机,长达2.3米,机翼上布满许多补钉,说明这架飞机经历过无数次飞行的考验。

五点,裁判组在现场举行了简短的会议,裁判员李西林检查了模型飞机的机翼面积和机身重量后,孙景桥就请求起飞。五点十分,第一轮测验飞行正式开始。孙景桥报告:“我准备好了!”裁判员朱智雄发令:“允许起飞!”孙景桥熟练地起动了发动机,但是飞机只在地面上打转,没有飞起来,第一次飞行失败了。

运动员没有灰心。孙景桥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肯定是飞机升力不够,就果断地调整了机翼的迎角,请求第二次飞行。

过了一会,裁判员发令第二次飞行,发动机充满信心地轰鸣起来,孙景桥沉着地调整了油门和压缩比,一放手,飞机展着骄健的翅膀,迅速地旋转起来,在地面上滑行了两圈,就徐徐垂直腾空而起。这时,裁判员手上的秒表指着五点十七分正。

飞机刚离地时,上升速度很慢,但却很平稳;爬高到100米以后,速度就显著加快,顺着地面上微微的轻风,向着东南方向飞去。当飞机飞过离起飞点一公里的高地观测点时,高度已经达到300米,随着高空气流加强,飞机越飞越高,越飞越快。十几分钟以后,小黑点逐渐在地面人们的望远镜头里消失了。

当天上午,这架直升模型飞机完整无损地降落在天津市埧县后奕人民公社武家窑村的沙地上。经过精确测量后,测定起飞和降落点间的直线距离是91.5公里,这个距离,远远超过了苏联运动员鲍里索夫保持的21.5公里的世界纪录。

从失败到成功的艰辛历程

北京航空学院航模队是在今年二月,按照该院党委提出的“又普及又提高”的指示,成立了活塞式模型直升机创纪录小组,开始了攀登世界纪录高峰的历程。模型直升机的资料很少,参加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年青的学生,没有制作过这种飞机。但是,他们有一股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迅速把我国的航空运动水平推向世界的高峰。”因此他们勇敢地开始了工作。

第一次试飞,还是冷冽的严冬。在学院的滑冰场上,运动员冒着寒风,好容易才把飞机发动起来,但它非但不向上升,反而侧着身子竖起来,最后“拍”的一响,机翼折断了。第一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起来的直升飞机,就这样失败了。在这以后,接二连三的失败,飞机了一架又一架。有一次,去西郊机场的一次试飞中,就一连摔坏了四架飞机。

面对着飞机的碎片,小组里有些人思想动摇了,对集体的力量失去了信心,有的主张单干,赞成“百花齐放,每人单搞一项”。有的说:“大家都搞一个方案,把人都限制住了。”党支部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明确指出:“必须要集中全组的集体力量,重点突破,才能成功。”经过一场思想斗争,统一了认识,鼓起了信心,全组又拧成了一股劲。

要顺利地上天,模型直升机,比起其他的模型飞机有着更多技术上的问题。每次飞行失败以后,他们都围着摔坏了的飞机,热烈地讨论着事故的原因:“是结构上的问题呢?还是原理上的问题呢?”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知识,也都成了分析的工具,就这样,失败一次封论一次,提高一次……,经历过无数次艰苦的努力飞机虽然早就可以飞起来了,但是飞行总不够理想,他们逐渐感到“究竟当前应当朝什么方向努力呢?”这时,毛主席的“矛盾论”启发了他们,他们认真地运用“矛盾论”中关于找主要矛盾的精神,找出了影响飞行成功的主要关键。

四月分,在全国轰轰烈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北京航空学院院内也掀起了大闹技术革新迎“五一”的高潮,模型直升机创造纪录小组就在共产党员黄作义带头领导下,也卷入了这个高潮。他们从自己切身体会到:不仅要实干、苦干,而且也要巧干。于是他们以解决发动机的供油问题为中心,发动全组广泛地提出解决的方案,为了要突破世界纪录,就要持维发动机工作一个多小时以上,这要求油箱容量大,同时飞行中油箱又在旋转,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力,就得保证供油压力稳定。好些组员连吃饭、走路时都在想着“供油!”“供油!”,他们做了很多试验,经过大家研究试验,终于制成了保证在油箱容量大大增加情况下的稳定供油系统,成为创造世界纪录成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利用清晨地面风小,气流稳定,他们通常总是在早上四、五点左右进行试飞。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自己亲手设计和制造的飞机,调整它的安定性;骄健的银燕一次次冲破天空,迎接无数个初升的太阳。

从初次失败到打破世界纪录,他们在四个多月短短的日子里,前后共做了十二架不同型式的直升机,每架试飞总在百次以上。这里凝结了集体心血的结晶和劳动的汗珠。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航模运动的促进派

北京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文,一贯重视和关怀航模运动,就像他自己向航模队员们所说的那样:“我永远是航模运动的促进派!”航模队员们也十分敬爱自己的首长,选举他担任了学院航模协会的名誉主席。在这次直升机创纪录飞行中,他更是对运动员们关怀备至,深夜还到航模工作室去看望他们亲自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原订创纪录飞行的前几天,直升机在降落时撞坏了,坏得很严重;后备螺旋桨也因为试飞中不断地损坏,也差不多用完了;发动机由于散热不灵而常常灭火;很大的工作量需要支援,其他办法找不出了。组员们找到马副院长帮助解决,马副院长立即批准抽调人力支援,但加上一句“直升机的上天,一定要保证出色完成”。组员们高兴得跳起来,一股暖流流遍全组,工作加速进行了,学院团委副书记吴保朴,经常和航模队员们一起吃饭,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团委军体部部长黄持民,更是航模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是航模运动一级裁判员,不但经常和运动员们研究工作,而且当他了解到创纪录小组需要裁判力量时,主动地担任了裁判组的工作,每次试飞,他都和队员们一起摸黑起早;创纪录飞行的前一天晚上,他为了筹备北京市高校运动会的工作一直到清晨四点才睡,可是五点钟测验时,他又赶到了现场,给运动员们很大的鼓舞。为了支援创纪录小组的工作,航空学院的许多单位积极协作支持:摩托组派出了自己的摩托手帮助追飞机;汽车组在繁忙的运输任务中抽出卡车送队员去机场试飞;附属工厂的老师傅用业余时间帮忙修理航模发动机;摄影组同学放弃休息时间跟随运动员远出拍摄破纪录的照片……。

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促进派的支持,世界纪录才能顺利诞生。

这还仅仅是开始

创世界纪录虽然是整个小组的劳动的结晶,但是也还需要一个主要运动员,北京航空学院三年级学生、共产党员孙景桥是这次突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是被全体组员选举出来当运动员的,他没有辜负全组的期望。

孙景桥参加航模运动,远在他当中学生,在北京24中学习时就开始了,但接触模型直升机,还是今年四月分才开始。由于勤学苦练,依靠全组的力量,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时常忘记了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发动机的调整,一次又一次地观察着飞机的飞行姿态;每次试飞回来,他都把所发现的问题,详细地纪录在笔记本上,仔细捉摸;同时也不断征求全组同志的意见,认真地考虑别人的想法,这种对待创纪录的高度责任感和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积极地带动了全组的组员。

这次创造了世界纪录以后,他再三地说:“这完全是党的教导和同志们努力的结果。”

是的,年轻的航模运动员们,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这还仅仅是他们攀登世界航模运动高峰的开始,他们决心学习攀登珠穆朗瑶山峰的精神,不断革命,努力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航空体育运动的最高峰。

猜你喜欢
航空学院创纪录航模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港反对派47人聆讯三天“创纪录”
长青《败者为王》万人首映创纪录
飞走的航模
长征六号发射成功一箭20星创纪录
2014 年西安航空学院招生计划